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與拜占庭之間,一直都是仇敵存在,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崛起,與拜占庭的衝突就一直沒有聽過,尤其是最近十幾年,因爲漢華王國的火器不斷輸入,大戰的慘烈程度越來越大,不僅導致拜占庭帝國一點點失去自己僅存的一點領地,甚至連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士卒,也死傷了不少人。
所以,此時的奧斯曼蘇丹,希望能夠藉此一舉蕩平拜占庭帝國,佔據伊斯坦布爾,並且控制亞歐通道,徹底堵死亞歐之間的各條道路。
甚至,這位蘇丹還希望能夠藉此來重創西歐諸國的聯軍,
西歐諸國一直與奧斯曼帝國矛盾重重,這不僅僅是因爲拜占庭帝國的緣故,還因爲宗教問題,西歐各國基本上都是教廷的地盤,而奧斯曼帝國則是天方教地盤,可以說宗教的力量本身就處於對立狀態,再加上奧斯曼帝國堵死了東西方的交流,絲綢之路被堵之後,兩邊的矛盾就不斷加劇,最終導致雙方長期對立。
這一次,奧斯曼蘇丹就是希望能夠借掃平拜占庭之際,藉機殲滅更多的西歐各國聯軍,這樣一來,他纔可以把接下來的重心放到對付帖木兒帝國與埃及的馬留木克王朝之上。
還有就是漢華王國了,作爲奧斯曼帝國的蘇丹,他對於這個時常提供火器的海外強國,自然極爲關注,甚至爲了獲得那些火器以及各種發明,不知策劃了多少秘密行動,可是在面對蘭芳社與復興社的嚴密監視下,最終都付諸東流了。
爲此,這位奧斯曼蘇丹知道,自己必須要萬分警惕了,因爲說不定什麼時候,漢華王國就對他們奧斯曼帝國開戰了。
這可是一個在東洋與西洋,滅國無數的強悍王國,對外擴張極爲熱衷,據說這漢華王國所掌控的領地早就超過了他們奧斯曼帝國,或許只有人口不足以與奧斯曼帝國相比較了。
但不管如何,漢華王國對於奧斯曼的威脅已經上升到了最高級別,這已經讓奧斯曼蘇丹覺得不舒服了。
只是,他卻並不知道,就當他對漢華王國產生格外警惕時,李江也正在考慮是否對奧斯曼帝國來一次突襲!
事實上,對於奧斯曼與帖木兒帝國,這兩個大帝國,李江一直想要對其開戰的,但是之前因爲種種原因,一直沒有采取行動,畢竟這兩個大帝國幅員遼闊,人口衆多,兵員也有幾十萬,不是那種小國可比的,尤其是奧斯曼帝國,其軍隊戰鬥力頗爲強悍,不管是火器還是騎兵,都比帖木兒帝國要強許多。
所以,李江認爲,奧斯曼帝國不僅僅野心甚大,而且其三番五次策劃對漢華王國的襲擊活動,必須要給予其重大教訓,讓他知道,誰纔是真正的老大。
只不過,這樣的突襲行動,一需要合適的時機,只有等到奧斯曼帝國對其他勢力開戰時,帝國空虛才能行動,二則是要集中優勢兵力,速戰速決,其目標可以防止霍爾木茲海峽附近,還有就是後世以色列所在的耶路撒冷區域,那裡是奧斯曼帝國控制的核心區,如果將那裡摧毀或者劫掠,奧斯曼帝國必將損失頗大。
尤其是耶路撒冷地區,這裡集中著奧斯曼帝國原本徵服領地的百分之七十的人口,達到了五十多萬人,而且其中還有許多都是狂熱的宗教徒,除此之外,這裡的政治意義也尤爲重要,畢竟這是極大宗教的聖地,如果能夠摧毀這裡,那對於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將是極大的動搖。
因此,李江思來想去,決定還是派出一萬遠征軍,並且配送足夠的艦船戰艦,以速戰速決的方式對耶路撒冷地區採取一次突襲。
其目的不在於殺傷多少人,而是以政治意義爲主。
順便,從中挑起本地人與奧斯曼帝國的內戰,這纔是最爲重要的,畢竟一個帝國只有從內部進行瓦解,纔是最爲有效的政治手段。
只不過,唯一讓人擔憂的是,奧斯曼帝國在此地的駐軍達到了十萬人,這不僅僅是維護當地奧斯曼貴族的利益,還因爲這耶路撒冷同樣也是奧斯曼信奉宗教的聖地,奧斯曼蘇丹自然不敢有絲毫怠慢,派出了重兵進行防衛。
尤其是其中有一支極爲強大的火器營,這是奧斯曼帝國組建的唯一一支完善的火器營軍隊,其組織架構與武器配備,基本上都是參照漢華王國的火器營設置的,所以戰鬥力是毋庸置疑的。
如此一來,李江覺得要想對付這十萬大軍,必須要想出一些辦法來,最好是轉移這十萬大軍的注意力,讓他們調出一部分兵力,或者拖住一部分兵力。
而這,李江有兩個設想,一是利用當地的反抗力量,二則是聲東擊西之計。
前者好說,畢竟奧斯曼征服當地時,此前一直是帖木兒帝國的地盤,後來當地不少人推翻了帖木兒帝國的統治,然後奧斯曼的力量涌了過來,重新佔據了這裡。
可以說此地的勢力錯綜複雜,反抗力量擁有許多,奧斯曼帝國統治並不穩固,如果能夠挑撥並且對其反抗力量輸送武器,是完全不存在任何問題的。
而後者就比較麻煩了,如果要施行聲東擊西之計,必須要選一個相對對奧斯曼帝國極爲重要的地方,而且還不能讓對方知道是漢華王國襲擊了這個地方,否則對方不一定會上當。
思來想去,李江覺得還是霍爾木茲海峽兩岸,伊拉克平原所在的兩河流域,這片土地最爲恰當,畢竟這片區域是比較適合人類居住之地,居住的大部分人都擁有許多財富,不是那些沙漠地區可以比擬的。
而且正好,此處區域之前被帖木兒帝國所佔領,後來被逐漸壯大起來的奧斯曼帝國奪了過去,正好可以僞裝成帖木兒帝國的士卒襲擊當地。
想到這,李江即刻去了舊港,準備先期派遣蘭芳社的力量進駐那片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