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課本講學術史的時候,大都把學術的發展寫成理所當然。歷史上每代學者都付出一份努力,把前人的成果加高一點點。只要假以時日,科學終能有所成就。
但這是胡說。
尤其是哲學。哲學的發展非但不是一馬平川,反而在好幾個世紀裡都處於命懸一線的危險境地。一不留神,哲學前輩們的努力就會從地球上絕跡。
爲啥呢?
說來有點搞笑,關鍵原因不過是那薄薄的紙。
古希臘人主要使用石板和從埃及進口的莎草紙寫字,稍晚一點有了羊皮紙和牛皮紙。總之這些紙張要麼價格昂貴,要麼不容易保存。而且因爲羊皮紙牛皮紙很貴,一些人爲了省錢,會把他認爲不重要的書上的字刮掉,再重新用,這進一步加重了對書籍的破壞。偏偏古希臘又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很多書籍只能留下有限的幾份拷貝。在蔡倫出手拯救這世界之前,只要一把大火、一場戰亂,可能一部名著就會從此泯滅。
更何況,哲學還是各學說中最無用的一種。實用的技術想留下來很容易。政權更迭,醫生鐵匠工程師都不會失業。秦始皇焚書坑儒還留下巫醫呢。但統治者有什麼理由留下哲學這玩意呢?
所以當雅典面臨第一次亡國危險的時候,好多人都覺得哲學這回要完蛋了。
敵人是馬其頓人。
馬其頓在雅典的西北邊。說起來,雅典和馬其頓都屬於希臘文化圈。就好像咱們戰國時代的諸侯國,都屬於中國人一樣。雖然政權不同,但是同文同種,文化是一樣的。
可是在雅典等希臘人看來,馬其頓文化落後,是一羣不開化的蠻人。馬其頓有好幾次要求加入希臘聯盟,其他希臘城邦都沒答應。
然而就在柏拉圖晚年,馬其頓實力倍增,足以打得過其他城邦。這下人家也不要求加入希臘聯盟了,直接滅了你算了。就在柏拉圖去世後不久,馬其頓的軍隊就到了雅典城下。
雅典人民絕不肯屈服。文化中心被野蠻國家侵略,這算怎麼回事?你能指望這幫野蠻人保護我們的文化嗎?實際上,幾年以後,底比斯人叛變馬其頓,馬其頓就將底比斯洗了城,男女老少都沒留下。
所以雅典人拼了命也不能輸,不僅組織起軍隊迎戰,還叫來了其他希臘城邦組成了聯軍。
可不要小瞧雅典軍隊。
在咱們的印象裡,雅典人都是整天高談闊論的文弱書生。其實不然。包括雅典在內的希臘各城邦搞的都是全民皆兵制,特別鼓勵公民鍛練身體,所以纔會有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嘛!
蘇格拉底那麼大的哲學家,年輕的時候還是一位矯健的運動員和勇猛的戰士,參加過好幾次戰爭,有過英勇的表現。
所以雅典軍隊的戰鬥力並不差。看過大片《斯巴達300勇士》的朋友對斯巴達戰士的勇猛印象深刻吧?雅典和斯巴達經常打仗,還能打個互有勝負呢。更何況這次雅典人還有其他希臘城邦當盟軍,他們自信一點也不輸於野蠻的馬其頓人。
結果雅典人一出城,發現迎面而來的是一羣奇怪的敵人。
只見馬其頓士兵站成了一個緊密的方陣,每個人手裡都舉著好幾米長的長矛。後排的長矛透過前排人的縫隙伸出來。連續好幾排皆是如此,所以最前排一共探出密密麻麻好幾十桿長矛,就像刺蝟一樣。再加上士兵都裝備了重甲和盾牌,前排士兵倒下了後面馬上有人補充上來。這陣型攻防兼備,簡直就是今天的坦克車。
不僅如此,馬其頓步兵的兩翼還有騎兵穿插包抄,方陣後面還有弓箭手、投矛兵遠程進攻,整個形成了立體化作戰。
這套戰術被後人稱作“馬其頓方陣”,在當時基本就是天下無敵的東西。
更讓雅典人吃不消的是,馬其頓人還玩起了陰的。剛一交戰馬其頓軍隊就開始後退,等到雅典人追擊的時候,突然從暗中衝出一支由年輕的馬其頓王子率領的騎兵,把雅典聯軍中負責殿後的底比斯聖隊徹底打敗了。
這支底比斯聖隊非常有名,最大的特點是所有士兵都是一對一對的同性戀。所謂上陣父子兵,這支部隊都是戀人兵,打仗的時候誰都不肯後退,所以戰鬥力超強。當這支部隊被馬其頓王子擊潰後,整個雅典聯軍也就潰敗了。雅典從此落入了馬其頓之手。
對於雅典人來說,被不開化的馬其頓蠻人,尤其還是個年輕的蠻人王子打敗真是一場恥辱。
但雅典人輸得一點都不虧。
因爲那個馬其頓王子就是赫赫有名的亞歷山大。
20年後,亞歷山大的軍隊所向披靡,最終讓馬其頓橫跨歐亞非,成爲人類史上面積最大的帝國之一,稱爲亞歷山大帝國。
和龐大的帝國疆土相比,雅典只不過是毫不起眼的一座小城罷了。而雅典城內的小小神廟中,那幾卷用爛紙破皮謄寫的哲學著作,更如同草芥一般。只消一陣微風,立刻就會灰飛煙滅。那些哲學家對此卻束手無策,只能膽戰心驚地等待著命運的發落。
假如他們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知道一百年後中國發生的那點事兒,他們就會更加驚恐了。
因爲在喜馬拉雅山的另一邊,有一個和馬其頓非常像的國家,它同樣用武力統一了大片領土。然後他們的皇帝就下令:燒燬一切官方不喜歡的圖書,殺掉所有討厭的讀書人。
沒錯,我說的就是秦國。
馬其頓和秦國很像。
它們差不多處於同一個歷史時期,都位於中心文明(希臘文明/中原文明)的西北角,都是多山地形,土地貧瘠,經濟和文化都落後,但是軍事都很發達。
因爲文化落後,最早處於中心文明的國家都不願意接納它們,直到後來它們的軍事能力強大了,中心文明纔不得不予以承認。
在完成統一大業前,兩個國家都奉行開明的文化政策。既然自己文化落後,那就廣開言路,把別的國家的人才都吸引過來。在秦朝的知識分子陣營裡,呂不韋和商鞅都是衛國人,張儀是魏國人,李斯是楚國人。馬其頓也是猛學雅典知識,甘當雅典的小學生。
最後,它們都靠軍事力量建立了龐大的帝國。
秦始皇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秦始皇辦了一件偉大的事,就是統一中國,避免中國出現歐洲那種多民族國家各自爲政的局面。
但秦始皇是怎麼做到的呢?
都給我用同樣的單位,不用的,殺!
都給我寫同樣的文字,不寫的,殺!
只能留官方規定的書,非官方的,燒!
秦始皇敏銳地發現,國家統一的關鍵在於文化的統一,在於民族的融合。雖然他的手段殘暴,但是他成功了。
然而亞歷山大沒這麼做。
王國維說:“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
我們說,可愛的皇帝沒有能耐,有能耐的皇帝不可愛。
秦始皇屬於後者,亞歷山大屬於前者。
所以雅典的哲學家們可以鬆一口氣了。
亞歷山大不但重視希臘文化,也同樣重視其他民族的文化。在這點上,亞歷山大不像是征服者,更像是一個知識分子。他雄心勃勃地建起了一座亞歷山大圖書館,目標是“收集全世界的書”。自然,希臘著作成爲收藏的首選。
後來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圖書館歸了埃及所有。埃及國王對圖書館同樣盡心盡力,據說還使用了強行搜查過往船隻等非常手段收集圖書。爲了搞到一些希臘戲劇的原著,埃及人假裝向希臘借原本抄寫存檔。實際上僞造了一份,把真本留下,把僞本還給人家了。
更厲害的人物是亞歷山大的老師。在馬其頓還未崛起的時候,馬其頓貴族經常派人到雅典留學。其中有一個皇家御醫的兒子去了柏拉圖學院,學成歸來就成了亞歷山大的老師。
這人叫做亞里士多德。
是的,和蘇格拉底、柏拉圖齊名的亞里士多德不是雅典人,是馬其頓人。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這三個人的關係和咱們的孔子、孟子、荀子很像。都是被萬代學子崇拜的先賢,都是輩輩傳的學問(不過,孔子、孟子和荀子之間的時代相隔較遠,學問不是親傳)。每一代學生雖然繼承了老師的學問,也都有和老師相悖、不同於老師的學說,否則學生們也不能自立爲一代宗師。更巧的是,蘇格拉底和孔子都不留文字,他們的觀點是徒弟們給記錄下來的①。
他們所處的時代也很接近。孟子只比亞里士多德小了12歲。要不是有喜馬拉雅山攔著,沒準亞歷山大可以打到中國,那樣孟子就能讀到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了。
我們難以想象蘇格拉底的疑問、柏拉圖的思辨和亞里士多德的百科知識會給正在百家爭鳴的中國帶來什麼影響。或許中國不會走上獨尊儒術的道路,也能在文明裡留下理性、思辨和科學的種子。當然,這種假設沒有意義。
亞歷山大對雅典的征服非但沒有摧毀希臘哲學,反倒將哲學發揚光大。把長征比作革命的播種機,那麼馬其頓方陣就是希臘哲學的播種機。隨著亞歷山大的鐵騎,希臘的哲學著作得以遍佈東歐、北非以及中亞。
希臘哲學能夠傳到今天,要感謝雅典的亡國之戰,也要感謝亞歷山大可愛卻“無能”的治國方針。如果沒有這一步鋪墊,不久以後,希臘哲學就要徹底從地球上消失。
順便一說,此時希臘哲學討人厭的毛病還是沒有改掉。
哲學家永遠學不會討好獨裁者。在亞里士多德的晚年,他曾經抗議亞歷山大的一個死刑判決。亞歷山大給他老師的迴應是一次裸的威脅,他說:我也有能力處死一名哲學家。
哲學家同樣永遠學不會討好人民大衆。亞歷山大一去世,雅典人就對亞里士多德發起了猛烈的攻擊。主要是因爲雅典人還記著被馬其頓征服的仇呢。結果亞里士多德被迫離開雅典,第二年就去世了。
正因爲亞歷山大是個可愛的皇帝,沒有通過暴力進行文化統一,所以他死後,亞歷山大帝國馬上就分裂了。
不久,更強大的羅馬帝國代替了亞歷山大帝國,統一了大部分歐洲。在文化上,羅馬帝國和亞歷山大一樣,同樣奉行包容的政策,希臘哲學也得以繼續傳播。
當然,我們知道,羅馬寬容政策的後果是,後來的歐洲再也沒能形成像中國那樣統一的大國,而是分成了多個民族國家。
對於歐洲的歷史選擇,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這些我們不討論。
我只知道對於知識來說,寬容永遠代表著光明。
羅馬帝國成立之初的文化界宛如咱們春秋時代的百家爭鳴。爭鳴的地方常常是在城市中心的廣場上。不同學派的人當場宣講、辯論自己的觀點,那是文化人最幸福的時代。
不過這一切很快就要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