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始祖老子的意思是:周制、周禮,也是法律法規、道德標準什么地,只有在大多數人都遵守的情況下,用來約束少數不遵守的人,才有效果。當大多數人都不遵守,這個法律法規、道德標準要改寫了。不然!它束縛了老實人的行為,讓那些調皮的人逍遙。
或者!一些人利用法律法規、道德標準來制約別人,利用國家權力等手段來壓迫別人遵守而他們自己卻凌駕于之。那么!這個法律法規、道德標準要改寫了。不然!他束縛了世人的行為。
周制、周禮,也是法律法規、道德標準什么地,是用來保護大多數人的生存權利的,當不能再保障子民的生存權利的時候,當成為制約別人行為,影響到別人的生存的時候,你強迫別人遵守別人都不會遵守。在強迫的結果下,是反抗,打破舊的格局。
如此!社會開始混亂起來了。
周朝走到這一步,是因為諸侯君王和世襲貴族等人自己不遵守周制、周禮,并用周制、周禮來制約別人,結果造成了社會的混亂。
道家始祖老子的意思是:周制、周禮,也是法律法規、道德標準什么地,是需要的。沒有它,社會會混亂。但是!在混亂形成后,世人遵循的不是過去的周制、周禮,也是法律法規、道德標準。而是!生存!
怎么有利于生存,怎么生活。一切不利于自己生存的規矩,哪怕是最高尚地道德標準,都不會去顧及。
當然!這是從生存學的角度,從人性本能地角度來講的。不是從社會學,從迎合社會管理的角度來講的。不能扣帽子!不能認為這樣做沒有“社會公德”、“道德素質低下”,從而進行批判。
認為沒有“社會公德”、“道德素質低下”,本身存在著認知的誤區。因為這是站在迎合社會管理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人性的角度。
迎合社會管理是高大,但一定要符合人性。社會是人與人的組合,社會、國家不能凌駕于人之。所以!站在迎合社會管理的角度管理社會、國家,是偏頗的。只有站在個體人的角度、人性的角度,先來管理人,再組合成社會、國家,才是正確的。
跟做飯一樣,得先有米有菜有作料,然后才能加工成美味可口的飯食。你連米、菜、作料甚至是爛米、壞菜都沒有,怎么可能做出美味可口的飯食呢?
站在迎合管理社會的角度來管理社會、國家,要求別人如何如何,幻想能構建未來社會的美好,等于是:你連米、菜、作料甚至是爛米、壞菜都沒有,你怎么可能做出美味可口的飯食呢?
先把還沒有做出來的飯食想象得如何美味可口,結果連米、菜、作料等都湊不齊,甚至都沒有,又哪里來的美味可口的飯食呢?
天下沒有兩片相同地樹葉,也沒有兩個相同地人。個體的人好像米、菜、作料,各色各樣的人都有。個體的人都不服你管理,是不是像沒有一樣。沒有人服你管,是不是像沒有米、菜、作料一樣?你連米、菜、作料甚至是爛米、壞菜都沒有,你怎么可能做出美味可口的飯食呢?
所以說!站在迎合社會管理的角度來管理社會、國家,立場、角度偏頗了,辦不好事,做不出美味可口的飯食。哪怕你把未來描述得再誘人,都只能騙騙那些沒有腦子的人。
道家始祖老子的意思是,要站在個體人的角度、站在人性的角度,站在生存的角度,先解決人的思想,讓人們有一個正確地人生觀。然后!才能把一個個個體的人組合成團體、國家。
總之一條!要給別人一定地生存空間,給別人一條生路。不能保障別人生存,別人不會聽你的。
道家始祖老子的意思是:周制、周禮,也是法律法規、道德標準什么地,是需要的。但是!只有在盛世的時候,世人才自覺遵守周制、周禮,也是法律法規、道德標準什么地。在亂世的時候,你打死別人別人都不會遵守。
在亂世的時候,世人遵守的是生存法則,怎么有利于生存怎么生活。
那么?如何拯救亂世呢?
道家始祖老子的意思是:要教育世人認清自己,認清人、人的本質。認清世界的來源、人類的來源。明白人為什么而活著,活著是為了什么。
還有!針對目前社會狀況,他提出了效仿自然。
如何才能讓世人效仿自然呢?
老子提出了道。
道是老子哲學的理論核心、根本。
老子是第二次給周景王講道,也是第二次給方基石講道,也是他第三次講道。
周景王聽了老子的講道,很是感觸,不住地點頭。
方基石聽了老子的講道,也是感觸很多。
他是從兩千多年后穿越過來的,是一個深受儒家影響的人。不同于周景王,也不同于老子。因為!在當時!孔子的儒家思想還沒有形成,不!還沒有開始。
聽了老子的講道,他好像明白了一些:道家是人生哲學,是終極哲學,解決了人的根本問題。而儒家,只是一個治世哲學。儒家停留在個人修養,迎合社會管理的層面。儒家修身的目的是為了迎合社會管理,而不是人自己。
克己復禮,這意思。克制自己,迎合社會,迎合周制、周禮。認為世人都像自己一樣,這個社會美好了。說起來好像很高大,可實際是夢想、空想,沒有解決眼前面臨的實際問題,卻幻想著未來的美好。還有!儒家根本沒有考慮到:世人都不是你,都不像你。
你可以克己復禮,而別人卻無法做到。
你可以為了迎合社會管理而苦了自己,但別人卻無法做到,人性的本能卻無法做到。
我們可以換一種方法活下去,為什么要迎合社會管理而克己復禮呢?是不是?
你認為克己復禮之后社會變得美好,而世人認為:那個美好世界是看不見的將來才有的,而無法解決我眼前的現實。現在!我們面臨的是生存問題,怎么做才能讓自己活下去。
道家與儒家并不沖突,相反!相輔相成。道家治人,然后用儒家的那一套去治世,規范世人的行為,讓世人有一個遵守的標準。
用簡單的語言來解釋是:道家從道德思想人生觀的角度來教育世人,而儒家是從律法的角度來規范世人的行為。
道家教導我們明白人生,然后尋找適合的方式去生活。而儒家!則是運用各種具體的行為標準來規范世人的行為。所以!如果儒家拘泥于律法,一味地迎合社會管理的需要去規范、約束世人,而忽略或者是拋棄道家哲學思想人生觀這個根本,是“本末倒置”。
老子思想并不是要求世人“無為”,而是!要世人效仿自然,向大自然學習,向其他物學習。
老子《道德經》第二篇面說: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萬物表面無為、不居功,自然而然,無私奉獻,最后卻成了功名。所以!人要學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