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來個問題,其實淮南之戰一開始就和歷史上有著各種細微的不同,作者是一直作著微調和一些改變。
但礙于主角好讀書不求甚解,了解歷史大脈絡,不了解細節,所以用他的口說出來也不好。
其實多數讀者老爺就是圖一樂,也提了一些沒仔細看書或不理解這段歷史的問題,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也沒時間一個個去說,晚上都是八點以后才有時間碼字的o(╥﹏╥)o
于是這里單獨開免費章節給給為讀者老爺說一下歷史(歷史記載以五代史為主,部分選取主角有利的其它史書記載)和書中區別,有興趣的可以看看,說不定就明白了。
1、正陽大捷
歷史上劉彥貞不聽劉仁贍勸告冒進,在正陽對上李重進的援軍大軍,當時只率前鋒,不是全部部隊,隨后被擊敗,劉彥貞被殺,后面的大部隊來不及集結就潰逃,十有八九逃回盛唐了。
本書里,最先支援的是帶少量騎兵的史彥超。史彥超兵力不足,以少勝多打勝一戰,導致南唐軍不敢冒進,反而開始集結大部,最后被主角全面擊敗。
書里的正陽大捷南唐肯定比歷史上慘的。歷史上他們有三萬人左右,只是冒進的前鋒部隊被打敗,后面的逃回去了,如今是全部集結之后一波被主角擊敗,死傷肯定更加嚴重,士氣損失更大,也加速后續戰爭進程。
2、盛唐之捷
歷史上盛唐是司超打的。
正陽是前鋒潰敗,沒有多余記載,但后面的大軍根據推理肯定多數都逃回盛唐(劉彥貞從盛唐出兵),才導致盛唐有一場大戰。
書中因為劉彥貞在正陽集結起大軍,一波送慘了,盛唐無可戰之兵,直接投降了,沒有打。
3、世宗北歸
因為正陽大捷、盛唐投降,加上周軍第一猛將史彥超沒死的影響,整個戰爭進行的速度和順利程度是超過歷史上的,清流關大捷變成趙匡胤和史彥超一起打。
歷史上,跟隨郭榮北歸的是趙匡胤,但書中因為皇后事件,回去的變成了史從云。
4、向訓南下
向訓是文武雙全的大將,歷史上他一開始權知開封府事,之后南面揚州戰事不順,郭榮把他調到前線替代韓令坤。
也是向訓向郭榮提出要集中兵力打壽州,不要管揚州那些地方的戰略思想,成為勝負關鍵。
但是,書中前期因為正陽、盛唐的勝利太快太狠,清流關又有史彥超幫助趙匡胤,戰事很順,向訓一直沒有南調。
直到世宗北歸前夕才調來他,作者專門寫過一段史從云快走的時候在下蔡浮橋頭與向訓相遇的戲碼。
想說明的就是,向訓來的時候郭榮已經要走了,向訓沒有時間熟悉淮南的形勢,也沒法去跟郭榮說他的戰略思想了。
還有一點不同,后續揚州的拉鋸戰有史彥超的加入比歷史上順利,也是讓周朝難以舍棄揚州等地的重要原因。
5、林仁肇的襲擊
歷史上林仁肇襲擊沒有得手,因為風向臨時變了。
書中因為主角的影響導致林仁肇襲擊延后,風向沒變,襲擊得手,下蔡浮橋被毀,之后周軍處境更加艱難。
6、二次親征
歷史上郭榮二次親征是在四月才發起攻擊。
但由于林仁肇毀了浮橋一次,向訓沒有獻策導致淮南局勢更加糜爛等因素,郭榮迫不及待提前親征了。
二月就到了淮南,如今三月初已經要全面開打了。
這就導致書友問的大將朱元叛變問題是不存在的,朱元叛變主要是和李景達鬧矛盾,那是四月的事情了,現在才三月初,等不到他叛變。
7、其他人
因為主角,李谷、司超、李處耘、王審琦、董遵誨、羅彥環、史彥超等等眾人的情況都和歷史上不一樣了,這里不在贅述。
總結,此時淮南形勢和歷史上總體差不多,但細微處已經有許多不同了,特別是時間節點上是有明顯差異的。
引起這些差異最重要的起因有兩個,一個是正陽大捷,一個是猛將史彥超還活著,周朝在許多地方都打得比歷史上順。但打仗就是這樣的,局部的勝利對全局變化并非完全是好的影響,世事無常,誰也說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