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律處置?嗯,照爾這麼說來,應是處斬嘍,朕沒理解錯罷?”
*話剛說完,太宗的嘴角便是一挑,帶著絲陰冷笑意地便追問了一句道。
“陛下聖明,微臣以爲按律雖是當如此處置,然,念及其言行並未造成嚴重之後果,加之又是酒後亂性所致,量刑上似可從寬發(fā)落,此微臣之淺見耳,還請陛下明斷。”
饒是太宗言語間的譏諷之意味已是濃烈得驚人,然則*卻宛若不曾聽出異味一般,不緊不慢地便給出了個建議。
“從寬麼?爾且說說看,朕當如何處置,方算是從寬了去,嗯?”
儘管*的回答可謂是中規(guī)中矩,並無甚瑕疵可挑,然則太宗卻並未就此放*一馬,依舊是不依不饒地追問個不休,猜忌之心幾乎已是不加掩飾了的。
“陛下明鑑,微臣只能按劉洎之罪行判其戍邊贖罪,至於法外開恩等等,皆陛下之權(quán),微臣實不敢妄言。”
太宗這麼句問話裡可是藏著陷阱的,真要是*敢大大咧咧地說如何從寬發(fā)落的話,等待*的必然是太宗的雷霆怒火,很顯然,以*之睿智,自不會看不出這一點,又怎可能會掉進如此明顯的坑裡去,應對起來麼,自也就從容得很。
“嗯,輔機,爾怎麼看此案?”
太宗之所以連連擠兌*,自然是因著受了李泰造膝密陳的影響,無他,自古帝王皆多疑,別看太宗當場將李泰趕了出去,可心底裡卻不免還是對*的所作所爲起了猜疑之心,當然了,這等猜忌心思倒也不算特別的濃烈,正因爲此,此際見得*行事始終一日往日的沉穩(wěn),心中本就不甚多的猜忌心理也就稍稍淡化了去,並未再死揪著*不放,轉(zhuǎn)而將問題拋給了長孫無忌。
“回陛下的話,老臣以爲劉洎酒後妄言應是有的,此人本性疏狂,素來口無遮攔,然,忠心卻還是有的,今,若是輕易以言罪人,恐開不好之先河也,故,老臣以爲訓誡其一番也就是了,如此,一可令其人有改過自新之機會,二來也可顯陛下寬仁之風範,又何樂而不爲哉。”
倘若能讓心腹手下登上侍中之高位,長孫無忌其實是不在乎劉洎的死活的,可惜的是他長孫無忌在朝中雖有些人手,卻並無夠資格擔當此大任之人選,故而,於其而論,劉洎是死還是被貶出朝堂,其實無甚區(qū)別,正因爲此,長孫無忌儘自不怎麼待見劉洎其人,也不得不硬著頭皮爲其好生緩頰上一番。
“嗯……,輔機之意,朕知曉了,賓王(馬周的字),卿以爲此案當何如之纔好?”
太宗顯然對長孫無忌這等寬仁無度的建議不甚感冒,只是礙於情面,不曾出言駁斥罷了,沒旁的,不臣之言行乃是重罪,不殺都已是法外開恩了的,至於讓其保住原職,那顯然是不行的,太宗雖是慷慨大度之明君,可在處置謀逆案上,卻是素來無甚憐憫之心的,自貞觀以來,也不知有多少重臣因謀逆之嫌被砍了頭,細算了去,從異姓王羅藝開始,直到侯君集、張亮等有大功於國之人,無一能逃得過砍頭之下場。
“陛下明鑑,微臣以爲陳大人所言甚是,按律判決,戍邊可也。”
馬周雖不願捲入*與長孫無忌的傾軋中去,可在大事上,卻是不會有所含糊的,此際聽得太宗有問,自是旗幟鮮明地站在了*的一邊,無他,概因*之建議乃是正理,至少在馬周看來是如此。
“心若無私,又豈會妄言,所謂酒後,不過是借酒裝瘋罷了,哼,欲學伊尹、霍光?朕看他是要當王莽罷,似此等樣人,朕又豈敢用之,著將此獠削去本兼諸職,發(fā)配沙洲,遇赦不免!”
按太宗本意,是打算將劉洎賜死的,然則因著有*與馬周的意見在,太宗也就改了主意,僅僅只是將劉洎削職爲民並流放邊疆了事。
“陛下聖明!”
太宗主意既定,*與馬周自是別無異議,而長孫無忌麼,雖是有心再進諫上一番,可一看太宗的臉色不對,也自不敢再多囉唣,只能是無奈地跟著稱頌了一番。
“罷了,此事就這麼定了,爾等且都自去忙罷。”
太宗的精氣神到底是不太行了,談完了案子的處置,睏乏之意立馬便涌了起來,也自不想再多囉唣,緊著便是一揮手,就此下了逐客之令。
“陛下聖明,臣等告退。”
太宗既是這麼說了,三大宰輔自也不敢稍有遷延,齊齊稱頌了一聲,便即就此退出了寢宮,各自忙乎去了……
“子明啊,此案辦得漂亮,孤心甚慰矣,而今,那廝既去,政令自可暢通無阻焉,實大利社稷也。”
劉洎一案的處置詔書出得很快,當日午後便已下達,處置意見正如太宗早前所言的那般,這一得知消息,李恪大喜之下,當即便將*召了來,卜一屏退了左右,便已是笑容滿面地誇讚了*一番。
“殿下過譽了,此下官分內(nèi)之事耳。”
能順利地將劉洎踢出局,*也自是能滿意了的,然則他卻並不顯得有多激動,沒旁的,此一局雖是勝了,可也不是沒代價的——自古帝王最多疑,哪怕號稱千古一帝的太宗也自不例外,因著李泰自污污人而在其心中所栽下的那根刺如今雖是不曾爆發(fā)出來,卻依舊還在,指不定啥時便會惹出事端來,真到那時,若是不能化解有道,那後果須不是好耍的。
“呵,子明總是這般謙遜,罷了,不說這個了,今,侍中已是出缺,子明看何人補上爲好?”
李恪早就習慣了*的謙虛爲人,自不會再在這等褒獎與否的問題上多費脣舌,笑著便轉(zhuǎn)開了話題。
“殿下可是打算薦人麼?”
一聽李恪這般問法,*的眉頭當即便是一揚,語調(diào)淡然地反問了一句道。
“嗯,子明莫非以爲不妥麼?”
儘管*語調(diào)淡然,可李恪卻顯然是看出了*對此事別有看法,自不免便爲之一愣,很明顯地遲疑了一下之後,這才疑惑不解地發(fā)問道。
“宰輔之位,社稷之重也,唯陛下能決之,殿下雖是監(jiān)國,卻也不能越也,此大節(jié)處,斷不可輕忽了去纔是。”
侍中雖位列宰輔之末,可論及重要性麼,其實比之中書令要更高上一籌,無他,中書省只負責擬詔書、證令,看似緊要,其實不然,左右不過就是些筆桿子罷了,於朝務而言,根本無足輕重,倒是手握否決權(quán)的門下省排位雖低,卻絕對是朝政之要隘處,若是能爭,*又何嘗不想將此職位掌控在手的,問題是半點可能性皆無,強自去爭,不單不能討好,反倒會令太宗心中的猜忌更濃上幾分,這等做法無疑是蠢事一樁。
“嗯……,若是父皇有問,小王當如何應對方好?”
聽得*這般說法,李恪心中雖尚有不甘,卻也知曉此事怕是真難有著手處了,也就沒再堅持,但見其悶悶地長出了口大氣之後,接著又往下追問了一句道。
“陛下若問,殿下可多擬上幾個人選,似於志寧、張玄素、崔敦禮、崔仁師等皆一時之選也,奏之即可。”
於*來說,侍中之位只要不是落到李泰一黨手中,誰來當都可以,實際上,朝中夠資格且有能力擔當此職位的人還真不少,*隨口一說,便已連點了數(shù)人之名。
“如此甚好,就依子明所言也罷。”
*所列出來的這四人都是以敢言而著稱,無論資歷還是能力,也確實都夠格,對此,李恪也自無甚異議可言。
“殿下英明。”
見得李恪沒再多糾纏於侍中人選問題,*也自不願再多談此事,恭謹?shù)胤Q頌了一聲,便即閉上了嘴。
“啓稟殿下,趙公公來了,說是陛下有口諭給您。”
就在李恪張口欲言它事之際,卻見一名小宦官匆匆從外行了進來,幾個大步便搶到了李恪的身前,一躬身,已是緊著出言稟報了一句道。
“哦?好,子明且在此稍候,小王去去便回。”
一聽太宗有口諭,李恪下意識地便看了*一眼,顯見心裡頭對這麼份口諭有些個拿捏不定,無他,這都已快到下班時分了,李恪本就該進宮向太宗請安的,如此緊地來上道口諭,顯然必有要事發(fā)生,自是由不得李恪心裡頭不犯嘀咕的,當然了,不管心中有甚想法,口諭一到,緊著去迎乃是題中應有之意,李恪也自不敢稍有遷延,隨口回了一句之後,便就此起了身,疾步便要往房外行了去。
“諾!”
*同樣也覺得這麼道口諭來得有些蹊蹺,問題是沒個線索,他也不知道這等蹊蹺究竟何在,自是不好胡亂進言,也就僅僅只是恭謹?shù)貞艘宦暳耸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