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懷柔漢軍旗的令旨,朝廷中頗多反對之聲,這些多祖上沾滿了漢人的鮮血,而且大多數人原本都是明臣,爲了榮華富貴芶且偷生最後成了滿人的奴才,朝廷裡的官員大多數是當年跟隨永曆入緬,寧願顛沛流離,冒著生命危險都不願做奴才的臣子,對於朱駿這種優的勸降條件可以說是極爲不理解。
其實這種事朱駿也能理解,大家跟著他熬了這麼多苦日子,擔驚受怕,如今好不容易混出了頭,可是那些漢軍旗的人算個什麼東西,原來是明臣,朝廷養著他們,滿清入關時搖身一變又成了滿奴,如今皇上居然還要保持爵位吸引他們繼續反覆背叛,這樣的結果任誰都不能理解。
一時間彈劾的奏摺如雪片一般飛入內廷,有委言相諫的,有大罵朱駿糊塗的,大家反正是撕破了臉豁出去了。朱駿也只能苦笑,滿清入關的那場場血戰已經令不知道多少人流離失所,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破壞,如今這一場光復戰再這樣折騰下去,人民如何還能經的起折騰?唯有這種誘惑執掌地方大權的漢軍旗人投降,這樣才能避免更大的損失,看似懦弱,但對人民有利,至少不需要太多的地方歷經戰火,長江以南的戰役倒還罷了,北方乃是滿人的根基,到時候抵抗一定十分激烈,絕不再是從前那樣輕易就能就範的,因此,似廣東福建貴州等三藩不費一兵一卒的光復是最好的模式。
至於那些叛臣,秋後算賬自然是要的,可那也要等滿人徹底被清除之後,當年劉邦在打天下時豈不是匯聚三教九流,可是一旦坐上了江山,便是一場大清洗,只不過劉邦清洗的是功臣,而朱駿清洗的是一些罪大惡極地叛臣而已。
值得朱駿安慰的是,對於這一點,內閣的三個大學士子以及幾個參贊都站到了他的一邊,這些實幹型的大臣與正人君子們不同,他們的選擇更多是利益的角度,是否對大明有好處纔是他們立場的唯一標準。
由於有內閣的全力支持,朝廷裡雖然非議多多,也翻不起風浪。南北鎮撫司立即挑選出數十個特使,飛馬向滿清各省滲透,各地地番子也開始動起手來,各種謠言在北方各省蔓延,什麼巡撫某某某與明軍秘密謀和,某某總兵與明人密使交談到深夜等等,五花八門,無奇不有,而且還有鼻子有眼,個個都是一副內幕知情人的摸樣,不管是酒樓茶館,以至於鄉村野外,也有貨郎經過,流言蜚語,很是熱鬧。
各省的總督巡撫坐不住了,原先他們聽到本省內有別省巡撫的流言倒是沒什麼反應,畢竟和他們沒有多大的關係,可過了幾日,流言開始造到了他的頭上,這可不得了了,於是衙門開始出動衙役開始捕人,可世上什麼都能堵,唯有口是封不住地,官兵越是捕人,更是讓人覺得這是官府心虛的表現,既是子虛烏有的事,你這麼激烈做什麼?於是流言語更甚,大街小巷越穿越廣,官府地衙役如何拿得過來,只好抓些無辜的人了事,這樣更是激起了民憤,自清人入關之後,大肆的屠殺和文字獄讓許多漢人沒有了脾氣,可是並不代表他們都是膽小鬼,如今大明勢強,滿人雖然在各省封鎖軍情,甚至大肆張貼永曆已死的消息,可是漢人不是傻子,兩湖兩江地商人早已帶過來了消息,一時間有人哭有人笑,更是讓許多漢人增強了抵抗的信心,境內不知多少土匪拉起了復明的大旗,在深山老林中與清軍周旋,一邊設法與大明的南北鎮撫司的樁子聯絡,另一邊大力吸收人馬,其中河南,山東等地的反清復明組織尤其強大,在河南,胡大刀九蓮山領導地會衆超過一萬人,克復州縣,搶劫府庫,聲勢浩大的很。還有山東響馬趙一山,聚衆千人,擁有三百匹戰馬,遊蕩於各縣,致使山東境內地滿人人人自危,甚至連押運糧草都要上千個綠營隨行保護纔敢穿州過縣,滿清的鎮壓越是劇烈,反抗則更是激烈,至少反抗還有希望,希望就在南方。
這下子可不得了了,各省地巡撫怕啊,土匪不可怕,盜賊不可怕,針對他們的流言卻讓他們坐立不安起來,任何朝廷對於這種流言都不會掉以輕心地,對待這些被流言的臣子一般都是寧殺錯莫放過的態度,而且這種流言根本就辨不清的,朝廷會怎樣看自己?太皇太后和皇上是怎樣想的?其實就算是皇上信任他們,不
言,他們將來還會得到重用嗎?這種擔心受怕簡直可怕,歷史上那些被指叛國和謀逆的罪名可都是莫須有的,只需要莫須有的罪名,便可抄家滅族,全家死光光。
到了這個時候還有什麼辦法,沒辦法了,寫自辯摺子吧,奴才對主子的忠心可昭日月,請主子千萬不要相信外間的流言蜚語,奏摺通過六百里加急送了出去,可是總督巡撫們仍然不放心啊,寫了總得人信吧,總之這種事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的,哎…………
在北京城。這種流言就更加玄乎了。什麼河南巡撫意圖造反。山東巡撫近來與南明地密使來往密切。陝西提督王輔臣異動頻繁等等。甚至一些王府貝勒地府邸都不能倖免。這種流言自然是以各種方式傳入了宮廷。到了孝莊和康熙地耳朵裡。
孝莊對這種流言十分慎重。與康熙下旨讓索尼和和碩康親王傑書前來相商。索尼地年紀越來越大了。腿腳不便。每日地朝會都不能準時參加。幾次想請辭養老。康熙都不準許。康熙念他老邁。便讓他在家中辦公。如今滿清可謂是一日不如一日。到處都是烽火。外有南明咄咄逼人。內有各種反清勢力搗亂。索尼地公案桌上堆得比人還高。不是河南要剿匪。就是湖南地長沙被圍請求朝廷增援。要不就是兩浙地糧餉被截。好事沒有。盡是一些焦頭爛額地事。
傑書乃是禮親王代善地孫子)。禮親王代善孫。祜塞第三子。康熙族兄。順治十八年。襲爵康親王。正白旗督統。好勇力。自鰲拜出京之後。由於正白旗一直受到鰲拜地鑲黃旗打壓。康熙爲了遏制日益膨脹地以鰲拜爲代表地鑲黃旗。便故意重用傑書。以此提升正白旗地地位。傑書也算爭氣。許多差事辦地也算妥帖。一舉成爲宗室最耀眼地權貴。
孝莊坐在暖殿後地珠簾之後。康熙坐在上首。索尼坐在左角地太師椅上。傑書年輕。只能站著。四個當今滿清最尊貴地人物就這樣先是絮叨了些家務。孝莊似乎並不急於表態。口裡說了些近來和碩公主外嫁地事。又問了索尼近來地身體如何。敦促傑書多讀些書。最後還是康熙忍不住了。康熙如今已十四歲了。由於早熟和早先得過天花地緣故。顯得比同齡人都要顯得成熟。若不仔細看。不知道地人還以爲是二十歲地青年。
“近來京城中地流言。你們可都聽到了風聲嘛?”
這句話明顯是問索尼和傑書地。索尼是個穩重地人。不到最後關頭時絕不會表態地。只是佝僂著坐在太師椅上不斷地咳嗽。不說話。
傑書硬著頭皮站了出來道:“依臣的分析,這多半是明人離間我大清君臣的謠言,不足爲信,只是此事事關重大,皇上不可不察,還是要派出欽差到各省去,明面上撫慰,其次便是明察暗訪,若是果實忠心耿耿的,欽差可著情給予封賞,若是真有嫌疑的,可讓欽差立即接掌兵權,以防不測。”
傑書的話中自然是否定了這種謠言的真實性,可是這畢竟是大事,查是要查的,只是不能打著查人的幌子,否則會引起恐慌,那就故意以勞師的形式派出欽差,表面上時撫慰軍政,暗地裡去查。這個建議可是他左思右想了一夜才謀劃出來的,可謂是用心良苦。
傑書的意見引起了康熙的共鳴,他豈能不知道這些都是謠言,可畏的是這種謠言明知是假的,可誰也不敢掉以輕心,就算只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都不成。
“傑皇兄說的對,明人奸計,朕不是崇禎,豈能像他那樣糊塗,反而受這種挑撥。只不過茲事體大,朝廷派出要員去查訪也是應該的。皇祖母,您怎麼看?”康熙表態支持傑書的意見,轉過後去看珠簾之後的孝莊,詢問她的意見。
珠簾後的孝莊看不清神情,沉默了片刻之後,反而向索尼問:“索中堂,你怎麼看?”
索尼到了這個時候可不能再裝糊塗了,咳嗽一聲,捋著顎下的白鬚道:“若是派出欽差,各省的總督巡撫會怎麼看?如今此事已天下皆知,那些總督巡撫原本就坐臥不寧,這個時候派出欽差,恐怕誰都知道是朝廷懷疑各省的封疆大吏了,不管打的是什麼幌子,都會讓各省督撫人人自危,一個不好,忠臣也要變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