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瓊饒是落落大方之人,也被鬧得滿臉通紅。
她求助似的,看了一眼鄭觀音之后,韓瓊低頭道:“全憑太子妃和殿下做主便是。”
鄭觀音母女四人怔怔地看著李沐,不知道他哪根筋搭錯了,怎么就突然改變心意了呢?
其實李沐之前思忖過,同意選韓瓊為王妃,可不僅僅是為韓仲良的心意所感動,當然,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李沐知道,自己選王妃為得不是貪戀美色和依仗勢力,到現在為止,李沐自認掌握了相當強大的實力,可以應對一切來自外部或者內部的斗爭。
而王妃人選,更多的為了之后的統治。
如果選一個本就有偌大勢力的豪族之女為王妃,那么勢必會形成外戚之流。
李沐知道,外戚往往時間一長,就會成為無法割舍的一個毒瘤。
所以,韓仲良一門符合李沐選妃的條件。
韓仲良自身有能力,又浸淫官場多年,官位足夠高,但出身低微。
在朝野沒有任何朋黨勾連。
既可以成為自己臂助,又不會在日后成為皇權的絆腳石。
這樣的人已經很難在朝堂中尋找到了。
最后重要的一點就是,韓瓊入得了李沐的眼。
無論從容貌和風度,還是曾經有過的一面之緣,都讓李沐不反感。
這就夠了。
鄭觀音被李沐的大喘氣搞蒙了,好一會也緩過來。
“既然沐兒對瓊兒有意,那就先這么著吧。”鄭觀音想了想道,“瓊兒,回去轉告令尊令堂,過些日子,本妃會派人去府上行納采問名之禮。”
韓瓊此時已經心如鹿撞,躬身應道:“是。”
她不知道,父親寫了怎樣一封信,能令攝政王殿下改變了心意。
李沐起身道:“此事已了,母親,孩兒這就告辭了。”
鄭觀音點點頭道:“去吧,余下的事,為娘會對替你辦好。”
韓瓊道:“叨擾隱太子妃了,臣女也該回去了。”
李婉順也起身道:“母親、沐弟,我也要回府了,正好送瓊妹妹一程。”
李沐走到門口,突然回身對韓瓊道:“韓瓊,回去好好照顧令尊。”
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
韓瓊明顯一愣,可也沒有往壞處想,只以為李沐關心父親年事已高,就沒有放在心上。
之后,向鄭觀音告辭之后,與李婉順一同離開了王府。
……。
李沐出西院,回到了自己的書房。
魏征、馬周已經等候多時。
一見李沐回來,魏征便上前道:“殿下,事情怎會變成這樣?”
馬周問道:“韓相可安好?”
李沐道:“二位放心,韓相經過救治,已無性命之憂。只是年事已高,一時無法醒來。孤已經將他送回府中,留下許先生父女照看,應該沒有問題。”
魏征、馬周長吁了一口氣。
李沐取出韓瓊轉交給他的信,交給魏征、馬周傳閱。
“魏公、賓王,此次之事,并非謀劃不力,而是韓相擅自為之,方才有了劇變。”
魏征、馬周二人看了韓仲良的信,都肅容起來。
不管韓仲良所為是不是擅作主張,但對于這片忠誠,足以令人欽佩。
魏征道:“韓相,忠貞之人也。”
馬周道:“周一直認為韓相謹慎、沉穩之人,不想竟還有如此血性、決絕……哎,周自嘆不如啊。”
李沐說道:“孤欲選韓相之女韓瓊為王妃,不知魏公和賓王可有異議?”
魏征、馬周聞聽,為之一愕。
李沐選的哪是王妃,那可是未來的皇后,將要母儀天下的。
馬周道:“攝政王妃之位,關系重大,韓相雖然是殿下肱股,可畢竟身后沒有可依仗的勢力,殿下何不另選他人,在臣看來,就算是二崔之女為正妃,也比韓氏合適。”
李沐平靜地說道:“韓仲良既能為孤效死忠,孤便該盡自己所能,回報于他。否則豈不寒了忠臣之心?”
魏征思忖一會,道:“殿下,若只是因為韓相舍生取義,完全可以用另外的方式獎賞。”
李沐道:“孤覺得沒有比王妃之位,更能體現孤善待忠臣之心了。此事孤已決定,勿須再議。”
魏征、馬周翻著白眼,心中腹誹,這事本就是你說出來議的,結果我們一反對,你倒好,直接不議了。
只是,二人心中對李沐有了一種親近。
既然能善待韓仲良,自然也能善待我等。
魏征識趣地岔開話題道:“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以臣看,陛下肯定不會再染指民部的股份,就算陛下想染指,也會被房玄齡、岑文本勸阻。如此一來,殿下手中將有五成半的股份。只是,這其中的半成變數甚大,如果長孫渙突然臨陣倒戈,那陛下與殿下之間,便又是一個平局。”
馬周道:“臣聞聽,陛下已經派人前往洛陽,奪情起復長孫渙了,殿下還得早準備。”
李沐點點頭道:“不知二位有何教我?”
魏征道:“曉之以利,動之以情,無非如此罷了。只是以眼下情況來看,陛下畢竟是天子,在這一方面,殿下有著先天的劣勢啊。”
馬周道:“長孫渙一直追隨殿下,從心理上來說,應該為助殿下一臂之力。只是……長孫無忌畢竟是他親生父親,殿下之前……長孫無忌畏罪自盡之事,可能會成為長孫渙心中的一結。平日里可能不表現出來,可真到了關鍵時刻,很有可能會臨陣倒戈。”
李沐皺眉道:“孤與長孫無忌不共戴天之情由,早已在數年前就與長孫渙一一說清楚了,加上此次,他承嗣長孫氏家業,也是孤鼎力助之,否則長孫沖尚在,怎么也輪不到他一庶子啊。他若以長孫無忌之死來反叛孤,這也太荒謬了吧?”
魏征輕輕一嘆,“人心復雜,殿下還是早做打算為好。既然長孫渙奉旨回京,以臣之見,殿下還是派親信之人,前往長孫渙必經之路上等候,與長孫渙敲定之后,方可讓他入京。”
李沐道:“若他不肯答應呢?”
“若他不肯應承,那就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