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零 遇上了難題
何曉軍他們在鄰縣趕上先頭的部隊時,離兩方的匪巢都約剩三、四公里左右的路程。
匯合了大部隊之後,楊排長與大牛就下了車,而程連長從部隊中選出了四名機靈的士兵上車,然後讓押著前來的那個黑虎寨的師爺指路,直奔清水幫那邊匪巢。
來到了清水幫匪巢那個江心島平日靠岸的河邊簡易碼頭上之後,程連長把他挑選來的四名士兵,安排在碼頭的周圍監視匪巢那邊的動靜。
考慮到了對付黑虎寨匪巢採用的戰術是偷襲,用不上大火力的武器,程連長索性給監視清水幫匪巢的這四名士兵,配置了他們帶來的兩挺之一的班用機槍,讓他們如果遇上迫不得已的情形,就用這把機槍來解決清水幫剩下護巢的那十來個土匪。
佈置好了這邊之後,何曉軍他們重新與大部隊匯合,直奔黑虎寨匪巢所在的石花山。
到達了石花山的範圍之後,程連長親自帶隊勘察了一遍山前的大水塘這邊,確認了這邊確實沒有突破的可能。
其實,石花山前的大山塘,與其說山塘,倒不如說是峽谷,一道長年被水淹沒的峽谷。既然是峽谷,當然就有不少各種各樣的植物啦。就是長年被水淹住了,不少的植物還在水中頑強地生長。
水中的植物,就成了一道道的障礙,再加上這大山塘不知形成了多少年代,水中有成精的兇猛魚類也說不定,所以,想從這個大山塘中游過對岸,難度很大,而且,游過去的時候,如果一不小心,就會絆上水裡的植物弄出動靜而驚動對方。
不死心的程連長他們,還專程勘察了山塘水面上唯一的那條石板橋。
這條石板橋比寧城城西的那條石板橋更窄上幾分,只夠兩人並行。橋靠山的那邊,土匪設有一個崗哨。
這樣的環境,對於攻擊方而說,無異於寧城的城西,甚至比那邊還惡劣上幾分。
既然前路走不通,當然就要去看後面如何了。
臨離開石板橋時,程連長在這裡留下了五個士兵和剩下的那挺機槍,讓他們鎮守石板橋的橋頭,目的當然就是封鎖這條石花山唯一的出路。
在那位師爺的帶領下,何曉軍他們一行來到了石花山的後背。
石花山的後背在一大片稻田的邊緣上。
爲了降低被敵人發現的機率,何曉軍他們分頭隱蔽行動,到了石花山後背的山腳再結集。
半個小時之後,何曉軍他們已經陸續運動到了目的地。
望著石花山的後背,何曉軍他們一行愣了。
原來,這個石花山的後背,不但幾乎與地面呈直角,還是一個極少見的、寸草不生的**地帶。整個的山壁,除了偶有一兩叢矮小的雜樹之這樣的地形,相信就是猿猴也難以攀爬上去,難怪土匪在這一面完全沒有戒備了。
見到了這情形之後,程連長、楊排長與何曉軍他們幾人不由面面相覷,眉頭大皺。
前路已經不通,如果後路再不通的話,這次的行動不就夭折?
何曉軍不禁腦殼狂轉,拼命回想自己從前世各種資訊接觸過的攀爬行動,看有沒有適合在這個情形之下用的招數。
一通的狂想之後,何曉軍失望了。在沒有任何工具輔助的情況下,他真的想不出有什麼方法能攀上這個峭壁。
就是徒手攀巖,那也得有巖可攀才行,這個山壁,除了泥土還是泥土,連巖石都不見多塊,又何來的巖可攀?況且,何曉軍也清楚,就是有巖可攀,他們的這一班人中也沒有人會攀。
從程連長他們幾人那緊皺的眉頭中,何曉軍知道了他們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目光從程連長到楊排長再落到了劉班長的身上時,劉班長身上佩帶著的一個物件,引起了何曉軍的注意。
引起何曉軍注意的,是劉班長身上的刺刀。
劉班長他們用的刺刀,是軍用刺刀。在何曉軍的前世時,這種刺刀被簡稱爲“軍刺”。
“軍刺”是一種窄長形的刀具,有三十釐米長,可以裝在步槍上當刺刀使用,也可以單獨當匕首使用。
由劉班長身上的“軍刺”中,何曉軍想起了他在前世時,從一部忘記了名字的影片中看到過的一個在類似場合使用的招數,就是用兩把的刺刀,交替插入山壁,一步一步地往上攀。
石花山後背的峭壁**出來的泥土,是一種紅色的泥土。何曉軍知道這種泥土的土質偏軟,帶有粘性,在那個水泥奇缺的年代,人們常用這種泥土來建房。
這樣的泥土,應該合適他想到的那種攀爬方式。
何曉軍向劉班長借過了一把“軍刺”,來到了山壁前,把“軍刺”用力往山壁上一插。
結果如何曉軍的所料,“軍刺”輕易地插入了山壁中。
做了這個實驗之後,何曉軍回身對程連長他們幾個用不解目光望著自己的人,說出了自己的攀爬方法。
無計可施的衆人,見到何曉軍想出瞭解決辦法來,不禁喜出望外。
程連長迫不及待地掏出了自己的“軍刺”,驗證起了何曉軍說的這種方法來。
在何曉軍插下的那把“軍刺”上方,程連長插入了自己的“軍刺”,然後按何曉軍提供的辦法,把劉班長的那把“軍刺”拔出,再在自己的“軍刺”上方插入。
兩把“軍刺”交替運動了幾次之後,程連長已經攀上了好幾米的高度程連長回落到原地之後,興奮地對衆人說道:這個方法可行。
程連長說完,瞥見何曉軍的眉頭又皺了起來,不由心中一緊,連忙向他問道:“這位阿軍兄弟,又有什麼事了?”
經過了今晚這短短時間的接觸之後,程連長對何曉軍已經佩服到了五體投地,所以,對他的語氣,也帶上了一絲尊敬。
所以說,無論在哪個年代,知識都是受人們所尊敬的。看,何曉軍今天把他前世的所學運用出來後,衆人對他的表現,就是最好的證明。
“程連長,我這個方法雖然可行,但做起來的難度不小,恐怕沒有那麼容易攀上山頂。
“哦?我剛纔試過了,做起來並不難呀?”
何曉軍沒有回答程連長,而是反問道:“程連長,你一次能做多少個引體向上?”
引體向上是那時部隊日常的訓練項目,寧城的駐軍裡,每一個士兵都能做一百幾十個。
程連長不明何曉軍爲何有這一問,不過,由於對何曉軍已經由衷佩服,所以,他也沒有多問就回答說:“最多是兩百二三十個左右吧。”
何曉軍邊打量著山壁,邊對程連長說道:“程連長,我估計這山壁不下二百米,而每動一把刺刀,就相當於一個引體向上,動一把刺刀的距離最多是半米,這一來,是爬到山頂就等於做四百多個引體向上,不知您部隊中的士兵,可有一次做四百多個引體向上的士兵?”
聽了何曉軍的話之後,程連長的眉頭馬上皺了起來。
自己的部下,程連長當然就瞭如指掌,而且,已經實踐過的程連長知道,在這山壁上每挪動一步,比做一個引體向上還要吃力,因爲,每一個向上挪動的動作,都需要靠一隻手來升起自己的身體,所以,比用兩隻手同時升起身體的引體向上要難上幾分。
程連長清楚自己的部下沒有那個能耐來完成這個行動之後,不禁把頭望向了楊排長和劉班長兩個他不瞭解的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