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打開了,他早就對廣西進行布局了,不過現在也不晚,鴻學內有不少僮族土司的后代在讀書。
有這一手牌在,想來可以打出極好的效果,沒覆蓋到的地區那也只是時間問題。
“以目前的情況來講,想取得僮族的支持,不難,難在日后……”黃子澄不忍心潑涼水,可現實不會因為他不說話而不發生。
僮族,可不是客家,黎族,人家學了漢族的東西多了,但某些有毒的東西也學了。
土司制!
甭管是在傳統士族眼中,還是在新式官員眼里,這都是要廢除的玩意。
現在與僮族進行了接觸,日后當如何對待僮族?
做人不能不地道!
為了短期利益,放棄長期堅持,黃子澄內心不贊同,可他也真的想要人口。
“不需要糾結,土司我有辦法解決!”
朱允熥信心滿滿的說道。
土司解決不了,完全是受限與這個時代和歷史的格局。
清代的一手土改歸流,直接將千年土司制度廢掉,如今的土司制還沒到迭代到巔峰,解決起來不難。
“大王不是在說笑?”
“真有把握!”
中原西南的土司制,歷來都是各朝想要解決的問題之一,關鍵土司制本身還在不斷吸收漢族文化進行自我迭代,頗有一種尾大不掉的感覺。
甚至動用軍隊也難以根除。
真要好解決,朱元璋還設立什么沐國公府,讓其永鎮西南。
懂得都懂,這沐國公府名為國公,實比王爵!
“等著!”
感受兩人的不信,朱允熥懶得解釋,打開一扇機關門,從中翻出一份公文夾。
為了防備可能隨著時間而遺忘的記憶。
這些年來,甭管有用沒用,思維只要一經發散,朱允熥都會將其記錄下來,有用的歸于一堆,沒用放在一邊,目前到底寫了多少,他自己都不知道。
“土改歸流?”
大王歷來有藏貨,內閣是有了解的。
正是這些藏貨的存在,讓人覺得朱允熥在不斷做事,而非真正的甩手掌柜。
對于這種認知上的錯覺,有利于自身偷懶,朱允熥本人當然不會解釋,其實解釋了也沒人相信。
只是不曾想到,西南土司的問題大王已做過思考,那么事先為什么沒有考慮到云南移民?
參照雍正年間,大清土改思路,朱允熥融入了后世某些觀點,最終匯總的方案,不能說比清朝好,至少更符合當前的情況。
瞧見兩人的都陷了進去,朱允熥抓起炭筆,目視著西南界圖,開始補充一些獨屬于他的記憶……
內有朱允熥的意志,外有各級官員的強力支持,瓊海國內學習的氛圍極為濃烈,但凡有所條件無不表現出對于學識的渴望。
弘學院,瓊海第一鴻學,目前為止瓊海國內唯一一所鴻學學府。
白日,弘學院講師講解各類知識。
入夜,各級夜校講師開講,講述更為實用的技巧。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學院內時刻都有人,入夜后更是燈火通明,稱一聲“治學圣地”底蘊可能還差了一些,但在瓊海學子心目中的地位已大差不差。
黃昏來臨油燈點亮與黃昏爭輝,為學子們創造了更好的研學環境。
圖書館內,端著食盒的胡磐,腳步輕緩的走至一張長條書桌面前。
一整張桌子都被同一人霸占,書桌上堆滿了大量工程類的書籍與手稿,,白紙則涂涂改改,胡磐到了跟前青年都不曾有察覺。
咚咚咚……
敲了敲桌面一提醒青年,瞧見青年抬頭,胡磐方才笑道,“智高!”
被人打斷思路是一件極為讓人非常惱火的事,一縷怒火從韋智高的眼底閃過,但當看清來人,韋智高第一時間站了起來恭敬的道,“胡老師,你找我有什么事?”
胡磐啊,郭尚書的得意門生,司法體系內最被看好的新式官員,去年以個人二等功榮從地方榮升,時公訴司刑事房一組主管,正兒八經的督辦級官員。
同時也是夜校司法學科的講師。
作為第二屆鴻學中的佼佼者,韋智高早已將多學科學分修滿,相對于鴻學講師能給他提供的幫助,兼職夜校的新式官員,反倒能給他帶來更多的靈感,胡磐的課講得是司法與工程無關,但結合了胡磐個人經歷,干貨滿滿極具參考性,察覺這一點后韋智高再沒有拉下過一堂課。
“我沒事找你,就是我進校門的時,有老者托我找你,說你家人來了,讓你趕緊出去!”胡磐解釋道。
韋智高常聽自己的課程,胡磐是知道的,同時對這位來自廣西的學生,胡磐非常的看好,有傳聞說李現有意在韋智高畢業后親自帶他。
聞言,韋智高不由一愣,一拍腦袋笑道,“學生讀書入魔,若非胡老師提醒,恐要錯過什么!”
韋智高是真的想起來,一旬之前去歲跟他一起進入瓊海,照顧他和幾位弟弟生活的管家,告訴他族中這幾日會有人來瓊海,卻不想這幾日為了完成李現老師的功課,生生將這件事給忘了。
“行了,你趕緊去吧,這我來收拾,明天你進我辦公室去拿!”胡磐揮了揮手道。
圖書館講話太多不好。
“麻煩老師了!”
說完,韋智高也不推脫,快速朝著學府門口趕去。
身為僮族九大古姓之一的韋家嫡子,韋智高對于僮族的情況極為清楚。
與漢族交融,學習漢族,方能讓族人過上更好的生活,早已是僮族的共識。
奈何,僮族人好似真的沒法和漢族比,同樣的教材,同樣的學習經歷,僮族就出不了讀書人,秀才還能考考,舉人根本無門,弄得絕大多數僮族族人下意識認為,這是種族的問題,是血脈傳承的問題,他們僮族就不應該去讀書,因為他們的天賦不在這。
可現實是,這全他媽都是狗屁。
都是一個腦袋兩條胳膊二條腿,爹媽生下來的人,憑什么漢人腦子就一定比他們好?
初到瓊海的一百位僮族讀書人,開始都覺得這只是瓊海對他們的拉攏,象征意義更大,爹媽將送他們過來也完全是因為某些無法拒絕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