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59章 本位與紙幣

?統一國內貨幣標準,這是每個新政權成立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曾經野心勃勃的想要一統國內貨幣,弄出的‘袁大頭’若不是遭遇西部儲備銀行的‘儲備銀元’的阻擊,十年...不,五年之後未嘗不能擊敗國內各勢力,成功確立其國幣的地位。

當然,沒有如果!現在的事實是北洋集團已經成爲了過去,不過從與日對抗中抽出手來的新總統卻要秉承他的意志,將統一貨幣標準推行下去。

“隨著近兩年來國際市場上金銀貴重金屬的價格不斷波動,很多洋人銀行都是看中了我國一直以來類似早年大洋彼岸‘墨西哥’國的銀本位制度,利用我國金賤銀貴的弊端,每年利用將大量國外廉價的銀運到我國,然後套取高額利潤。保守估計,每年僅因爲此,我國將損失財政高達七到八千萬元。所以,只有最終廢除了銀本位制才能確保我國財政的安全。廢兩改元只是第一步...”

總統開了口,財政總長鬍瑞霖自然要跟上,他應和道:“財政部也是這個考慮,考慮到白銀在我國數百年來一直以國幣的地位存在,不宜立刻便廢除了,尚需要徐徐圖之。短時間之內,銀元的代替銀兩跟兩制銀幣的存在十分必要。這個時間也許二十年、也是十年不等。考慮到國內本國所鑄造的銀幣之中‘儲備銀元’的質量最高,影響也是最廣,南北各省百姓都願意接受。財政部擬在國幣條例通過後開始大量印製儲備銀元並逐步將市面上的各種銀幣收回熔化重鑄,但是歷年發行數量甚多,成色、版本、重量皆良莠不齊,如果一律兌換,時間上恐怕有些吃緊,一二年內此項工作不容易完成。財政部擬規定一個過渡時期,允許各地銀行按舊有貨幣之實際價值予以升水或貼水兌換新銀元,兩年或三年後,視情況而進展規定停用期。”

“如此建議甚好……”

之所以要確定儲備銀元的暫時國幣身份,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儲備銀元就如同袁大頭一樣,正面引得是李漢的正面像,這對於他在全國範圍內的威信豎立有很大的幫助。國內既然有‘孫大頭’、‘袁大頭’、黎元、唐元,再有一個‘李元’又何妨?

徐世昌見周學熙等幾人在總統開了口之後,沒有站出身來反駁微微有些失望。便將話題轉移到下一議題:“前兩日國務會議另一議決不下的議題正是大總統之前提到的本位問題。我中國貨幣原無本位之說,只是近20多年來,各大列強均陸續採用金單本位制,我國則是主要用銀的國家,世界銀價持續跌落,我國損失不小。馬關條約中的對日賠款、八國聯軍的庚子賠款皆需摺合金幣交付,每次支付賠款時所支付的銀兩一直隨銀價的下跌而增多,而發生所謂鎊虧,並由此而使本位問題的爭論一時熱烈。光緒三十年美國國際匯兌調查委員精琦建議我國實行金匯兌本位制,雖被拒絕,但影響一直存在。方纔聽大總統的意思,似乎日後要廢除銀本位,莫非真要實行金本位?”

“徐國務莫非有什麼不同意見嗎?”

“回大總統,我的確有些自己的看法。今天便說出來,榮各位品鑑一下。我是主張銀本位地,原因主要還是考慮白銀在我國的地位問題。大總統之前分析地很透徹。近30年來,世界銀價持續下跌。我國國內銀價遠高於世界各國,結果每年都要遭受大量的鎊虧。但是鄙人以爲,金本位制雖甚美善,但我國並不具備實行金本位的條件。第一政府缺乏黃金,我國非是產金大國,黃金多賴進口,弊端如同白銀一樣。第二,百姓手中所持之銀、商賈各界所持之銀、錢莊持銀、洋人銀行屯銀,一旦政府實行金本位,必將導致國內銀價劇跌,不但百姓受害,連商業實業也要受到牽連,洋人恐怕也不會善罷甘休,很可能就此引起動盪。這,可就不美了...”徐世昌說得並不是沒有道理,總統也跟著點了點頭。

關於本位問題,洞察歷史的李漢對於金本位未來大勢瞭若指掌。他其實並沒有要確立金本位的意思。因爲金本位雖然好,但實行起來難度甚大。正如徐世昌所說的,國內政府儲金不足千萬英鎊,完全不夠支撐一個國家確立金本位的。而且,數百年來的大量白銀流入,中國民間現在包括在華各大銀行,所掌握之白銀乃是一個天文數字,盲目實行金本位造成的國內銀價暴跌,的確會引起一場動盪。而且隨後不久的一戰中,因爲大量的黃金從英法等國流向了美國,導致歐洲列強建立的金本位制度出現了不穩,一戰結束後列強迫於經濟危機雖然沒有明確廢除金本位,實際上其已經名存實亡了。對中國而言確實不用趕這個時髦。況且,在一戰其間作爲貴重金屬的金銀價都是暴增著飛漲,中國不產銀但是國內卻擁有大量的餘銀,而且多數都是流於民間,等同於無形中便從洋人那裡討來了一筆欠款。金銀本位都不重要,學習英美兩國建立信用貨幣或者半金本位半信用貨幣纔是最重要的。

“老國務的意見的確在理,不錯,金本位在我國國內暫時實行不開。但是作爲世界各國的主流標準,我國日後要逐漸走向富強,還是要學習跟參考列強的成功經驗的。回頭希望財政部諸位多辛苦一些,回去認真探討下這一方面。暫時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我國仍將實行銀本位,至於金本位,不妨徐徐圖之!”

無非是個先後步驟和階段問題,金銀本位問題上李漢沒有深究的意思,沒必要。

“財政部跟兩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面臨的最棘手問題便是關於前清時節遺留下來地衆多制錢和銅元不知如何處理?今後既然已經確定銀元爲主幣,那輔幣又該如何確定與發行。”

制錢俗稱銅錢,外爲圓形,中有方孔以利於穿繩攜帶,應和天圓地方之意……制錢之鑄造,自漢代以來便是政府的專利,民間不得私鑄,有清一朝。有制錢鑄造權之機關在中央爲戶部及工部,在地方爲各省布政使司。戶部有寶泉局,工部有寶源局,皆因襲明之舊制,惟明代各直省鑄局皆得稱寶泉、寶源,清代則只限於京局。咸豐三年因洪楊(太平天國)起事,財政空虛,各地頗有不遵舊制增設鑄員,創錢充作軍餉。而當時各局又多系鼓鑄大錢,其後因大錢難行於市面,各局亦多相繼停閉,同時因外國銀元暢行各地,制錢的需要量自亦相對減少,同治年間鑄局劇減。及開始鑄造銅元之後。各省都視爲獲利的捷徑,除寶泉、寶源二局而外,無局肯制錢。到宣統初年僅剩京師寶泉一局,然亦只是爲著維持局員、局匠生活,所以沒有裁撤。

周自齊見樑士詒不願起來,只好硬著頭皮站起來道:“銀元流行前,制錢每年約鑄200萬串,前朝爲搜刮百姓,每每變更制錢分量,鑄造大錢(如當十、當五十等),更有夾雜鐵、鉛等雜質之舉。於是錢銀比愈加跌落,清初一兩白銀可換錢約900文後跌落至1700余文仍難換到。我中國銀行跟樑總裁的交通銀行都是前朝的貨幣發行銀行,因此掌握一些數據。現全國制錢因爲經年累月和自然損耗不少,但據財政部分析,至少還有10億文甚至20億文以上的舊制制錢在流通。不僅一些偏僻省份在用,就連各口岸跟京城、天津、上海、廣東甚至香港都在用。因爲都是前朝貨幣,繼續使用不太妥當。但如何收回,財政部深感頭痛……”

銅元同樣爲圓形銅錢,其與制錢之最大區別在於邊緣略厚,中央無方孔,出現甚晚,光緒年間始有面世,主要爲模仿外國之銅輔幣,袁世凱改制時曾經印製了袁大頭銀元的輔幣,儲備銀元也有銅製輔幣,這兩種銅元輔幣雖然在市面上已流通無阻,漸有代替制錢之趨勢,但因爲銀質的較少,一時半會之間不可能普及到全國,因此大多數地區都還在用前朝的制錢跟光緒銅元。而且地方各造幣廠在辛亥年革命之後紛紛設立,有能力的便印些劣質銀元,沒實力的多數還是大鑄銅元,大多數的官定價格都遠超它本身的價值,不但百姓不喜歡用,也擾亂了市場經濟體系。

前朝跟地方各勢力留下的爛攤子,總統也頭痛了,皺眉問道:“這種情況難道就沒有辦法控制麼?”

“銅錢和銅元是一定要收回的,我國雖然產銅,但數量不大,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每年都要花費銀子從國外進口銅料,現在兵工行業大量需銅,兩相爭奪必然不妥。況且,銅錢、銅元濫鑄,已經失信於民,不能不加以重視。我看,不如政府先下一道政令,言到將在未來固定三到五年後廢除前朝制錢跟銅元,然後以儲備銀行券兌換的方式吸收民間流通的制錢。爲了加快回收步伐,不妨在回收時略微讓利於民。比如一元儲備銀行券可換1300文銅錢,我們定的兌換標準就以1000文換一元。政府以溢價回收保證了紙幣的信譽,雖然財政上需要承擔一部分的損失,但一來可強化‘儲備銀行券’的紙幣影響力,二來也可換來民衆的支持,諸位以爲如何?”

胡瑞霖事先已經跟大總統通了氣,他的心思已經摸得很清楚了。

對不住,上火加這段時間在醫院照顧人睡眠不規律引起的牙齦炎,痛了幾天了,牙痛實在不能久坐敲字!

第458章 呼聲第四百七十五章第732章 新竹血戰1第733章 新竹血戰2第222章 一場不能輸的戰役(下)第369章 升官與報復第三百九十六章第625章 三路開戰4第174章 三人同行(中)第191章 湖北十府,五入我懷第498章 不惜開戰(下)第四百六十六章第631章 日本在行動第358章 湖北變(上)第472章 半自動步槍與談判第351章 暗流涌動(上)第512章 日本第四百六十六章第517章 刺袁(上)第172章 河口之變(下)第556章 相見第276章 入甕與禮和洋行來人第39章 控制工程八營(上)第635章 中俄之戰3第五百九十五章第125章 買命情報第647章 反攻2第231章 清軍來了第485章 一個計劃第92章 虎踞鄂中(2)第57章 恩威並重(上)第129章 落魄的騙子(中)第724章 偷襲戰果(1)第238章 谷城之戰第187章 陳小六第49章 中和門阻敵第476章 分離情報機構第409章 訴狀與刺蝟第114章 內憂外患(2)第345章 交鋒(2)第260章 拿下第434章 大戰前的準備第355章 大變局前第668章 國會第544章 年輕的哈里曼(上)第525章 海軍決定第732章 新竹血戰1第587章 照會第178章 全雲南第218章 孝感集合(上)第298章 河南舉義第367章 貨幣第210章 湯黎之謀(下)第484章 遠東準盟友(中)第52章 攻破總督府第406章 溥偉之死(上)第64章 捧殺第587章 照會第321章 動第73章 有人惦記第302章 勸進(下)第560章 法幣跟央行第177章 中國之聲第489章 擴兵與整軍第432章 倒袁風起第583章 青島之戰(6)第272章 喜訊!捷報(上)第297章 圖謀四川第583章 青島之戰(6)第700章 矛盾激化7第735章 今日之局第282章 張鍾瑞與王天縱第50章 惡戰督署(上)第629章 攻陷庫倫1第708章 鄭和計劃第246章 縣城第18章 密道與暗殺第493章 大鐵路建設公債第711章 不宣而戰3第685章 軍事會議(下)第334章 動第398章 吞併甘肅(一)第702章 皇姑屯事件(中)第516章 京漢陷落(下)第87章 要變天了第298章 河南舉義第160章 馬榮成疾走拿荊門第519章 刺袁(下)第72章 後手第130章 落魄的騙子(下)第675章 閱兵第326章 12月7日,黑風山事件第627章 捷報頻傳2第580章 青島之戰(4)第325章 棋局第321章 動第95章 應城某處第79章 發兵漢川第154章 惡戰一家嶺(6)第577章 青島之戰(1)
第458章 呼聲第四百七十五章第732章 新竹血戰1第733章 新竹血戰2第222章 一場不能輸的戰役(下)第369章 升官與報復第三百九十六章第625章 三路開戰4第174章 三人同行(中)第191章 湖北十府,五入我懷第498章 不惜開戰(下)第四百六十六章第631章 日本在行動第358章 湖北變(上)第472章 半自動步槍與談判第351章 暗流涌動(上)第512章 日本第四百六十六章第517章 刺袁(上)第172章 河口之變(下)第556章 相見第276章 入甕與禮和洋行來人第39章 控制工程八營(上)第635章 中俄之戰3第五百九十五章第125章 買命情報第647章 反攻2第231章 清軍來了第485章 一個計劃第92章 虎踞鄂中(2)第57章 恩威並重(上)第129章 落魄的騙子(中)第724章 偷襲戰果(1)第238章 谷城之戰第187章 陳小六第49章 中和門阻敵第476章 分離情報機構第409章 訴狀與刺蝟第114章 內憂外患(2)第345章 交鋒(2)第260章 拿下第434章 大戰前的準備第355章 大變局前第668章 國會第544章 年輕的哈里曼(上)第525章 海軍決定第732章 新竹血戰1第587章 照會第178章 全雲南第218章 孝感集合(上)第298章 河南舉義第367章 貨幣第210章 湯黎之謀(下)第484章 遠東準盟友(中)第52章 攻破總督府第406章 溥偉之死(上)第64章 捧殺第587章 照會第321章 動第73章 有人惦記第302章 勸進(下)第560章 法幣跟央行第177章 中國之聲第489章 擴兵與整軍第432章 倒袁風起第583章 青島之戰(6)第272章 喜訊!捷報(上)第297章 圖謀四川第583章 青島之戰(6)第700章 矛盾激化7第735章 今日之局第282章 張鍾瑞與王天縱第50章 惡戰督署(上)第629章 攻陷庫倫1第708章 鄭和計劃第246章 縣城第18章 密道與暗殺第493章 大鐵路建設公債第711章 不宣而戰3第685章 軍事會議(下)第334章 動第398章 吞併甘肅(一)第702章 皇姑屯事件(中)第516章 京漢陷落(下)第87章 要變天了第298章 河南舉義第160章 馬榮成疾走拿荊門第519章 刺袁(下)第72章 後手第130章 落魄的騙子(下)第675章 閱兵第326章 12月7日,黑風山事件第627章 捷報頻傳2第580章 青島之戰(4)第325章 棋局第321章 動第95章 應城某處第79章 發兵漢川第154章 惡戰一家嶺(6)第577章 青島之戰(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拉玛依市| 汕尾市| 讷河市| 长泰县| 上栗县| 绥滨县| 商南县| 休宁县| 洱源县| 红桥区| 林甸县| 德州市| 临桂县| 渭源县| 广德县| 沾化县| 察隅县| 金湖县| 滕州市| 汕头市| 东方市| 扎囊县| 平凉市| 渭源县| 英吉沙县| 鹿泉市| 尚义县| 札达县| 乐业县| 大新县| 鄂尔多斯市| 营口市| 轮台县| 武定县| 涪陵区| 苏尼特左旗| 左权县| 长治市| 黔东| 綦江县| 临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