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網友,東方新書華夏雄風已經在首發,希望廣大網友支持全文字小說。 在本書中,東方也將與各位網友一道探討華夏沉淪的原因
在本書中,東方也將與各位網友一道探討華夏沉淪的原因另一作戰參謀深有同感,指著地圖對朱可夫道:司令員同志,中隊從內地趕來,最先必然襲擊我軍東線陣地,可否通知庫洛奇金將軍,命令其16集團軍停止進攻,全力應對中國第2兵團的進攻。
而先前那個參謀反駁道:克雷布斯上校,中國一貫作戰思想就是穿插到敵后,截斷我軍退路,我想這次也不外乎如此。如今在我們后方,有中哈吉5個騎兵師在后方騷擾,威脅著我們運輸線與退路,若是中隊在反擊的時候突然截斷我后路,我3個集團軍必然再次陷入哈巴羅夫斯克、赤塔,烏蘭烏德慘敗景地,因此我主張脫離與中隊接觸,全軍撤往鄂木斯克。
那個叫克雷布斯的上校反駁道:費久洛夫中校,我知道你們在哈巴羅夫斯克、在赤塔吃過中國人的虧好看的小說。但請要注意,這里是中亞地區,不是在遠東,在鄂木斯克,我們有盧金將軍統帥的19集團軍,正在保護中我們沿途補給線,在西西伯利亞西部,有得到補充的馬利諾夫斯基將軍統帥的1個集團軍,在唐努烏梁海地區,有羅科索夫斯基統帥的2個集團軍,在西伯利亞城,有伏羅希洛夫元帥統帥的1個集團軍坐鎮,在車里雅賓斯克,有阿帕納先科統帥的1個集團軍。費久洛夫中校,在西伯利亞,我們有9個集團軍近140萬的兵力,怎么會對中國一個兵團突然出現在16集團軍側翼,就如此驚恐萬狀
費久洛夫反駁道:克雷布斯上校,如今我軍進攻阿克套已經2月有余,現在雖然攻到阿克套城下,但是由于中人抵抗非常頑強,再加上中國沿城墻以及在后面組建的數個工事,以及我們完全喪失了的制空權的影響,最近出現的彈藥補給困難,要想達成大本營命令,攻占阿克套,以及到最后徹底摧毀中國在中亞的影響,基本上不可能。司令員同志,卑職建議我們回撤到鄂木斯克,在得到彈藥補給后,我們再南下與中國一決雌雄也不遲。
這可激怒了方面軍政委,他憤然站起來道:費久洛夫同志,你這是逃跑,你這是對中國資本家的投降。你知道你的建議的后果嗎這無疑宣布我們對中亞控制的失敗,這無疑導致我們整個西西伯利亞平原即將受到中隊的威脅
朱可夫豁然站起道:政委同志,我是西伯利亞軍區副司令員,我受斯大林同志委派,全權負責前方戰事。我同意費久洛夫同志的意見,若是再不撤退,哈巴羅夫斯克、赤塔、烏蘭烏德悲劇將在我們身上上演。我只會對所屬的4個集團軍前途負責,只會對中亞與西西伯利亞平原戰局發展負責。
聽到搬出斯大林后,這位政治上將頗有點無奈,看著朱可夫道:朱可夫同志,正如你所知道的,我們撤退,政治影響太大了。
朱可夫搖搖頭道:政委同志,你知道,我們已經發動了2個月的全面進攻,你知道,我們后方補給非常苦難,你知道在前線我們戰士已經非常疲勞。
當即下達命令,以布爾加寧的30集團軍為掩護,梯次向鄂木斯克撤退全文字小說。
如歷史上在蘇俄戰爭時,看到蘇俄軍隊出現的混亂,看到整個烏克蘭方面軍有可能被德國人包抄的時候,朱可夫敏銳的發現這點,并且提出將烏克蘭方面軍撤出一樣,在此時,朱可夫也敏銳的認識到,在這個西西伯利亞平原,中國集中了6個兵團超過230萬人馬,在這種狀況下,整個蘇俄軍隊都有可能崩潰,當即如實報告給斯大林,并且提出上中下三策。
而與此同時,更讓人頭痛的是如何向斯大林解釋這次撤退,在發給斯大林報告中,朱可夫解釋道:我們在西西伯利亞,在中亞有11個集團軍,有170萬人,但這又能如何呢但是中國號稱有大軍8個兵團,有29個軍,其中步兵軍19個,騎兵軍4個,裝甲軍6個,其一個步兵軍有5個滿編師,其一個裝甲軍有裝甲師3個,保守估計,在前線,中國至少有大軍230萬人,有坦克5000多輛,更不要說在各個戰場牢牢掌握的制空權,而我們,雖然有10個集團軍,但是除了在西伯利亞城的那1個集團軍的戰略機動部隊,我們其他集團軍都不能調動。更為重要的是,若是留在西伯利亞城的那個集團軍調動南下的話,中國三個兵團近百萬大軍很可能突破馬利諾夫斯基所部的防守,導致整個西西伯利亞平原的崩潰。
朱可夫闡明的上中下三策分別為。
1、上策,與中國談判解決中亞地區、西伯利亞地區歸屬問題。
2、中策,將西伯利亞主力撤往車里雅賓斯克,如此縮小四面受敵處境,縮短后勤供給線,阻擊住中國在西西伯利亞平原發起的進攻。而與此同時,集中南方方面軍,渡過黑海,里海,從側翼進攻土庫曼斯坦,從而導致中隊困難。
3、下策,固守鄂木斯克、西伯利亞城,將中隊阻擋在西西伯利亞平原外圍。
朱可夫認為,若是蘇俄無西線德國人的威脅,最佳選擇是下策,在這種狀況下,舉全國之力東進,在西西伯利亞平原將中國攻勢活生生的擋住,從而以打求和,實現中國與俄羅斯之間長久和平全文字小說。
但是,由于德國納粹很有可能進攻蘇俄,若是中俄兩國拼全國之力在中亞地區,在西西伯利亞平原全力爭奪,必然導致蘇俄實力下降,以及到最后不可能抵抗德國的進攻。
若選擇下策,對西伯利亞城,離中國中國北方軍事重鎮哈爾濱、太原太原通過鐵路到達外蒙古庫倫,到達西伯利亞大鐵路的烏蘭烏德有2400公里,離沈陽、平津北平天津通過鐵路到達大同,再到達烏蘭烏德則有3000公里距離。而離則有莫斯科3191公里,其后勤補給線,則明顯比中國的長。
對鄂木斯克,離中事重鎮成都重慶則有2800公里距離通過蘭渝鐵路到達蘭州,離西安則有2500公里距離,蘭州則有2000公里,離烏魯木齊,則有1300公里距離。
中國哈爾濱、太原離此距離3000公里,中國沈陽、平津距此4000公里,而蘇俄首都莫斯科據此不過2564公里,如此雙方都沒有占有多大優勢。
雖然西伯利亞大鐵路西線運輸能力遠大于東線,但是由于西線不時受到中國空軍威脅,以及中國主要軍事重鎮已通過多條鐵路與西伯利亞大鐵路相連,中國已逐步克服運力所帶來的影響。
因此若選擇下策,中國與俄羅斯只是陷入戰略膠著狀態,需要與中國人拼物資消耗,拼人員消耗。由于中國有5萬萬人,中隊在前線表現出連戰連捷,在拼人力消耗方面蘇俄明顯陷入不利狀態。
因此,選擇下策,蘇俄只能與中國拼物資消耗,雖然中國經濟實力不如蘇俄,但是中國由于戰場上的勝利,一直空軍優勢,再加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支持,如此足以抵消物資消耗過大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并且,更為不利的是時間,中國各兵團占領著高原,險地,只要突破一點,就可對西西伯利亞平原形成威脅。
當即,朱可夫得出結論,可以讓中俄之間陷入力量平衡狀態,但是蘇俄將陷入全面苦守狀態中,面對中國隨時可能發動的反擊,下策雖然是一個選項,但是不可取好看的小說。
從內心上,朱可夫愿意選擇中策,若是控制鄂木斯克,就將中國中亞戰區與西伯利亞戰區徹底隔離開來,退可抵擋住地形對蘇俄的不利,進可威脅阿克套,威脅西伯利亞城,因此,從內心上將,朱可夫寧愿選擇以鄂木斯克為中俄決戰的中心。
即使蘇俄在鄂木斯克失守,蘇俄完全可以退到車里雅賓斯克,而此時中國哈爾濱、太原離達到3700公里,沈陽、平津離此4700公里,烏魯木齊據此2000公里,西安據此3000公里,成都距此3300公里,如此必然帶來戰略上的不利。
因此,朱可夫建議斯大林選擇中策,主動放棄西西伯利亞平原,退守鄂木斯克,并通過南方方面軍對土庫曼斯坦,以及車里雅賓斯克對北哈薩克斯坦,鄂木斯克對阿克套、對西伯利亞城的威脅,以此來消耗中國的國力,從而迫使其不得不求和。
但是,無論選擇中策、下策,我國在西西伯利亞平原都需要集中300萬以上的軍隊,這還是沒有考慮在與中國作戰的消耗,否則不可能改變手指于敵的態勢。無論是中策、下策,我國都是與中國比消耗,但是正如您所知道的,中國人有五萬萬人,并且可以全力對付我們。而我國只有1萬萬人,不但要防止中國在東方進攻,而且要防止德國可能在歐洲發起的進攻。所以,中國除了武器彈藥供給可能出現困難外,在其他方面都足以應付。現在,隨著中國到阿拉木圖鐵路建成通車,隨著中國蘭州到塔什干的戰略公路建成通車,再加上中國還可以利用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運輸補給,中國在武器彈藥供給上已經不如過去那么緊張了。
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