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六 見識東洋刀與東洋刀法
觀察了一會打鬥現場的何曉軍,看出了白玉蘭在這場的打鬥中,輸的並不是武功,而是手中的武器與力氣。
白玉蘭因爲她手中的匕首是輕兵器,而她自己的氣力又比不上對方,以致不敢硬接對方的重兵器,只是採取削、撥、點等小巧的招式和靠靈活的身法來與對方對峙,大大限制了她的武功發揮,讓她落在了下風。
與白玉蘭交手的人,是一個年青得可以的日本人。看樣子,那個日本人不過十五六歲左右,還一臉的稚氣。
從雙方交手的情形中,何曉軍還看出了那個年輕日本人的交手經驗關不豐富,招式的運用與銜接間,都帶著生澀、滯礙。不過,從這人對招式的嫺熟與力氣的運用到位中,又看出了這人的功底不弱。
而那個一直旁觀的日本人,是個四十左右的中年人。從那人孤傲的神情中,何曉軍估計他是一個上位的人。
留心觀察了這個中年日本人與年青日本人的言行舉止之後,何曉軍確定了這個兩人正在進行一場現場的教學。因爲,每次那個年青的日本人出現紕漏,那個中年的都要咕嚕一番,然後那個年青的態度恭敬地迴應。
這情形說明了,中年的日本人就算不是年青日本人的師門長輩,起碼也是他的上級。最少,中年的日本人功夫要比年青的日本人高。
留意到這情形後,何曉軍就更是驚心。年青的日本人,已經把功夫要比自己高的白玉蘭殺得無還手之力,還有一個更厲害的在旁,就算他想出手救白玉蘭,也有心無力。
可能是爲了讓那個年青的日本人練手,也可能是另有目的,日本人現在對白玉蘭玩貓捉老鼠的遊戲,並未想置她於死地,否則,不要說那個旁觀的師傅級出馬,就是年青的再加把勁,相信白玉蘭的處境就堪憂。
見到了白玉蘭暫時沒有生命的危肋,何曉軍連忙留意起了日本人的武器與功夫來。
從前世那個資訊爆炸年代過來的何曉軍,雖然沒有親眼見過眼前那日本人用的武器與功夫,但他還是知道這個日本人用的是東洋刀和東洋刀法,因爲,從前世各類資訊中,他對這兩樣的東西有所涉獵。
東洋武士刀,又稱爲平面碎鍛復體暗光花紋刃,是世界三大名刃之一。這種刀歷史悠久,久負盛名,在北宋時,文人歐陽修就曾賦《日本刀歌》一詩,讚美過此刀。
東洋刀以鋒利和鋼質好著稱。
美國好萊塢的電影《保鏢》中,就有一個用日本刀煽情的情節:一絲圍巾飄然而下,碰上日本刀刃後斷爲兩截。由此可見,東洋刀的鋒利世界著名東洋刀的鋼質好也是世界聞名。做機械出身的何曉軍就知道有一項這樣記載:武士軍迷的何曉軍還看過一段視頻:美軍用重機槍大概30米距離射擊一把日本刀,日本刀頂住了頭兩發的子彈,第三發子彈才被打斷。而m2hb在600米處依然可以射穿60cm厚的土層。由此可見日本刀的質量。
連英勇善戰出名、用大刀也出名的中國名將許世友,都特喜歡日本刀,個人就收藏有十多把東洋刀。
何曉軍與白玉蘭打交道時,曾經見識過她隨身攜帶的那把匕首,做機械出身的他清楚那把匕首的成色不錯,但現在,眼利的他看到了白玉蘭手中的匕首,每與對手的刀接觸,只要力度大些,就會被砍出一個缺口來。
自小對各種武器有濃厚興趣的何曉軍,前世時曾經查過資料,知道東洋刀依據形狀、尺寸分爲太刀、打刀(刀)、脅差(脅指)、短刀等幾種。
太刀:一般較刀爲長,刀身彎度亦較高,多用於馬戰。
刀:又稱打刀,一般較太刀爲短,刀身彎度亦較低。長度超過60cm以上。
脅差:又稱脅指,指長度30cm到60cm的刀。
短刀:長度未満30cm的刀。另外,30cm以上但是沒有刀刃的平造製法製成的刀,通稱寸延也常被歸爲短刀。
現在那個與白玉蘭交手的日本人,就是拿著一把打刀,而且他的身上還掛著一把短刀。沒有出手的日本人,也帶有兩把刀,他身體的左側腰間掛著一把打刀,右側腰間掛著一把脅差。
何曉軍留意到那個與白玉蘭對敵的日本人,他除了雙手握刀的姿勢與中國常見的武功有別之外,其它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招式來來去去不過就幾下。不是說東洋的刀法厲害嗎?怎麼就是這些簡單的招數呢?
不過,何曉軍留心觀看下來之後,就看出了一點門道來。
一是這個日本人的腳下功夫不凡。雖然,那日本人的刀法來來去去只是幾招,但他的步法卻很精妙,配合著手上的刀法發揮,實用與威力都十足。
由眼前的步法中,何曉軍記起了他曾經看過的一些記載,就有關於東洋人用刀的步法,如“左右跳躍,奇詐詭秘”、“橫行疾鬥,飄忽如風”、“長刀,倭奴之制,甚利於步,古所未備”等等。
由這些古人的記錄中,已經看出了步法是日本刀法的著眼點。
其次是雙手執用的長刀兼有長、短兵器的特點,故長兵器、短兵器都難對付。所謂“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長以度形,短以趨越,蹲以爲步,退以爲伐,臂在承腕,挑以藏撇”何曉軍還看出了東洋刀法中的殺招,一是劈,一是刺,技法樸實嚴整,勁力充實流暢,完全沒中國武術中常見的花架子,招招簡單實用。
自從來到了這個異世學武功之後,何曉軍也算系統地接觸過了中國國粹中的幾種常用的兵器。而且,他那善於歸納總結的習性,更讓他在短時間內,總結出了東洋刀、東洋刀法與中國武術中常用的刀、劍的優劣所在。
中國傳統的劍,利於直刺,但不利砍劈,而且由於窄長和兩邊薄的設計使其容易折斷。中國傳統大刀利於砍劈,但刀身笨重,不利攜帶和直刺。東洋的刀,可說是集合兩家之長,利刺且利劈,而且本身設計又不易折斷、易於攜帶。
而東洋刀法呢?既發揚了中國劍法“持短入長,倏忽縱橫”的傳統優點,又擯棄後世中國劍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的流弊,創造出以技法樸實嚴整、勁力充實流暢爲主要特點的日本式刀法。
何曉軍還注意到的是,日本的刀法使用,充分利用地形、空間以發揮人自爲戰的特點,以一套變換極其迅速靈活的步伐,把漂疾湍悍的大劈大殺,同進退輕捷結合起來。再加上器械精良,使技術與兵器相得益彰。
何曉軍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眼前那看上去來來去去只有幾招的日本刀,利於搏擊,比一般的中國武功實用。
不是曾經有古人說過,“日本刀不過三兩下,往往人不能御,則用刀之巧可知”、“其人率橫行疾鬥,飄忽如風;常以單刀陷陣,五兵莫御。……豕突蟹奔,萬人辟易,真島中之絕技也”。
這些古記載,都記下了東洋刀的利害。
何曉軍還看出了年青的日本人用的東洋刀應該經常保養,讓那刀保持光亮鋒利,作戰時可以立斷堅韌,同時在日光照耀下閃閃發光,給對方造成心理威懾效應。
雖然,經過了不長時間的觀察,在當代算見多識廣的何曉軍,看出了東洋刀與刀法的特點,但他卻想不出破解的方法來。
對付像東洋刀法這樣屬簡拙類的功夫,最好的方式是以柔制剛,不過,由於東洋刀不是一般的鋒利,所以,如果沒有能抵擋其鋒利的柔性武器與之抗衡,這條路很難走得通。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以剛克剛。以剛克剛的前提,也是武器,何曉軍就知道,二十九軍爲了對抗小日本的武士刀,專門打造了背厚大刀,用來與之硬撼,效果其佳。但何曉軍此時的手頭上,又哪來這樣的武器?
何曉軍自制的那軟條鋼鞭,也算是一件剛柔相濟的武器,問題是他從來沒有練過、接觸過東洋刀這樣的武器,既不清楚自己如果不出手,那又該如何想辦法救援已經眼看不支的白玉蘭呢?
就在何曉軍緊張地思索著自己該不該出手時,一個他剛纔疏忽了的情況,讓現場的形勢突變,導致他不得不出手,並製造出了他學武出道後的第一次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