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已經快要焦頭爛額的蕭懷丹和彭友直兩人,繼續跟四處漏氣的月面生物實驗室奮力較量之際。坐在“吳剛14號”登月飛船艙室內的鹿目焰、早苗里香和王秋,則是在忙著玩一堆特大號的“遙控玩具”。
——雖然為了適應此次特殊任務的需求,在“吳剛14號”登月飛船內,已經被緊急拆掉了很多不必要的實驗設備,只留下最基本的生命維持系統和通訊系統,但艙內的空間還是顯得非常局促。原本設計容納兩個人的飛船,在勉強坐進去三個人之后,就已經基本到了極限,實在是不能繼續往里面塞人了。
此時此刻,鹿目焰、早苗里香和王秋都分別拿著一個類似于游戲手柄的操縱器,全神貫注地盯著眼前的顯示屏幕,操縱著前方各式各樣造型奇怪的工程機械,在月球靜海的寂靜曠野上,熱火朝天地全面開工。
為了不浪費這個千載難逢的月球探索機會,就在過去的短短幾天之內,航天部門發動全力,國務院通力配合,不僅把實驗室內的太空探測器統統打包拿了出來,還搜遍了各個落滿灰塵的倉庫和博物館,取出了一些被認為是設計失敗、從而束之高閣的舊作品,甚至闖進了很多理工科大學的校園,弄來了一大堆各種各樣的探索機器人,有輪式的,履帶式的,四足行走的,六足行走的……就連一些根本不是為航天項目設計的工程機器人,也都被航天部門不管不顧地搬上了月球——反正不用花費從地球到月球的昂貴運費,損壞幾個機器人也沒啥大不了,若是有任何一個機器人能用,那就算是大賺了。
甚至就連在中※國進行第一次載人登月之前,向月球發射的老式探月機器人,都被有關人員從研究所、博物館和倉庫里翻出來,一口氣湊了足足十五臺,然后一股腦兒地用蟲洞傳送上去,以求在蟲洞消失之前的短暫時間內,搜集到最多數量的月面巖石和土壤標本,再由王秋這個搬運工設法傳送回地面指揮中心。
一時之間,超過三百個自動機器人被送上了月面,并且在其中有大約兩百個可以在真空環境中勉強工作。然后,它們就在月面上展開了名為挖穿月球的瘋狂行動……好吧,這么說或許確實是夸張了一些,但“吳剛14號”登月飛船四周的月球曠野,因此突然變成了一個喧囂繁忙的大工地,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很顯然,僅僅憑借月面上的這么幾個人,其中大部分還是外行,絕對是無法同時操作這么多機器人的。
幸好,除了一小部分上了月球就壞掉的其它用途機器人之外,此時還能在月面繼續活動的,基本上都是航天部門設計制造的宇宙探測機器人,本來就不需要進行近距離的操作,而是完全由地面指揮中心來遙控——這世上有哪一輛火星車或月球探測器,是需要派遣宇航員跟過去,在視線之內玩近距離遙控的?
因此,對待這些擁有自行工作能力的探測機器人,王秋只要把它們弄上月面就算完事了,剩下的就都是西昌地面指揮中心的工作——至于同時遙控幾百個機器人勘測月球,有沒有超出地面人員的工作能力,會不會導致地面指揮中心的通訊設備超負荷運轉,甚至出現損毀……那就不是王秋同學需要關心的事情了。
真正需要王秋這些現場人員實時監控的項目只有一個,那就是大規模挖掘和轉運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
所以,王秋此刻正操縱著不遠處的一臺月球挖掘機,看著這個裝著履帶的大罐子,一邊微微震動,一邊采掘出成堆的月球土壤——由于月球上是真空環境,聲音無法傳播,所以聽不到它工作時的隆隆聲……
※※※※※※※※※※※※※※※※※※※※※※※※※※※※※※※※※※※※※※※
在早期的太空探測器上,收集外星土壤(主要是火星和月球)的方式跟地面上的挖掘機相差不大,也是一根液壓杠桿機械臂加一個鏟斗(只有玩具挖掘車那么大),把外星地表的土壤鏟進探測器上的實驗艙。
但是,在日費斗金的宇宙探索中,每一克貨物都要耗費數額驚人的金錢,才能被火箭送上太空。故而對那些登陸月球和火星的探測器來說,常規的推土機和挖掘機都顯得太過于笨重。
為了更加有效率地收集月球土壤,減輕挖掘機的重量,節省運載火箭的花費,美國航太總署在21世紀初期制訂“重返月球計劃”之時,發明和完善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挖掘方法——使用高壓氣體沖刷。
這種新型的月球土壤挖掘方法,是通過向月球土壤中注入二氧化碳氣體,產生一個高壓環境——別忘了,月球表面是沒有大氣層的真空,所以氣壓基本為零。這樣一來,被注入土壤下面的二氧化碳氣體,在壓力作用下自然會努力擺脫土壤的束縛,向上噴發。而二氧化碳氣體上沖時產生的強勁動力,就會把月球土壤頂開,并且裹挾著這些月球土壤一起沖出來,自動灌進罩在上方的收集器里。
因此,應用這種原理設計制造的月球挖掘機,其造型就很像是一只會移動的圓柱形大罐子,罐子的兩側下方裝有輪子或履帶,用以在月球表面移動。而罐子的底部中央,則是一粗一細兩根管子,細管子包在粗管子的內部。在開工之后,挖掘機通過細管子將二氧化碳氣體注入地下,而噴上來的月面土壤,則被那根粗管子輸送到一個儲存容器里。總的來說,這種機器就像一臺真空吸塵器,但工作原理卻是相反的——不是直接吸入灰塵,而是先注入氣體,然后讓土壤直接噴到收集器里面來。
美國航太總署經過測試,發現這種氣體挖掘機器的重量確實要比常規挖掘工具輕得多。但問題是,先不說這么搞很費電,而且在沒有大氣層的月球上,月面探測器將要從哪里獲得運轉這玩意兒的二氧化碳?
于是,這種新式月球挖掘機最終被束之高閣,后來的幾臺月面和火星探測器還是用了老式挖掘工具。
但對于擁有蟲洞和無限傳送能力的王秋來說,上述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這些看上去很土氣的月球挖掘機底部,都安裝了電動履帶,一旦儲存的二氧化碳耗盡,就停止工作、運轉履帶,移動到蟲洞旁邊,然后由王秋發動異能,把它整個兒傳送回地面。隨即再從地面傳送一臺全新的挖掘機上來頂班……
依靠著這種堪比作弊的手法,西昌方面很快收集到了幾百公斤的月面土壤,預計最終的采集總量,將會到十噸以上……不過,這玩意兒只能收集顆粒細小的月球土壤,對于大塊的月球巖石就無能為力了。
因此,收集月面巖石的任務,目前正在由鹿目焰和早苗里香操縱著日本提供的采掘裝備來執行。而早苗里香小姐使用的裝備,也很有日本特色,那就是號稱與魔法少女齊名的日本動漫國粹——機動戰士高達!
※※※※※※※※※※※※※※※※※※※※※※※※※※※※※※※※※※※※※※※
幽暗深邃的宇宙星空之下,遍布著環形山的月面曠野之上,一架黑色的人型智能機體正在緩緩移動。
雖然它的體型足有四米高,外形也是威風凜凜,黝黑的裝甲板閃爍著幽幽的寒光,機械手中拿著粗大黑硬的圓柱形爆破筒,背上還插了一堆用于在太空中調整姿勢和短距離移動的微型火箭,宛如古代傳說中的鋼鐵戰神一般,但跟蒼涼廣袤的月面,以及無限寬廣的宇宙相比,還是顯得那么渺小。
作為聚集了日本自衛隊自動化兵器研究所尖端技術之精華的自動機器人,這臺人形雙足機體有一個相當之冗長的名字:全領域泛用連續強化型機動兵器系統機構(General Unil*ateral Neuro-link Dispersive Autonomic Maneuver Synthsis System)。但一般人更習慣于稱呼它的縮寫:高達(GUNDAM)!
粗看上去,這臺高達貌似威武不凡,充滿了陽剛肅殺之氣,并且與某一系列日本國民科幻動漫作品之中的同名戰斗人形兵器,在外觀上似乎頗有共通之處。但在當今世界那些正牌的軍事專家和航天學者眼中,它卻是一件集盲目、主觀、浪費與無用等諸多弊端于一體,純屬爬錯了科技樹的超級坑爹產物。
例如,此刻正在早苗里香的遙控之下,執行著采集月巖任務的這一臺“機動戰士高達”,就是由日本防衛省某位頗有人氣的前任防衛大臣,一名人老心不老的狂熱御宅族和“蘿卜控”(日本御宅族術語中的“蘿卜控”,就是指“機器人控”。因為“機器人”的英文“robots”與“蘿卜”的發音很像,又與兔子的英文“rabbit”很相似,所以日本動漫界又把“機器人控”叫做“蘿卜控”。),在日本全國蘿卜控御宅族的強烈支持之下,不顧眾多資深專家的勸諫和反對,自說自話拍腦袋獨斷作出的研發決定。
根據那位防衛大臣的要求,確切地說,是根據漫畫書上的描述,這種高達機器人應該具備以下性能:
它要能遠戰,也要能近戰;
它要能在海底作戰,也要能在海面作戰;
它要能在地面作戰,也要能在天空作戰,更要能在大氣層外的宇宙空間作戰;
它要能屠殺士兵,也要能狙擊戰車;
它要能破壞固定掩體,也要能對抗大型戰艦,甚至要能夠搗毀人造行星級的巨型要塞;
在宇宙的每一個角落都應該能看到它的身影,沙漠、海洋、叢林、城市、氣體行星、小行星帶……
而最關鍵的一點是:它看上去一定、絕對、無論如何都要像人!
它應當有頭和四肢,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和指頭,仿佛古希臘戰神雕像一般彌漫著殺氣。
它應當一手執刀,一手拿盾,背上還要扛著特大號的單兵導彈,宛如地球時代的特種兵勇士……
于是,一種完全無視實戰需求、物理定律和預算成本的“神器”便出現了。它的名字就是……高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