這樣一來,既從根本上解決了這次蠻亂導致的隱患,朝廷也贏得了不濫殺無辜,寬宏大量的美名。
這樣一舉兩得好辦法,廣西承宣布政使司三司各官吏,自是十分樂意看到。
然而廣西各官吏樂意了,可這時候瓊州府不干了,瓊州府治下的百姓本就兇悍,治安更是不好,尤其是當地黎族與漢民的沖突,時有發生,你說你廣西這時候送這么多隱患過來,這不是火上澆油,亂上加亂嘛!
不行!
絕對不行!
因此,提前得到消息瓊州府的本地官員,思來想去,直接就將其推給了了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去頭痛了,反正瓊州屬于廣東管轄。如果真出了什么大亂子,倒霉的還是廣東承宣布政使司。
而廣東承宣布政司一見如此情況,本就對廣西承宣布政司看不順眼,現在又送麻煩到吾之境內,他等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尤其是三司的那三位從二品大員,他們立即聯合起來與當地官員一起上書朝廷,這下,廣西承宣布政司麻煩大了!
相比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來,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可就要遜色許多,而且朝堂上人脈也不足,因而這一通運算下來,朝廷再次下旨,嚴厲訓斥了廣西承宣布政使司。
如此這般,三位大佬只能再行商議,另想他法。
也正是在他們三人為之發愁之際,藍英的文書到了東陽港。
原來藍英報告的情況,讓李江眼前一亮,從大明移民,這不就是一個大好機會嘛。
如今的廣西,漢人雖有不少,但是僮侗苗等少數民族也有不少,對于這些人,不得不說,他們是華夏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祖先就是三苗之一,二三苗又是華夏三祖之一蚩尤后人。
如此可見,這些主要聚居在廣西的僮侗等族,都與漢人一樣,同為華夏人。
而且自從先秦以來,漢與僮就有了廣泛交流與融合,比如秦末南越國,就是趙坨建立的。
還有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冼夫人,她本就是僮族人的祖先,還有明中期的抗倭狼兵,更有近現代的廣西子弟兵。
可以說,對于華夏而言,僮族與華夏之間早已不可分割了。
而且他們漢化得與真正漢族人相差無幾了,除了少許習俗與服飾,他們大多數都能將漢語,也認同漢人的祖先觀,也信仰道佛。
當然,更重要的是,這些所謂的蠻人亂民,其實都是一些普通僮民,其中還有不少流民,他們人數足有十幾萬。
也正是因為人數太多緣故,在叛亂平定之后,對于這些人的處置,不管是當地官員還是朝廷,都處理的格外小心謹慎,生怕一不小心再次引發叛亂。
而事實是,這些人他們根本不是真心想要叛亂,他們與大多數百姓一樣,都希望安居樂業,他們之所以會參與叛亂,除了那些僮族大寨的寨主古惑威脅外,還因為當地一些官員敗類征稅太嚴重,欺壓他們太過,他們才不得不反叛。
因此,對于這些人,李江覺得若是可以直接與大明朝廷聯系,將其移民到漢華王國來,相信不管是大明朝廷還是廣西當地官吏,都會樂意的。
當然,猜測歸猜測,李江可不會冒冒失失的去真的上書,這樣反而會引起大明的不滿與懷疑,他覺得最好是在大明朝廷內部官員或者是廣西當地官吏提出來。
而且這其中還需要舊港宣慰司配合,更需要有一位朝廷重臣牽頭。
思來想去,李江自然想到了陳誠,陳誠雖然早已致仕,但畢竟人脈尤在,如今,李江只需讓陳古寫信給他,朝廷那就不成問題了。
而廣西當地,他覺得可以交給藍英負責運作,讓他找一個不高不低的官吏,最好是有海商背景的,這樣一來,由他給廣西承宣布政使司三位大佬提建議就順理成章了。
除此之外,他還需要給舊港宣慰司宣慰使寫一封親筆信,讓她幫忙撮合此事。
李江相信,一旦她上書大明朝廷,這分量肯定是極重的,畢竟舊港宣慰司處于西洋,熟知西洋情況。
而且李江也不擔心那位宣慰使不答應,因為他已經為舊港宣慰司準備了一份大禮。
這大禮便是漢華王國從上次與滿者伯夷國簽訂協定之后,獲得的兩處海港。
沒錯,就是新村與杜板。
這兩個港口,他準備移交給舊港進行管理,這樣一來,舊港獲得了利益,李江也得到了實惠。
畢竟這兩個港口對于漢華王國如同雞肋,就算上次簽訂協定,法理上承認那是屬于漢華王國的,李江也沒有急著去重點開發,因為漢華王國在西洋那片海域有蛟龍港一個據點就夠了。
何況,這兩個據點靠近蘇希達幾個哥哥占據地盤范圍,難保他們不對這兩個港口垂涎,還是趁機甩掉這個包袱給舊港為好。
當然,其實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目前來看是非常小的,一則是上次滿者伯夷國內戰,漢華王國再一次證明了其實力,二則,蘇希達幾位哥哥目前最大敵人還是那位曾經被俘的女王,畢竟滿者伯夷國已經一分為三了。
…………
大明宣德三年六月初。
北方京師倒還不是很熱。
可是此時坐在龍椅上的宣宗皇帝卻十分頭疼。
今日上朝,有好幾位大臣建議重新考慮處置廣西蠻人一事,甚至還有一大臣碩,可以將巴蜀之地那些叛亂的蠻人與廣西之地那些蠻人一起送到西洋去。
而宣宗皇帝此前更是接到過廣西的奏折,言說廣西布政使司也有此意,不過他們建議直接送到東洋漢華王國那海外偏遠之地,讓大明的附屬國頭疼去。
其實對于這種建議,宣宗皇帝是比較認同的,他目前最擔心的還是北方蒙元殘余勢力,對于國內這些小型叛亂,他真的不愿意花大心思來處理。
可是他之所以不立即下旨,卻是另有原因,準確的說,他是看到朝廷重臣里面,三位楊閣老還未發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