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5千人都是東北抗聯急需的人才,但後世史家卻大都認爲,對抗聯幫助最大的,卻還是與其一同前往北滿根據地的抗聯新任司令員、也即是此前擔任第十八集團軍第37軍軍長的徐向前......
高原來到東北之後,在不長的時間內令原本幾乎已經是山窮水盡的抗聯重煥生機,並且抓住關東軍主力被抽調入關的大好時機迅速地擴大了根據地和抗聯隊伍。到1938年10月底的時候,東北抗聯已經有15萬正規軍(其中野戰部隊5萬多人)和50多萬民兵(注1),根據地面積覆蓋了北滿的八成和南滿的兩成,人口突破了700萬,並在這一年內斃俘日軍2萬餘人、僞軍3萬多人,另外還摧毀了無數日本開拓團定居點,斃俘日本武裝移民5萬餘人,迫使日本關東軍不得不暫時中止了這一用心險惡的同化東北的計劃。
但是,這一片大好的形勢之下也暗藏著隱憂,自從這一年9月開始,日軍大本營開始瘋狂地向關東軍增兵,力度之大僅次於華中派遣軍,使得關東軍很快就有足夠的力量保護僞滿的大中城市與交通線,而東北的鐵路交通又十分發達,尤其在日軍屯駐重兵的南滿地區,楊靖宇領導的南滿縱隊更是因爲關東軍二十餘萬大軍的瘋狂圍剿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險之中,好不容易建起來的長白山根據地在短短兩三個月內幾乎全都重新變成了游擊區,甚至完全淪陷。一度發展到3萬多人(包括民兵游擊隊)的南滿縱隊兵力迅速銳減到萬人上下,根據地羣衆雖然在地方黨組織和民兵游擊隊的幫助下大多及時轉移,但卻依然有七八萬人死於日寇的屠刀之下......
對楊靖宇和南滿縱隊恨之入骨的日軍在長白山根據地實施了慘絕人寰的滅絕性政策,只要是圍剿過程中見到的中國人無一例外地全被屠殺,土地空出來無人耕種他們便從別地移民,日本人被抗聯殺得不敢來了,鬼子就將朝鮮農民驅趕過來,就算被中國人殺了,他們也無所謂,甚至還因爲減少了朝鮮人口而感到高興。而因爲無論哪種情況都對日本有利,關東軍做起來就愈發毫無顧忌......
在正常情況下,這種極端的做法註定是得不償失的,因爲它不但會招致國際輿論的譴責,更會導致原本心存僥倖的民衆也開始拼死抵抗。但是目前西方列強普遍對日軍採取綏靖政策,即便是南京大屠殺被公諸於世的時候也沒哪個國家對日本採取措施,就更不要說是這些因爲單次規模較小而相對沒那麼觸目驚心的罪行了。至於後者,從大局來看確實不利,但在南滿日軍兵力超過楊靖宇部十倍乃至幾十倍的前提下。鬼子完全喪失人性的做法卻反而難以破解。因爲日軍集中兵力對根據地各縣“定點清除”的時候,每次集中出動的兵力比各縣的總人口還多。這種情況下當地抗日軍民無論怎麼抵抗也很難擊退日軍,反而南滿縱隊卻爲了掩護鄉親們轉移而一次次地遭受重大傷亡,實力越來越弱。而如果放棄掩護羣衆轉移,且不說這樣做違背了人民軍隊的宗旨,就算真的狠下心來這麼做了,羣衆被殺光後,抗聯還依靠什麼在南滿立足?
面對這一近乎無解的困境,年僅15歲卻已經成爲南滿縱隊司令部首席參謀的王子纔想出了兩個辦法,一是派抗聯南滿縱隊朝鮮支隊的支隊長兼政委、朝鮮“祖國光復會”會長金日成率領南滿縱隊之中的朝鮮官兵回國建立根據地。一方面可以爲日後反攻朝鮮佈局,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走一部分關東軍,減輕南滿縱隊眼下的巨大壓力。
王子才自然知道想在日本佔領了好幾十年的朝鮮建立抗日根據地只會比在南滿堅持抗戰更難,甚至全軍覆沒也不是不可能,但只要能讓南滿縱隊主力獲得喘息之機,他們的犧牲就是值得的,何況在接受政治思想教育的時間還不夠長的王子纔看來。這一千多朝鮮指戰員終歸只是外人,他們即便全都犧牲,也總比南滿縱隊的中國同胞犧牲了要好。
而另一方面,那些朝鮮同志未必不知道此行九死一生。但是爲了光復祖國,他們義無反顧。但由於去年轟動一時的“普天堡戰鬥”(注2),他們早就成了鬼子的眼中釘,剛剛渡江還沒多久就引來了大批日軍圍剿,關東軍也很快派兵過江支援,這一千多名朝鮮抗日官兵雖然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鬥,但終究還是寡不敵衆,除了少數幾個戰士突圍成功,其餘的全部犧牲。但不管如何,關東軍被迫抽出2個師團南下,多少減輕了一些南滿縱隊主力部隊所面臨的巨大壓力,王子才的目的還是達到了......
至於王子才的第二個辦法,其實與第一個差不多,只是執行者不是朝鮮人,而是抗聯裡的中國官兵。王子才建議楊靖宇從部隊裡抽出精銳組成排一級、甚至班一級的小隊廣泛滲透到淪陷區打擊鬼子和僞滿軍警,將關東軍圍剿根據地的主力部隊給全部引回去,此外他們還需設法在各地建立游擊區乃至根據地,任務與關內的武工隊有些像,只是由於關外敵我實力對比更加懸殊,因此對武工隊員的戰鬥能力要求更高。
注1:其中半脫產的基幹民兵超過10萬,由於東北的土地肥沃而平整,即使沒有拖拉機,也可以利用馬耕的方法大大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此外因爲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漁獵也可以提供很大一部分的食物來源,因而可以維持比關內更高的兵民比例,歷史上四野龐大的兵力可並不僅僅是因爲工業化程度比內地高。
注2:一共擊斃3名日本警察、2名朝鮮警察和2個日本平民,繳獲了1挺輕機關槍,6挺步槍,2支手槍以及數百發彈藥,這也是朝鮮抗日部隊首次打回國內,當時造成了很大的政治影響,朝鮮人稱其爲“普天堡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