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難免會碰到失利受挫的情況,這時可能就需要別人的幫助。“雪中送炭”與“錦上添花”是兩種不同的助人意識,而雪中送炭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高尚品德,更容易讓人感動,讓對方銘記在心。也正因爲這份感動與記憶,有時雪中送炭會讓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在三國爭霸之前,周瑜並不得意。他曾在軍閥袁術部下爲官,被袁術任命做過一回小小的居巢長。那時候地方上發生了饑荒,收成不多,兵荒馬亂間又損失很多,糧食問題就日漸嚴峻起來。居巢的百姓沒有糧食吃,就吃樹皮、吃草根,很多人被活活餓死,軍隊也餓得失去了戰鬥力。周瑜作爲地方的父母官,看到這般情形不知如何是好。有人給他獻計,說附近有個樂善好施的財主叫魯肅,他家素來富裕,想必一定囤積了不少糧食,不如去向他借。
於是周瑜帶上人馬登門拜訪魯肅,寒暄完畢,周瑜就開門見山地說:“不瞞老兄,小弟此次造訪,是想借點糧食。”魯肅一看周瑜豐神俊朗,顯而易見是個才子,日後必成大器,頓時產生了愛才之心,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現在只是個小小的居巢長,哈哈大笑說:“此乃區區小事,我答應就是。”魯肅親自帶著周瑜去查看糧倉。魯家存有兩倉糧食,各3000斛。魯肅痛快地說:“別提什麼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倉送與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聽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如此饑荒之年,糧食就是生命!周瑜被魯肅的言行深深感動了,兩人當下就成爲了朋友。
後來周瑜飛黃騰達了,真的像魯肅想的那樣當上了將軍,他牢記魯肅的恩德,將他推薦給了孫權,魯肅終於得到了大幹一番事業的機會。魯肅在周瑜最需要糧食的時候送給了他一倉,這就是所謂的“雪中送炭”。而後來,魯肅自己的飛黃騰達便是“意想不到的收穫”。
名動天下的商業領袖,一代官商胡雪巖的發達可以說就是“雪中送炭”種下的善果。
胡雪巖出身貧寒,出道伊始,他只是信和錢莊的一名學徒。一年中秋,他奉老闆之命去討要欠款,結果拿到了500兩原以爲是死賬的銀子。就在胡雪巖在茶樓裡休息片刻的時候,他結交了文人王有齡。王有齡是一位有才幹、有志向的人,他想出人頭地,但苦於沒有銀子做“敲門磚”。儘管他們相識時間不長,彼此還沒有深交,但是當胡雪巖瞭解到王有齡並非沒有門路,而是沒有錢時,竟主動將收到的500兩債銀拿出來,送給了王有齡。胡雪巖說:“我願傾家蕩產,助你一臂之力。”他的義舉讓王有齡感激涕零,他信誓旦旦地說:“我若是富貴了,絕不會忘記胡兄!”
其實,那500兩銀子是屬於信和錢莊的,只不過暫時在胡雪巖這裡保管而已。但是無論如何,雪中送炭的“義舉”讓他們二人的後半生都受益無窮。
危難之中見真情,困難之時顯品德。如果你想助人,也有助人的能力,那麼你首先應爲正在挨凍的人們送些炭去,因爲那正是迫切需要溫暖的人們所渴盼的。無論從心理學的角度,或從排序的先後,無疑都是應當把“雪中送炭”擱在首位的。在一個人捱餓的時候送他一塊紅薯和在一個人富貴的時候送他一座金山,哪個人會更念你的好?答案很明顯,當然是前者。人生最大的安慰莫過於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往往雪中送炭纔是最令人感動的,是人生最真摯的情感體現,而錦上添花只會給人一時的喜悅。
每個人活在這個世上,都不可能不有求於人,也不可能沒有助人之時。當你打算幫助別人的時候,請記住一條規則:救人一定要救急。在生活中,很多人總是在別人不是很需要的時候拉上一把,以便使之錦上添花。但往往沒想到,其實,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如果他人有求於你了,這說明他正等待著有人來相助,如果你已經應允了,那就必須及時相助。當他人口乾舌燥之時,你奉上一杯清水這便勝過九天甘露。如果大雨過後,天氣放晴,再送他人雨傘,就已沒有絲毫意義了。有時候在人家不得已的時候不用很費力地幫他一把,別人也會牢記在心,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錦上添花的事情讓別人去做,我們只做雪中送炭的事情,那便足已。
2.做事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
現在的年輕人真可謂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雄心勃勃,一心想幹一番大事業,體現自身的價值,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急功近利的心理導致了他們的失敗。
急功近利者,一定是目光短淺者。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看到了目前的境況和暫時的貧富盈虧,而忽略了未來的得與失。爲了擺脫眼前的狀況,可以不顧未來的利益;爲了求得一時的痛快,而以長遠的痛苦作爲砝碼。其實這往往得不償失。越是急功近利越不容易什麼都得到。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很多人都容易出現急功近利的想法。從心理學上說,急功近利是由“即時強化”導致的。所謂“即時強化”,就是說人在看到了結果的情況下,就會強化自己的行爲,以結果爲導向對自己的行爲進行指引。
即時強化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管其平時是不是努力學習,只看考試的結果如何。如果考得好,就獎勵,考得不好,就會批評;地方政府如果爲了經濟發展而採取了急功近利的行爲,其結果很可能是上去了,卻犧牲了環境、浪費了資源、忽視了和諧發展。
急迫地追求短期效應而不顧長遠影響,急迫地追求眼前的蠅頭小利而不顧全局的根本利益,這都稱爲急功近利。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念頭是不是也曾經在你的心頭停留過?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人們往往被一些蠅頭小利矇住了雙眼,卻根本看不到在自己前面,還有更大、更豐富的利益。
古語有言道:“欲速則不達。”急功近利,是成就大事業者的絆腳石。成功的路是那樣的遙遠與艱辛,每一個在起點上充滿信心、躍躍欲試的年輕人,都對這路的盡頭有著無限的憧憬,但是不能只看眼前而不看長遠發展,那樣很可能是殺雞取卵、飲鴆止渴。每個人都想做一個成功的人、優秀的人,只不過通常在功利的引誘下,我們失去了等待的耐心。成功是需要儲備的,倉庫裡的東西越充足,成功的機會就越大,也纔可能走得更遠。
拋棄急功近利,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
3.給別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後路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的人能夠在交際圈內進退自如,而有的人卻總是進退維谷。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無疑與他們不善於在待人處世中留有餘地有一定的關係。
做人難,難做人。怎樣做人是千百年來一直讓人們困惑的問題。事實上,做人真的那麼難嗎?其實不然,只要我們心存寬厚,做人做事都不要做得太絕,你就會發現腳下的路其實很平坦。人生在世,千萬不要使自己的思維和言行沿著某一固定的方向發展,直到盡頭,而應該在發展的過程中冷靜地認識、判斷各種可能發生的改變,以便能有足夠的迴旋餘地來採取靈活的應對措施。
人們常說:“過頭飯不可吃,過頭話不可講”。人不是生活在一時一刻,也不是與他人只有一次接觸。聰明的人懂得給自己留退路,懂得給他人留餘地,表面上是寬容了別人,而實際上也是在爲自己鋪路,爲自己留下可以迴旋的餘地,否則就會走入死衚衕,使自己前無出路,後無退路。
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狼發現山腳下有個山洞,各種動物由此通過。狼非常高興,它想,如果我守住山洞就可以捕獲到各種獵物。於是,它堵上洞的另一端,等著動物們來送死。第一天,來了一隻山羊。狼追上前去,山羊拼命地逃。突然,山羊找到一個可以逃生的小偏洞,從小洞倉皇逃竄。狼便氣急敗壞地堵上那個小洞,心想,再也不會功敗垂成了吧?第二天,來了一隻兔子。狼奮力追捕,結果,兔子從洞側面的更小一點的洞口逃生。於是,狼把類似大小的洞全部都堵上。狼心想,這下萬無一失了,別說是羊、兔子,就連雞、鴨等小動物也跑不了。第三天,來了一隻松鼠。狼飛奔過去,追得松鼠上躥下跳。最終,松鼠從洞頂上的一個通道跑掉。狼非常氣憤,於是,它堵塞了山洞裡的所有窟窿,把整個山洞堵得水泄不通。狼對自己的措施非常得意。第四天,來了一隻老虎。狼嚇壞了,拔腿就跑。老虎窮追不捨。狼在山洞裡跑來跑去,由於沒有出口,無法逃脫,最終,狼被老虎吃掉了。
凡事有度。做事一定要留有餘地。其實古人早就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不焚林而獵,不涸澤而漁”。曾國藩說過:“凡事留餘地,雅量能容人。”巴爾塔沙·葛拉西安在《智慧書》中也寫道:把對的推向極端,它就成了錯的;把甜橙的汁水榨乾,它就成了苦的。即使是賞心樂事,也絕不要走極端。過猶不及。
對一個事物,由於各人的人生經歷和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問題的視角不一,對於同一事物的見解就難免有別。往往是有人看到這一面,卻看不到另一面;但有人卻看到了另一面,又看不到這一面。因此,辦事留有餘地,是給自己一個可以在危難時及時抽身的通道,是給自己一個可以在失敗後重新來過的機會。對自己留有餘地才能在意外出現的時候從容轉身。
《紅樓夢》中的平兒,雖是鳳姐的心腹和左右手,但在待人處事方面,始終注意爲自己留餘地留後路,既沒有犯鳳姐所說的“心裡眼裡只有了我,一概沒有別人”的錯誤,更不像鳳姐那樣把事情做絕。平兒對於衆人絕不依權仗勢、趁火打劫,而是時常私下進行安撫,加以保護。一方面緩和化解衆人與鳳姐的矛盾;另一方面順勢做了好人,爲自己留下餘地和退路。鳳姐死後,大觀園一片敗落,平兒卻多次獲得衆人幫助渡過難關,終得回報。
無論是歷史的經驗,還是文學名著中人物的結局,都告訴世人一個道理,在待人處事中,萬萬不可把事做絕,要時時處處爲自己和別人留下可以迴旋的餘地,不要把人逼上絕路;說話也要留有餘地,不能把話說得太滿。因爲凡事總有意外,計劃趕不上變化,留有餘地,就是爲了容納這些意外,以免讓自己下不了臺。
總之,世間事變化很多,無論做什麼事,說什麼話,都要給別人和自己留下餘地。建築樓羣,要留有一些空地給綠樹,給花草,給陽光,給空氣;鋪築路面,每到一定的距離,便要留下“餘地”,以免路面發生膨脹;書面“留白”,是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保護,是給心靈留一份隱秘的餘地;保守批評,是給人留下改過自新的機會;含蓄表揚,是給人留下繼續進取的餘地。不要一下子把路堵死。做事留有餘地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智慧。不給別人留餘地就是斷了自己的後路,不給自己留餘地就是把自己逼上絕路。
試想,誰會一輩子跟自己過不去?
4.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成功是一種習慣。並不是非得幹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才能獲得成功。而習慣,都是從小事開始做起的。
《細節決定成敗》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話:“每個人所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一件的小事構成的……所有的成功者,他們與我們都做著同樣簡單的小事,唯一的區別就是,他們從不認爲他們所做的事是簡單的事”。
細節決定成敗。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工作中的“細節”,小事往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一個人的成熟與老練。在現實生活中不乏想做大事的人,但願意把小事做好的人卻不多。許多人並不明白,要做好身邊的每一件小事,沒有一定的素質修養是不行的。只有踏踏實實地工作,才能把小事做好。不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終將成就大事。
美國標準石油公司裡,有一位小職員名叫阿基勃特。他遠行住旅館的時候,總是在自己簽名的下方寫上“每桶四元標準石油”的字樣,在書信及收據上也不例外,簽了名就一定寫上那幾個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四元”,而他真名倒沒有人叫了。公司董事長洛克菲勒知道這件事後,大感驚訝地說:“竟有職員如此努力宣揚公司的聲譽,我要見見他。”於是邀請阿基勃特共進晚餐。後來,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長。
也許這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可在那麼大的公司裡,只有阿基勃特一個人愉快並堅持地去做了。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才華、能力在他之上的人,可是最後只有他成了董事長。這是爲什麼?原因很簡單——他把小事做得很好。
其實,在我們的身邊,注重工作中的小事的人還是很多的,他們因爲無意之中做了一點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在自己的事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美國一家五星級酒店的主管上班第一天,經理只安排他一件事:“你去把衛生間打掃一下吧。”主管回到自己的辦公室,越想越生氣,讓我堂堂一個主管上班的第一天就去掃廁所,這不是有意刁難我嗎?但他又捨不得那豐厚的待遇,只得照此做了。後來他才知道,不管是誰,包括經理和董事長在內,上班的第一天都必須打掃廁所,這是酒店的規定,爲的是專門考覈員工的敬業精神,如果過不了這一關,就會被公司請辭。主管暗暗慶幸自己過了這一關,以後做事就更加認真負責了,後來做到了經理,最終自創了門面。
爲什麼要強調做小事呢?因爲做大事的經驗是需要從小事中一點一滴積累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不從小事做起,如果沒有一定的經驗和豐富的閱歷做基礎,做“大事”則只能是紙上談兵。
在我們身邊,也有不少這樣的人,他們一心只想著做大事,想成就一番大業,卻對做小事不屑一顧。要是領導安排他們去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他們就會心中不悅,有著一千個一萬個不樂意。他們卻不知道,許多經驗的積累和事業的成功大都來自於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之中。所以說,不管你是想做大事還是想成就一番大業,你都必須從小事做起。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爲的就是告誡我們不要認爲事情小而忽略了做它的意義和作用,凡是成就大事者,都把做好每一件小事看得很重要。一件小事可能會改變人們對你的看法,改變自己爲人處世的原則,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做一件好的小事,會給人留下好的印象;同樣,做一件小的惡事,會給自己的人生塗上一個污點。
其實大事和小事不能完全割裂開來,大事都往往建立在小事的基礎之上,無數個小事就可以累積成大事,同時大事也可以轉化爲小事。“水滴石穿”的道理淺顯而易懂,它表明,不注意數量的變化,就會導致質的轉變,可能會因小失大。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應從小事抓起,從小處著眼,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讓大事化孝小事化了。
小事往往容易被輕視和冷漠,也往往無法激起某些人的工作熱情,無法激發出某些人的工作執行力。就以大家每天都要面對的辦公桌說起,某些人自以爲工作很繁忙,因而胡亂擺放物品,把桌子當成了自己的私人空間,把辦公桌弄得亂七八糟。然而我們通過這些細節可以剖析出,這個人的工作是缺乏條理性的,缺乏必要的責任意識。這種不良作風不僅會影響到周圍同事辦公,而且還會影響到外來辦公人員對單位的印象。而一個公司又怎麼可以容忍一個影響其形象的人呢?可見,有些事情看起來很小,卻直接影響著你的事業和前途。
小事往往會成爲一件大事的突破口。以小見大,以小帶大。任何小事都不是孤立的,都和大事聯繫在一起。小事是大事的組成部分,包含著大事的意義。做好小事是完成大事的基礎和前提。一個人要想比別人更優秀,更出色,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要善於從小事做起,努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將來才能做成大事。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忽視了身邊的每一件小事,或許,那就是你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
5.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一隻又渴又餓的駱駝在沙漠中跋涉著,正午的太陽曬得它焦躁萬分,一肚子怒火正待發泄時,一塊玻璃的碎片扎到了駱駝的腳,駱駝很生氣地將玻璃踢了出去,卻將腳掌劃出一個口子,鮮紅的血頓時流了出來。駱駝的血一下子就吸引來了空中的禿鷲。駱駝不顧傷勢地跑了起來,沙漠上留下了一條血痕。跑到沙漠盡頭時,濃重的血腥味又引來了沙漠狼,駱駝倉皇之中又跑到了食人蟻的巢穴,加之疲 憊感愈發強烈,沒過多久,無力抵抗的駱駝便倒下了。
駱駝的遭遇令人惋惜:一個龐然大物竟死在了一塊小小的玻璃上,但更令人深思的是,駱駝爲什麼會因一時暴躁而斷送了自己的生命。是啊,如果不是那狂暴的一踢而產生的血口子,駱駝也許此時還幸運地喝著泉水呢!
古人云:“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至理名言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忍耐精神。不斷追求個人品德修養的提高,是儒家傳統文化的顯著特徵之一。百行之本,忍之爲上。在人生大大小小的事務上,都存在著忍耐、剋制的需要。縱橫古今,凡事忍字當頭才能成就大事,否則空有一勇字在身。成功不可能沒有委屈和挫折。爲人處世如果能夠忍辱負重,那就是一種韜晦、涵養、胸襟寬廣和目光遠大的象徵。在中國古代,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忍辱負重得以復國;藺相如肯忍受廉頗的狂言,“將相和”的典故才爲歷代人們所傳頌;韓信肯忍受**之辱才最終成就大業。捨得捨得,有舍纔有得。如果一味地衝動,心裡忍受不了一點怨氣,眼裡容不了半粒沙子,又怎麼能辦大事呢?
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涌,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相向倒戈,轉向幫助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的疑心越來越重。
唐國公李淵(即唐太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產生了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爲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遲早會爲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隱忍等待。於是,他故意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這樣,纔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古人總結的滄桑經驗,是多麼富有哲理!忍讓,實際上也就是讓時間、讓事實來證明一切。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樣就可以擺脫相互之間無原則的糾纏和不必要的爭吵。一般說來,在社交過程中如果產生矛盾的話,那麼雙方可能都有責任,但作爲當事人應該主動地禮讓三分,多從自己方面找原因。
有一天,歌德到公園散步,迎面走來了一個曾經對他的作品提出過尖銳批評的批評家,這位批評家站在歌德面前高聲喊道:“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歌德卻答道:“而我正相反!”一邊說,一邊滿面笑容地讓到一旁。
歌德的幽默避免了一場無謂的爭吵,同時也可以消除自己的惱怒。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既爲自己擺脫尷尬難堪的局面,順勢下臺,又顯示出自己的胸襟和氣量。
一個人要想培養自己高尚的情操,就要在小事上有所忍讓。古今中外,能成就大事的人都是有著大忍之心的人。然而,一個人如果不經歷浮沉磨礪,不潛心修煉,就很難做到大度寬容,剛柔相濟,百折不撓。當然,能夠忍讓的一方也必然是具有高度自信和堅韌品質的人。
在平日的工作生活中,同事之間有些小矛盾而發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有一方能夠豁達忍讓,就能夠化干戈爲玉帛,維持一個良好和諧的氣氛。如果在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上斤斤計較、互不相讓,只會使大家都得不償失。
忍讓是一種美德。親人的錯怪、朋友的誤解、同事的攻擊、流言製造的是非……此時生氣無助霧散雲消,惱怒不會春風化雨,而一時的忍讓則能幫助你得到公允的評價和讚美。
6.幫人講藝術,助人講心計
助人之中有智慧。什麼是助人?有人認爲是做善事,將來會得到回報,請問:如果沒有回報,你還願意幫助別人嗎?對於助人這件事,正確的理解應該是:“這是我應該做的事。”想要成功,真正的秘密在於:成爲別人的需要,否則很難成功。要記得,“助人”這件事,並不是付出、服務或吃虧,而是每分每秒,成爲別人的需要。
助人,是一份善心,更是一種智慧。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借鑑和運用各種有益的助人智慧,那麼,就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助人的智慧儘管有很多,但幫助弱勢者樹立自我奮鬥的信心,則是一種大智慧。
英國電視製片人萊斯·布朗成名後經常回憶起大學時代的一位恩師,並且不止一次地對別人說,他的今天,歸功於那位教授點燃了他心中的信心火焰。
讀大學時,布朗是一名差生,外語、數學和歷史考試經常不及格,暑假期間還被迫到補習班補習。他自以爲自己很笨,覺得自己比大多數同學都遲鈍,也不像他弟弟妹妹那樣聰明伶俐。就在他灰心喪氣、一蹶不振的時候,一位名叫卡爾的教授在聽了他的傾訴後,非但沒有嘲笑他,反而鼓勵他說:“哦?布朗,沒關係的,它能說明什麼呢?它只能說明今後你還得更加努力才行。要知道,對未來命運和成就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有很多,記住,千萬不要灰心,不要泄氣!”
在得到卡爾教授的鼓勵後,布朗好像變了一個人,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對任何事情都勇於去嘗試、去奮鬥、去拼搏。後來,布朗的名字終於上了學校的榮譽冊,幾年以後,他又製作了5部專題片,並在公衆電視上播出了。當他製作的節目《你應受報答》在教育臺播出後,卡爾教授還專門給他打來了電話說:“你就是那個讓我感到驕傲的人,是嗎?”布朗也恭恭敬敬地說:“是的,先生,正是我。”
故事之所以動人,那是因爲有助人的智慧在其中。不難想象,如果當年卡爾教授像其他人一樣嘲笑布朗,那麼後來的布朗又怎麼能夠樹立起信心呢?卡爾教授轉換了幫助布朗樹立信心的方法——安慰他、鼓勵他!於是,我們才得以看見今日的布朗、不一樣的布朗、成功的布朗!
助人可以給心靈以溫暖,但如不顧及對方的心理感受,也可能會深深地傷害別人,在他們心上永遠種下卑微的種子。因此,我們說的“智慧地助人”,是不帶給被助者卑微感受的幫助。
有一次,一位紐約的商人,把一枚硬幣丟進了一個賣鉛筆人的杯子裡,便匆忙踏進地鐵。過後他想了一下覺得這樣做不妥,又跨出地鐵,走到賣鉛筆人那裡,從杯中取走幾支鉛筆。他抱歉地解釋說,他在匆忙中忘記了帶走鉛筆,希望不要介意。他說:“畢竟,你跟我一樣都是商人。你有東西要賣,而且上面也有標價。”然後他趕下一班車走了。
幾個月後,在一個隆重的社交場合,一位穿著整齊的推銷員走到這個商人身邊,並自我介紹說:“你可能已經忘記我了,而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是我永遠忘不了你,你就是那個重新給我自尊的人。我一直是一個銷售鉛筆的乞丐,直到你跑來找我,並告訴我,我是一個商人。”說來有趣的是,後來正是這位昔日的乞丐,幫助這位商人把積壓的商品推銷了出去,還掙了不少錢。
助人的方式有很多種,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可是當人們真正做善事的時候,又有幾個人真的考慮過被助者的心理?助人助心,自立者方能自強。當我們做善事的時候,一定要多替對方考慮一下。沒幫到人事小,要是傷害了人,那就跟自己的初衷相差甚遠了。
有人曾訪問過100位白手起家的富翁,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都是優點的發現者,能看到其他人好的一面。美國的瑪麗·克羅萊女士所創辦的家務與禮品公司,從一無所有開始,竟成功地成爲一家堪稱銷售界楷模的公司。爲什麼她能獲得如此驚人的成功呢?有人說,她的成功是出自於她深刻的信仰:她相信一個有信仰的人等於99個只有興趣的人;她相信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如果你能從心理、道德、體能和精神上幫助他們,他們也會在相同的基礎上爲你建立生意,助你賺錢。
ωwш? Tтkǎ n? C 〇
如果你能幫助別人獲得他們需要的,那麼你自己也能因此得到你想要的,你幫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會越多。幫助他人,其實就是幫助自己。
7.換個角度想問題
我們在思考和實踐時一定要學會變通,放棄毫無意義的固執,這樣才能更好地辦成事情。人們習慣於沿著事物的發展方向去思考問題並尋求解決辦法。其實,對於某些問題,尤其是一些特殊問題,從結論往回推,倒過來思考,從求解回到已知條件,或是發散開來,會使問題簡單化,使解決它變得輕而易舉,甚至因此有所發現,創造出驚天動地的奇蹟來。這就是創新思維的魅力。當大家都朝著一個固定的思維方向思考問題時,而你卻獨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這樣的思維方式就叫“逆向思維”。
有一道趣味題是這樣的:有四個相同的瓶子,怎樣擺放才能使其中任意兩個瓶口的距離都相等呢?可能我們琢磨了很久還找不到答案。那麼,辦法是什麼呢?原來,把三個瓶子放在正三角形的頂點,將第四個瓶子倒過來放在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答案就出來了。
再比如,“司馬光砸缸”。有人落水,常規的思維模式是“救人離水”,而司馬光面對緊急險情,運用了逆向思維,果斷地用石頭把缸砸破,“讓水離人”,救了小夥伴的性命。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逆向思維的例子。
有兩個和尚決定從一座廟走到另一座廟。他們走了一段路之後,遇到了一條河,由於一陣暴雨,河上的橋被沖走了,但河水已退。他們知道此時可以涉水而過了。這時,一位漂亮的婦人正好走到河邊,她說有急事必須過河,但她怕被河水沖走。第一個和尚立刻背起婦人,涉水過河,把她安全送到對岸,第二個和尚接著順利渡河。兩個和尚默不作聲地走了好幾里路。第二個和尚突然對第一個和尚說:“我們和尚是絕對不能近女色的,剛纔你爲何犯戒背那婦人過河呢?”第一個和尚淡淡地回答:“普度衆生,不分男女老少。”換個角度,一切豁然開朗。
日本是一個經濟強國,卻又是一個資源貧乏國,因此日本人十分崇尚節儉。當複印機大量吞噬紙張的時候,他們想辦法改進複印機,使一張白紙正反兩面都利用起來,一張頂兩張,節約了一半。日本理光公司的科學家們卻不因此而滿足,他們通過逆向思維,發明了一種“反覆印機”,已經複印過的紙張通過它以後,上面的圖文消失了,重新還原成一張白紙。這樣一來,一張白紙可以重複使用許多次,不僅創造了財富,節約了資源,而且使人們樹立起新的價值觀:節儉固然重要,創新更爲可貴。
換個角度想問題還會讓人重新感悟生命的真諦,萌發新的力量。張海迪說過:“在艱難困苦中我曾多次要放棄,但我每天又小心翼翼地把生命拾起來。”多麼透徹的一句話,身體上的殘缺曾是她的黑暗世界,一切冰冷冷的,透著煞人的陰風,可她卻換了個不同的角度思考,走出冰封的世界,進入五彩紛呈的文學世界,在那裡找到了自我展示的舞臺。
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次,一位智者見到一位老婦人悶悶不樂,憂心忡忡,就問她有什麼不順心的事。老婦人說:“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賣扇,小女兒賣桑下雨時,我就擔心大女兒的扇子賣不出去,心裡好生愁煩。天晴時,我又擔心小女兒的傘賣不出去,也很愁煩。因此,沒一天是高興的。”智者就對她說:“你何不換個角度想呢?下雨了,就不用擔心你小女兒的傘賣不出去了;天晴了,你大女兒扇子的生意一定很好。這樣想你不就天天都是高興的嗎?”老婦人聽了智者的話,果然天天都有好心情了。
其實在你“山重水複疑無路”之時換個角度想問題,會讓你頓覺“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很多時候,我們要學會放棄固執,變通行事。當你已經進入一個“牛角尖”的時候,不妨換個角度來思考,就像樂觀的人和悲觀的人對待桌子上只剩半杯水的態度一樣:樂觀的人看到還有半杯就非常高興:“還有半杯呢!”可悲觀的人卻說:“真倒黴,只剩這麼點了……”兩種心態,兩個世界。換個角度,換種心態,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我們不能阻止天下雨,但我們可以爲自己撐把傘!
8.謙遜可以讓你在不顯山不露水中走向成功
山不宣揚它的高度,並不妨礙它高聳雲端;
海不宣揚它的深度,並不妨礙它容納百川;
天不宣揚它的廣度,並不妨礙它一望無垠;
地不宣揚它的厚度,並不妨礙它孕育世間萬物……
蘇格拉底曾說,謙遜是藏於土中的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美德都由此發芽。
相傳,我國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每當做好一首詩,總是先念給牧童或者老婦人聽,然後再反覆修改,直到他們聽了拍手叫好,纔算定稿。像白居易這樣一位著名的詩人,並不因牧童和老婦人的無知而輕視他們。因爲他是真正懂得文學作品的人,他知道作品是一定要得到人民的認可的。因此,他虛心求教於人民,這才使他的詩通俗易懂、在民間廣爲流傳,爲後人傳頌至今。
俄國的列賓是世界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的畫家,他的作品《伏爾加河上的縴夫》等早已成爲世界畫廊裡的珍品。
一次,列賓接到一位文學家的來信,信中說道:“列賓,你以自己的傑出的作品證明了——你是一位偉大的畫家……”誰知列賓竟笑了,像個受了表揚的小學生臉紅了,似乎感到無地自容:“偉大?談不上……有點過了……”他馬上給文學家回信,寫到:“我是一個很平凡、很普通的人,您是知道的。可您卻把一個再平凡不過的人送到了一個宏偉的高臺子上去。假如我真的爬上高臺,您看到一個如此渺小的人站得那樣高,您也會發笑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著“高高在上”的心態,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和脆弱。於是就堅定地按這條自己的路線和節奏走下去。越是對於看起來“聰明與執著”的人越是如此。始終在原地徘徊,走得很累,還以爲走了很遠。然後就以自己“居廟堂之高”時的思路指導實際的工作。這樣的工作會失去生命力。謙遜就像天平一樣,人們用它可以衡量自己的分量。傲慢則是現代人常見的通病,人們往往把對於某種模糊的、膚淺的、表面的印象當做知識。曾在《讀者》上讀到一篇文章,其中這樣寫道:“人們稱謙遜爲一切美德的皇冠,因爲它將自覺的紀律、天職、義務以及意志的自由和諧地融匯到一起。”
福蘭克林曾說:“最難抑制的情感是驕傲,儘管你設法掩飾,竭力與之鬥爭,它仍然存在。即使我敢相信已將它完全克服,我很可能又因自己的謙遜而感到驕傲。”寬廣的河流平靜,有教養的人謙遜。在當今社會,與人相處,關鍵是要學會謙遜。如果你想讓人親近,那麼請記住兩個詞——“謙遜”、“溫和”。
謙遜做人,是一種修養,一種風度,一種胸襟,一種睿智,一種謀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態。雖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但“謙遜”——這個信條絕對不容忽視!謙遜,進而爲人們所接受、所欣賞、所欽佩,這正是人立世的過程。
_тt kan_C○
李嘉誠出生於潮州城面線巷內的書香世家,自幼聰穎超脫,學習勤奮。1939年,日寇侵佔潮州後,他便隨父母流落香港,飽嘗了戰亂、貧窮、饑饉之苦。同時,也培養了他吃苦耐勞、艱苦樸素、奮發圖強的精神。1950年,22歲的李嘉誠先生就以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命名初創“長江塑膠廠”,表達了他的一片赤子之心……
經過數十年的努力,1988年他已擁有“長實”、“和黃”、“港燈”等5大公司,100多家附屬公司和50多家聯營公司,形成了資金雄厚、實力強大的李氏“經濟王國”。李嘉誠已從面線巷走向世界,地位如此顯赫的他卻完全沒有不可一世、頤指氣使的作風。他依舊是那樣的謙遜平和。
有一次,李嘉誠參加汕頭大學的奠基典禮。原本作爲汕大的創建者,應該當之無愧地在貴賓名冊的首頁上寫下他的名字。但李嘉誠並沒有這樣,而將自己的名字簽在了第三頁上。並且,在那次宴會中,他跟每一位來賓敬酒、握手、交談,無論對方身份高低、貢獻大小,他都一視同仁,沒有讓任何一位產生距離感……李嘉誠先生已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鉅富,但從不揮金如土,始終保持著謙遜的作風,淡泊寧靜、樸實無華……
謙遜應該是一種自覺的行爲,它不需要人來強迫你,也不需要人來約束你,它是你發自內心深處的願望,它是你下意識的習慣。謙遜做人,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融入人羣,與人和諧相處,也可以讓人暗蓄力量、悄然潛行,在不顯山不露水中走向成功。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明朝文學家呂坤如是說。
那麼,如何謙遜做人?
19世紀的法國名畫家貝羅尼有一次到瑞士去度假,但是他每天仍然揹著畫架到各地去寫生。有一天,他在日內瓦湖邊正用心畫畫,旁邊來了三位英國女遊客,看了他的畫,便在一旁指手畫腳地批評起來,一個說這兒不好,一個說那兒不對,貝羅尼都一一修改過來,末了還跟她們說了聲“謝謝”。第二天,貝羅尼有事到另一個地方去,在車站看到昨天那三位婦女,正交頭接耳不知在議論些什麼。過一會兒,那三個英國婦女看到他了,便朝他走過來,問他:“先生,我們聽說大畫家貝羅尼正在這兒度假,所以特地來拜訪他。請問你知不知道他現在在什麼地方?”貝羅尼朝她們微微彎腰,回答說:“不敢當,我就是貝羅尼。”三位英國婦女大吃一驚,想起昨天的不禮貌,一個個紅著臉跑掉了。
中國古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說每天都要多次反思自己,自覺地發現缺點與不足,纔能有效糾正類似的錯誤。這便是流芳千古的“謙遜之法”。才識、學問愈高的人,在態度上反而愈謙卑,希望自己能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也正因爲如此,他們往往具有容人的風度和接受批評的雅量。反之,我們對於自己並不在行的事情,就不要隨便發表議論,聽在專家耳裡,不是益發顯出你的膚淺嗎?學會謙遜做人,就是要不喧鬧、不矯揉造作、不無病呻吟,即使你認爲自己學富五車、才華橫溢,也要學會藏拙。
丘吉爾因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卓越功勳,戰後在他退位時,英國國會打算通過提案,塑造一尊他的銅像放在公園裡供遊人景仰。
一般人享此殊榮,高興還來不及,丘吉爾卻一口拒絕了。他說:“多謝大家的好意,我怕鳥兒在我的銅像上拉糞,那是多麼地有煞風景埃所以我看還是免了吧!”
丘吉爾式的幽默——讓人們更加記住了他的謙遜溫和。不因爲一點點成績就好大喜功、飄飄然,這是所有智者的共同特徵。所以,謙恭下去吧,從做一束低著頭的麥穗開始。
在多數人眼裡,謙遜溫和的生存之道是沒有遠大理想、精神頹廢、缺乏自信的表現,事實卻恰恰相反。李正兵曾在他的著作《生存智慧的詩意拷問》中說道:“低調不是精神頹廢,頹廢的人沒有追求和理想,面對生活的不幸缺乏必要的意志來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在低調者看來,苦難與不幸只是生命航程中必不可少的風景,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腳踏實地地追求,必將引渡自己抵達圓滿的彼岸。”
托馬斯·傑斐遜是美國的第3任總統。1785年他曾擔任美國駐法大使。一天,他去法國外長的公寓拜訪。
“您代替了富蘭克林先生?”法國外長問。
“是接替他,沒有人能夠代替得了富蘭克林先生。”傑斐遜謙遜回答說。
傑斐遜的謙遜給法國外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謙遜的人也不缺乏自信,只是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願爲時過早地輕易下結論,不願對事情的發展進行盲目樂觀的估測。事事不必都爭得面紅耳赤。退一步海闊天空。山峰之高,是因爲它不拒微土;海納百川,是因爲它不拒細流。謙遜不是軟弱,實際上是以退爲進,以守爲攻。它只是你在條件不利時的一個全身而退的秘訣。潛心努力,積蓄能量,蓄勢待發。當下一次機會幸運地降臨在你頭上時,你就可以創造“笨鳥先飛”的奇蹟,讓人刮目相看。而在這個時候,你的對手因爲你的謙遜而缺少準備,也只能“望塵莫及”啦!
謙遜就像一個黑洞,它可以容納一切它願意容納的東西,它可以吸收一切它願意吸收的物質。擁有謙遜的心態,而不是高高在上,你的學識將與日俱增,你的朋友將樂於與你相處,你的人生將會更加充實而有意義。
9.以退讓開始,以勝利告終
也許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世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退一步,能使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退一步,能使你更清醒地認識自己;退一步,能使你找回失去的信心;退一步,能使你拋棄許多不必要的煩惱;退一步,能使你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
在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個故事:
清河人胡常與汝南人翟方進在一起研究經書。後來胡常先做了官,名譽卻不如翟方進好。胡常爲此總是嫉妒翟方進的才能。當與別人議論時,總是說翟方進的壞話。翟方進聽到這些事之後沒有以牙還牙,而是想出了一個退讓的方法。每當胡常召集門生、講解經書時,翟方進就主動派自己的門生到胡常那裡去請教疑難問題,並且誠心誠意、認認真真地做好筆記。時間長了,胡常就明白了這是翟方進有意推崇自己,於是內心十分不安。以後在官場上就開始讚揚翟方進而不再貶低他。
翟方進有意退讓的智慧使他與胡常化敵爲友。懂得適時退讓的人,乍一看是“奮鬥者”眼中的懦夫,可實際上這纔是上帝心目中的強者。唯有退讓,才能走得更遠:好比弓箭在被拉抻開前要有一個收縮的過程。退讓也許意味著眼前利益的不復存在,但可能預示著更大成功的到來。
在春秋時期,秦穆公在宛養了一批戰馬。可是沒過幾天,宛來了300餘名野人,他們肚子正餓,便在晚上把那批戰馬搶來吃了。地方官員報告給秦王,秦王想了想說:“算了!他們也不容易,不就幾匹馬嗎!再給他們些酒也罷!”
野人們非常感激秦王的不殺之恩——畢竟他們這麼做也是出於飢餓難耐,並非有意冒犯。所以,他們發誓要誓死效忠秦王。秦王說:“我不殺你們不是爲了讓你們誓死效忠!你們可以離開了!”
之後秦國與晉國交戰。在龍門山之役中,秦王的戰車陷在了污泥坑中,眼看就要被晉軍俘虜。突然,從西面趕來了300餘勇士,赤身露體、遍體圖案,手持大刀殺來,所到之處晉軍屍橫遍野,救出了秦王。一看那些勇士,竟然是那300多名野人!
由此可見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重要性!人生就是這樣,你在幫助了別人的同時,也無意中幫助了自己。對於選擇退讓,只有目光長遠、志向遠大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我們能夠銘記於心,得而爲之,成功就不會遠,人生也會更加精彩。
春秋時,楚國發生內亂,事態平息後,楚莊王設晚宴慶賀。香酒佳餚、美女起舞,楚王寵幸的許姬也在其中。酒到半酣颳起大風,吹滅了所有燭火。這時許姬突然感到有人在黑暗中拉扯她的衣服,就一把將那人頭盔上的瓔珞抓下對大王說:“大王,剛纔有人趁亂想非禮臣妾,我抓下了他頭盔上的瓔珞,待重新點亮蠟燭就能查出此人。”楚王聽後低聲地說:“酒後失禮是一時衝動,今天的慶功酒豈能掃興?不要把這事放在心上。”然後又大聲宣佈:大家一定要盡興,請大家都拔掉帽纓。
三年後,晉國侵犯楚國,楚軍中出了一位英勇的將官,率百名壯士爲全軍打先鋒,楚國大勝。他就是當年宴會上犯錯的人——唐狡。
那位將軍酒後冒失,如果楚王認真追究的話,將軍肯定受罰,不但酒宴不成反而寒了將士們的心。楚王退一步把責任歸於客觀因素,讓將士保全臉面,用寬容喚起了屬下將功贖罪的決心,後來有人讚揚楚王“宰相肚裡能撐船”。律己容人,退一步寬容下屬,能體現一個人的人格魅力。
“退”從表面上看,意味著膽怯或失敗。但是下面一個事實也許會令你有不一樣的感觸。
森林中,唯老虎爲百獸之王,誰見誰怕,無不撒腿而逃跑。可謂虎者,威風凜凜的權威和王者象徵也。可是,你仔細觀察,這樣一種虎王,在捕食時卻總是先後退幾步,然後狂奔而上,緊緊地抓住獵物。老虎尚知道在進攻時後退幾步,以便產生更大的勢能,而我們又何苦於只知前進,不知後退呢?由此可見,“退”,本身並不能說明我們膽怯、弱小,是逃兵。相反,能進能退、能屈能伸卻是我們智慧的象徵。
古人形容大丈夫能屈能伸,可見大丈夫行事,理應是有進有退。退的目的是爲什麼呢?是爲了更好地進攻。戰鬥打起來,非需要戰士有韌性不可,沒有韌性的戰士終究會失敗;那麼退到什麼程度爲止呢?退到我們可以反攻爲止,這時的反攻,其勢絕不可當,在強大的勢能下加上韌性的戰鬥,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我們讚賞積極進取的心態,但在有的時候,退一步,會發現海闊天空,棘手問題會迎刃而解。身在職場,領導、自己、下屬之間形成了一個複雜的社會化網絡,面對交際中的問題,不妨後退一步,在另一種思維和行爲方式中,海洋更加蔚藍、天空更加晴朗、人生也會更加美好。
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永遠都是一帆風順,也不可能永遠都磕磕絆絆。只要你學會了“退讓”就會受益匪淺,在人生的道路中也會少一些絆腳石。
讓我們以退讓開始,以勝利告終。
10.做人要有品,做事要有風格
首先,讓我們走進一對雙胞胎的生活……
故事的主人翁——傑伊和比爾是一對從小長在不同家庭中的雙胞胎。傑伊生活在農場,每天早晨他都早早起牀,幫忙打點。此外,傑伊還幫著準備午餐和晚餐,飯前整理桌子,飯後收拾餐具等等。傑伊還參加了“少年聯盟杯”的棒球比賽,在最艱難的第一年,父親一直鼓勵他堅持下去,並教導他不要做一個知難而退的懦夫。每天放學後,傑伊都會先練習30分鐘的鋼琴,然後完成家庭作業,再去玩耍。於是,“勤奮是光榮的”、“努力和堅持不懈終會得到回報”等觀念便牢牢根植在了小杰伊的頭腦中。
傑伊的雙胞胎兄弟比爾,則從小受到了截然不同的教育。他有自己的房間,並常常獨自相處。從來沒有人要求比爾幫助做家務或收拾房間,同樣也沒有人告訴過比爾勤奮工作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全力以赴地做好每件事。儘管長大後,兩兄弟身上存在的那些與生俱來的共性還是讓人驚歎,但他們的處世原則和性格卻截然不同。
顯然,我們只能把這樣的差別追溯到風格的不同上來。
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有不同纔會有故事。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千篇一律,那麼我們每個人的價值又怎麼來發揮呢?因此,我們做事的時候要有風格。
你有沒有聽說過這個故事?
一天,蜈蚣正用它那成百條細足蠕動前行。大哲學家烏龜久久地注視著蜈蚣走路,心裡特別納悶兒,四條腿走路已經很困難了,可蜈蜙居然有上百條腿,它是如何行走的?這簡直是奇蹟!它究竟是怎麼決定先邁哪條腿,然後再挪哪條腿,接著再動哪條腿呢?它可有上百條腿啊!於是烏龜攔住了蜈蚣,問道:“我活了這麼多年,又是個哲學家,但現在被你的腿弄糊塗了,有個問題我解答不了,你用這麼多條腿走路,怎麼走啊?這幾乎是不可能!”蜈蚣從未被提問過這樣的問題,有些不知所措:“我一直這麼走啊!可有誰想過這個呢?既然你問了,那我得好好想一想才能回答你。”
這個念頭第一次進入蜈蚣的意識:也許,烏龜是對的……該先動那條腿呢?蜈蚣站立了很久,以至不能動彈了,只蹣跚了幾步,便趴下來。它對烏龜說:“請你再也別問其他蜈蚣這個問題了,我一直都在那樣走路,根本沒有問題,你把我害慘了!現在我無法走路了,我有這麼多條腿,可是我應該先邁那條腿呢?”
……
你是否認識這樣一些人,他們很聰明,很有天賦,但卻總是得不到他們應有的成功?他們的確天賦過人,但是天賦卻沒有轉化爲相應的成就?同樣,在你的身邊,是不是還會有另一些人,他們的成績明顯超越了他們的個人天分?看上去,他們似乎並不是特別聰明,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天賦,但是,他們卻總是做什麼就能成就什麼。
那麼,這兩者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通常,前者總是被人們打上懶散的標籤,而後者會被認爲很刻苦很勤奮。懶散實際上也是諸多壞習慣綜合作用的結果——拖沓,做事沒條理,糟糕的時間觀念,缺乏實際行動,不守信用,沒有毅力,等等。同樣,良好的處事風格其實也是若干好習慣的綜合表現——做事有條理,時間觀念強,信守承諾,堅忍不拔,從不拖沓等等。因此,只要查看一下一個人的處事風格,你很快就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區別所在。
你有你的處世態度,我也有我的做事風格,真正讓我們與衆不同的還是風格。你或許認爲,處世的風格是天生的,父母遺傳的,好和不好都與生俱來。這隻說對了一半。的確,人的所有性格特徵都來自遺傳。但是,除了先天的素質之外,一個人的處世風格還受到環境的影響。其實,我們每個人在表現出強烈的遺傳傾向的同時,也受到了教育、經驗、環境等因素的巨大影響。至於先天的本性與後天的培養各自佔據多大的比重,則是人們永遠爭議的焦點。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後天的培養鑄就了我們強大的風格,而正是這種風格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們的處世風格。風格是絕對的,但要看你是把它掌握在手中還是失落在手外。性格左右命運,風格決定性格!
做事風格是一個人處理問題、應對事務及行事的特徵。做人要有品,做事要有風格。真正讓我們不同的還是“風格”,所以要建立屬於自己的風格。有風格的人,纔是真正有魅力的。不論別人怎樣做事,你都要學會求同存異,發展自己與衆不同之處,迴避人所共有的通性,獨樹一幟,自己始終要有自己的風格。如果一直以學習的態度處世或許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低調處世不代表沒有自己的風格,恰恰是爲成功蓄勢。爲了更多的機會而去努力吧,在社會這個競爭的舞臺,演出纔剛剛開始!
11.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不要對你身邊的事情大包大攬
從學生到職場人士的瞬間轉變,往往意味著身份、環境、任務等多方面的巨大變化。新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大包大攬、滿腹牢騷,他們會認爲企業存在太多的不合理,對公司的企業文化、制度、價值觀以及人際關係等充滿了抱怨,卻不知道如何學會去接受、適應和自我修煉。
很多人以爲發發牢騷不是什麼大事,因而覺得無所謂。但是要知道,你的牢騷可能會影響他人對公司的認同,甚至是內部和諧的大局。
其實企業的中層職位最難做,也是最考驗人的。做事要積極主動,又不能大包大攬。總是要強調團隊的力量,做領導的要會做領導,做下屬的也要會做下屬。執行的時候,必要的等級還是重要的。
初來乍到的職場新人通常都會“心氣”很高,信心滿滿,在工作中愛崗敬業,但卻遭遇了被同事排擠、被上司“冷落”的尷尬……也許你覺得自己很無辜,但實際上你真的沒有在意,當你大包大攬、誇下海口“保證出色完成任務”的豪言壯語的時候,身邊會有許多“異樣”的目光……
那麼,職場新人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反而顯得自己更能創造價值。職場人做事有個大忌,就是做事不能大包大攬。這些“新手”的共同特點就是不善於謙虛謹慎,而自我表現又特別強烈。對於能表現個人的事情,他們一定是搶在前頭,而對於小事又缺少耐心和執行的動力。個人工作努力、追求個人業績和表現沒有錯,但要考慮個人的能力。此外,職場新人也應該考慮到團隊其他成員的心理感受,論資排輩的規矩在很多企業裡都存在。就算你來這個公司再早、再有資歷,天外高山樓外樓,總會有人比你來得更早或者更有資歷。你的“大包大攬”是必定會引起這些人的紅眼的。努力從一種近似“自大”的情緒中走出來吧!放下自己的學歷、技能、職位優勢和“先入爲主”的優越感,平等、謙遜地與同事們溝通,與上司交流,儘量與大家合作完成,重新建立起職場上的友誼,你會發現,你將贏得很多的東西,並且,你會感到同事們也是很出色的,你們的合作是可以完成許多你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
此外,要避免加入“小團體”或是“派系鬥爭”。只要有人在,派系鬥爭就不會停息,而很多職場新人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捲入了鬥爭之中。初入職場的人多多少少會有些孤獨感、生疏感,而一旦與某人相熟,就會不由自主地表現出親密異常。領導可能會把這種親密當做你們在搞小團隊,同事看了也會疏遠你,甚至是心生妒忌。
當然作爲上司,也不能凡事大包大攬。當下屬的計劃或者報告裡的不足讓你無法忍受的時候,你該如何應對呢?有些領導習慣於直接指出下屬的不足,並要求他們一一改正。這裡特別要指出的是,如果你的下屬此時工作能力確實不強,這不失爲一種好方法。但從鍛鍊和培養下屬能力的角度來看,這絕對不是一個積極的辦法。那麼,正確的做法又是如何的呢?
對於無法迴避的難題,如果你自己開動腦筋解決它,那麼你就能深刻地掌握解決這類問題的要旨,而如果只是機械地按照上司的指導去完成任務,那麼這件事在你的記憶中就不會留任何印象。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先示範性地指出下屬的幾點不足,然後讓他們自己摸索、參透並一一改進,這樣一來,在出現錯誤的同時,也鍛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他們以後遇到類似問題時,便可以自己從容應對。
有的領導往往對下屬在某些方面頗有微詞,或者認爲事情緊急沒有時間拖拉,從而將工作大包大攬在自己身上。其實,這些都是管理的誤區。最大限度展示自己才能的恰恰應該是下屬,而大膽放手起用人才的則是領導。
總之,在和同事一起並肩作戰的時候,我們要朝著同一個目標努力,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切忌大包大攬,這樣才能發揮我們每個人的最大效力。
二、巧識貴人善交良友的“心計”
※本章主要內容※
1.想擠進優秀的人羣堆裡,得先跟他們成爲朋友
2.與對你有幫助的人經常聯繫
3.將心比心才能交到真朋友,知己知彼方可結識好朋友
4.多個朋友多條路,少個冤家少堵牆
5.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6.握住別人垂下的繩索,學會適當借勢
7.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