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天天看小說

第342章 上海改革

bookmark

清晨的上海城還帶著一絲薄霧,海上的太陽也才露出一個禿頂,不過在上海城的街道上,卻已經是行人如織,上工的工人和談生意的商人來往不停,靠邊的吃食小攤更是賣力的吆喝,想要抓住這段黃金時間多拉攏幾個客人。

“全都給我老實點,再敢反抗者,斬!”

忽然間街道上一陣騷亂,路上的行人紛紛向兩邊躲,緊接著一隊吳王府的護衛從街上走來,而在這些護衛的身後,則是一排鼻青臉腫漢子,這些人大多面相兇惡,就算是被抓也是滿臉的不服,一看就知道平時都是些跋扈之徒。

看到這些被抓的漢子,路兩邊的行人全都露出興奮之色,甚至還有不少人高聲叫好,大呼吳王殿下英明等等。

行人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反應,主要是被抓之人都是上海城的潑皮無賴,這些人平日裡欺男霸女無惡不作,好好一個上海被他們搞的是烏煙瘴氣,甚至有不少商人不堪他們的欺壓,不得不忍痛離開了上海。

可以說這些地痞流氓已經成爲上海最大的社會問題,若是再放任下去的話,很可能會對上海城的發展造成巨大的影響。而之前李恪一心撲到對上海各種工程的建設方面,根本沒有注意到這個社會問題,直到和李愔巧遇孫氏夫婦時,這才揭開了冰山一角。

當時面對酒樓中的上海百姓,李恪許下一個諾言。那就是還上海城一個朗朗晴空,再也不會發生潑皮勒索良民的事。不過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可真到要做的時候,卻是十分的麻煩,畢竟只靠抓一些潑皮是沒用的,最關鍵的是得有一整套的規章制度,否則今天抓了雄爺,明天指不定就又冒出一個狗爺來。

李愔雖然有英果之名,但若是真論起執政一方的經驗,卻實在不怎麼樣。比如他身爲蘇州刺史,卻一直呆在長安,蘇州一地的事全都交給別駕去做,自己根本沒管過事。相比之下,李愔雖然懶散,但至少將登州治理的井井有條,甚至還將一個並不起眼的登州發展成爲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大城。也正是因爲如此,李恪才向李愔求救。

上海是李愔謀劃中的關鍵一環,所以無論李恪求不求他幫忙,這裡的事他都要管一管,所以在回到李恪的吳王府後,兩人立刻將吳王府的謀士召集在一起。很快就拿出一個完整的改革方案。

上海城是座新城,城中的行政機構都是臨時搭建的,再加上這裡又是華亭縣境內,李恪對華亭縣的那位謝縣令也有幾分印象,所以就讓謝縣令把縣衙遷到了上海。主管一方的民政,只不過這位謝縣令雖然是個人才。但卻也被李恪催著管理工程建設方面的事,對民政上分不開身,所以這才導致了上海城中潑皮橫行的局面,甚至連衙門裡的公人也偶有不法之事發生。

雖然情有可原,不過治安畢竟是謝縣令的份內之事,所以這件事他也脫不了干係,結果被李恪訓斥了一頓,接著就讓謝縣令全力推行李愔搞來的改革方案。而謝縣令也存了戴罪立功的打算,所以從一開始就十分的配合。

改革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在城中搞出動靜來,而這個動靜就是發動人手查清了上海城各處的潑皮無賴,然後出去王府衛隊,將這些人一網打盡,無論這些潑皮無賴的身後有什麼樣的背景,哪怕是和吳王府有關也不行,所以纔出現了今天早上的情形。

對於李恪的這一舉動,城中百姓是無比支持,幾乎所有人都在高呼吳王英明,爲城中解決了一大禍害。如此一來,李恪在城中的威望立刻如火箭般上升,對此李愔卻有些不滿,明明這件事他也有份,可惜除了孫氏夫婦等少數人外,其它人並不知道,結果好處全都讓李恪得了。

而在藉助短時間暴漲起來的巨大聲望,李愔立刻打著李恪的名義,正式推出這次的改革方案,先是將城中所有的衙役全都朝廷整編考覈,考覈方面包括能力、品德、體力等各方面,凡是考覈不合格者,全都予以辭退,甚至以前若有作奸犯科者,還會依法制罪。如此一來,城中的衙役雖然少了許多,但是風氣卻大爲改善。

接下來再次由吳王府出面,招募了上千名良善之民爲衙役,這些衙役與原來的衙役合併在一起,經過簡單的培訓之後,立刻開始在城中各地巡邏,而與此同時,李恪和李愔還將城中所有商戶召集在一起,經過數天的談判,終於敲定了收取‘治安費’的方案。

說起唐代的稅收,這可是個大問題,初唐時主要還是租庸調,以一夫一妻爲單位,每丁每年向國家輸粟2石,爲租;輸絹2丈、綿3兩(或布2丈4尺、麻3斤),爲調;服役20日,稱正役,不役者每日納絹3尺(或布3.6尺),爲庸。

租庸調這種稅收只要是個人都能看出問題來,因爲這種稅根本不管你每年的收入多少,職業如何,全都按這個標準來說,而這對於朝廷來說,除非國家人口大量增加,否則每年的收入都不會有太大的起伏。

當然了,這種稅收制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在初唐這種人少地多的情況下,租庸調無疑是一種輕稅,使得民衆的負擔很輕,也增加了百姓開墾荒地的熱情。本來若是沒有李愔這個變數的話,這種收制度還能用上一百多年,直到中唐時期人口增加,很多百姓分不到土地,這才導致租庸調的崩潰,而兩稅制開始興起。

不過隨著李愔的到來,大唐的商業極其繁榮,民間的財富增長極快,若是隻按照租庸調的方式收稅的話,那麼政府的財政根本沒有增長。不過正所謂因勢而變,許多地方都出現了許多變種的商稅,比如貨物過路時通過關卡,就要繳納一定的費用,商戶想要自己的店鋪免除麻煩,也會給當地的官吏一定的錢財,這些錢財除了被這些官吏私分掉之外,也會上繳一部分到國庫,這也是一種變相的收稅,甚至在全國各地都已經成爲一種潛規則。只可惜這種變相的收稅十分不正規,商戶上繳的多少全看當地官吏的心思。

而李恪和李愔在上海搞的這個治安費,其實就是將以前那種不正規的商稅變得正規起來,只要是上海的商戶,每月需要將自己收入的百分之三上繳,這就是治安費,而交過治費的商戶們則不必再向任何人繳納任何費用,每日都會有縣衙的衙役在街上巡邏,無論什麼樣的事都可以向他們求助,若是這些衙役敢不管,那麼商戶們可以直接向王府增設的投訴司投訴,只要一經查實,那麼當事的衙役可就慘了,輕則挨板子,重則可能還會坐牢。

對於這個新增的治安費,上海的商戶們一開始也都有些疑慮,倒不是說嫌收的錢多,百分之三的收入相對以前每月被勒索的錢財,根本就不算多,甚至連一半都不到,所以這個治安費倒不多,只不過商戶們卻有些擔心,怕衙門把錢收走了,卻不辦實事,接下來他們該怎麼交錢還得怎麼交。

幸好之前王府護衛四處抓捕潑皮無賴,讓李愔在上海擁有了巨大的聲望,所以這些商戶們雖然疑慮,但對這位吳王殿下還是有些信心的,再加上李愔也已經出面憑著他在商界的巨大的聲望,總算是打消了不少人的疑慮,使得收取治安費的方案總算通過了。

而經過了對潑皮無賴的大肆抓捕,再加上新招收的衙役四處巡邏,每片區域都有固定的衙役在負責,使得上海城的治安風氣爲之一清,少數漏網的潑皮們也不敢再勒索商戶,畢竟縣衙已經出了規定,只要發現敢於勒索商戶錢財者,一律抓起來做苦力,最短也要做滿一年,刑滿後若是發現再犯,那可就不是做苦力了,而是直接流放到臺灣的種植園裡,先和那些奴隸做三年的苦工再說,而且做完後還不能回來,一輩子都得呆在臺灣。

治安費應該算是坐稅的一種,主要是對固定的商戶收取的稅收,至於另外一種過稅,李愔和李恪也做出了一些改革,上海是一座港口城市,過稅主要是港口上的稅收,其實這種稅收已經十分完善了,對各種不同的船隻都有固定的稅收,所以兩人的改動不大。

另外隨著上海的發展,陸上週邊各處的貨物都向上海匯聚,所以陸上的過稅也變得越來越重要,李愔兩人主要就是對這種過稅進行改革。其實也很簡單,主要就是根據貨物的品種不同,收取不同的稅率,比如絲綢和糧食的稅率就完全不同,這種收稅的方式雖然在李愔看來十分簡單,但是在中國古代卻無疑是項巨大的改革,因爲在很長一段時間,中的過稅甚至是按貨物的體積來收稅的。

在將上海的這一系列改革推行下去後,李恪終於敢把蕭皇后、楊妃她們也接到了上海,畢竟在這座城市裡,他已經傾注了太多的心血,做爲一個晚輩,做出點成績自然想向長輩們炫耀一番。

第629章 呂萬的新計劃第655章 莊園狩獵第167章 茶樓混戰第78章 虎頭軍之威第97章 農工商之論第733章 救你長孫家的性命第416章 馮石介的經歷第404章 李愔的態度第410章 軍校少年班第510章 錫蘭的局勢第38章 兩頭受堵的李愔第11章 落魄漁民第398章 演示新火器(下)第371章 倭國形勢第79章 楊妃與蕭皇后第428章 飛來器第252章 甘蔗種植園第612章 海上互助第100章 崔氏浪蕩子第37章 情報天才武媚娘第78章 虎頭軍之威第473章 教育系統第645章 黑海海峽第389章 又見馮氏兄妹第719章 命不久矣第119章 王安的推斷第350章 試槍(上)第129章 六哥,您看我怎麼樣?第148章 二十年前的第一猛將第29章 捕奴隊被扣第338章 建設中的上海第53章 李永也想上戰場第588章 蕭皇后去世第481章 軍校中的皇子第120章 邪惡的開端第473章 教育系統第87章 李愔的婚前綜合癥第121章 崔氏女第47章 太原王公子第685章 美洲人的移民(下)第84章 千年世家與大唐新貴第268章 擁堵的路上第409章 塵埃落定第52章 不倫不類的‘侍女’第684章 美洲人的移民(上)第195章 吐蕃第一枚金牌第45章 李世民的秘信第6章 與老李同志的首次會面第159章 死纏爛打加謊話連篇第17章 釀酒作坊與發酒瘋第482章 李貞的野心第127章 李治被‘欺負’了第239章 港口外等死的船隊第129章 六哥,您看我怎麼樣?第493章 沿著李愔的腳步第348章 蒸汽船第11章 落魄漁民第240章 推出去,斬!第560章 剃髮與起航第124章 大唐日報第600章 爪哇局勢第167章 茶樓混戰第367章 崑崙奴破陣營第128章 打壓之始第533章 搬運工人李治第61章 人人逐利第85章 專利司兩大打手第160章 美女很多,我的心卻很小第399章 東宮暗流第80章 少年“隋煬帝”第278章 臭氣逼人的化學院第100章 文兒的禮物第504章 到達高原第92章 新羅與百濟第388章 不客氣的李永等人第234章 謝縣令第177章 李愔要獨自離開長安第75章 到處都是隱秘第136章 開放私人辦報第610章 三姐妹第732章 對長孫無忌的發難第553章 同意第121章 崔氏女第613章 李恪的心事第621章 唐義識與豫章公主第76章 最後一戰(上)第496章 母女相見第588章 蕭皇后去世第51章 一塊大石落了地第295章 李世民要滅吐蕃第507章 屠殺與黃金第294章 吞蕃城第292章 西郊亂葬崗第380章 倭國滅亡第391章 馮氏兄妹的隱瞞第23章 長安態勢第35章 周昆的身份第393章 由馮氏兄妹想到的第654章 可怕的羅馬貴族第546章 流鼻血
第629章 呂萬的新計劃第655章 莊園狩獵第167章 茶樓混戰第78章 虎頭軍之威第97章 農工商之論第733章 救你長孫家的性命第416章 馮石介的經歷第404章 李愔的態度第410章 軍校少年班第510章 錫蘭的局勢第38章 兩頭受堵的李愔第11章 落魄漁民第398章 演示新火器(下)第371章 倭國形勢第79章 楊妃與蕭皇后第428章 飛來器第252章 甘蔗種植園第612章 海上互助第100章 崔氏浪蕩子第37章 情報天才武媚娘第78章 虎頭軍之威第473章 教育系統第645章 黑海海峽第389章 又見馮氏兄妹第719章 命不久矣第119章 王安的推斷第350章 試槍(上)第129章 六哥,您看我怎麼樣?第148章 二十年前的第一猛將第29章 捕奴隊被扣第338章 建設中的上海第53章 李永也想上戰場第588章 蕭皇后去世第481章 軍校中的皇子第120章 邪惡的開端第473章 教育系統第87章 李愔的婚前綜合癥第121章 崔氏女第47章 太原王公子第685章 美洲人的移民(下)第84章 千年世家與大唐新貴第268章 擁堵的路上第409章 塵埃落定第52章 不倫不類的‘侍女’第684章 美洲人的移民(上)第195章 吐蕃第一枚金牌第45章 李世民的秘信第6章 與老李同志的首次會面第159章 死纏爛打加謊話連篇第17章 釀酒作坊與發酒瘋第482章 李貞的野心第127章 李治被‘欺負’了第239章 港口外等死的船隊第129章 六哥,您看我怎麼樣?第493章 沿著李愔的腳步第348章 蒸汽船第11章 落魄漁民第240章 推出去,斬!第560章 剃髮與起航第124章 大唐日報第600章 爪哇局勢第167章 茶樓混戰第367章 崑崙奴破陣營第128章 打壓之始第533章 搬運工人李治第61章 人人逐利第85章 專利司兩大打手第160章 美女很多,我的心卻很小第399章 東宮暗流第80章 少年“隋煬帝”第278章 臭氣逼人的化學院第100章 文兒的禮物第504章 到達高原第92章 新羅與百濟第388章 不客氣的李永等人第234章 謝縣令第177章 李愔要獨自離開長安第75章 到處都是隱秘第136章 開放私人辦報第610章 三姐妹第732章 對長孫無忌的發難第553章 同意第121章 崔氏女第613章 李恪的心事第621章 唐義識與豫章公主第76章 最後一戰(上)第496章 母女相見第588章 蕭皇后去世第51章 一塊大石落了地第295章 李世民要滅吐蕃第507章 屠殺與黃金第294章 吞蕃城第292章 西郊亂葬崗第380章 倭國滅亡第391章 馮氏兄妹的隱瞞第23章 長安態勢第35章 周昆的身份第393章 由馮氏兄妹想到的第654章 可怕的羅馬貴族第546章 流鼻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锦旗| 十堰市| 竹北市| 邻水| 远安县| 邹城市| 黑山县| 张掖市| 内乡县| 增城市| 桐城市| 布拖县| 休宁县| 长春市| 项城市| 印江| 冷水江市| 马山县| 张家川| 崇明县| 柳林县| 安国市| 惠州市| 德阳市| 浑源县| 涞水县| 新密市| 义乌市| 金塔县| 宿州市| 石阡县| 沭阳县| 襄樊市| 武宣县| 鞍山市| 邯郸县| 邵阳市| 新密市| 南江县| 英吉沙县| 礼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