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8年開始,中國經濟就出現了每隔三五年發生一次大調整的規律,每當此時,必定有宏觀調控政策出臺,而每次宏觀調控的重點對象必為民營資本。中國的民營企業便是在這種政策邊緣化的狀況下艱難地成長起來的。鐵本事件正是這一“潛規則”中的典型案例。此案發生后,企業界及學界對此多有反思。
“一定要低估自己的能力”
榮海(西安海星集團董事長):民營企業一定要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每當宏觀經濟過熱的時候,民營企業要取得銀行貸款相對容易一些,這時最怕民營企業一時頭腦過熱,沉迷于產業整合、大幅擴張中,雖然這看上去很風光,可一旦宏觀調控來臨,國家收緊信貸政策,便無法再取得“短貸”資金,資金鏈就立刻斷裂。在目前情況下,民營企業融資渠道普遍不暢,全是用短期資金來做長期項目,而國有企業有銀行支持,甚至可以拿到長達10年的貸款,是不會出現“短貸長投”問題的。因此,民營企業家一定要低估自己的能力。
李嘉(統一石化總經理。“統一”是汽車潤滑油領域最大的民營企業,產量居全國第一。2006年9月,李嘉將企業賣給了殼牌集團):我們是一個民營企業,沒有強大的資源背景(基礎油供應),無法支撐下去了。“統一”潤滑油一直受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原材料壟斷所困。在中國,潤滑油產業的最下游零售終端已經高度市場化,產業的最上游原料基礎油,則被中石油、中石化控制。而去海外采購則可能使成本增加20%左右。加入“殼牌”無疑可以成功突破國內兩巨頭的這種壟斷,并且可以規避原材料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
馮侖(萬通集團董事長):民營資本從來都是國有資本的附屬或補充,因此,最好的自保之道是要么遠離國有資本的壟斷領域,偏安一隅,做點小買賣,積極行善,修路架橋;要么與國有資本合作或合資,形成混合經濟的格局,在以自身的專業能力與嚴格管理為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同時,使民營資本獲得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認可,創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發展環境。今后,隨著和諧社會的建立和發展,民營資本將以數量多、規模小、就業廣、人數多為特征,其生存空間將被局限在與國有資本絕無沖突或者國有資本主動讓出的領域。面對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只有始終堅持合作而不競爭、補充而不替代、附屬而不僭越的立場,才能進退自如,持續發展。
黃孟復(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要打破限制民營企業的“玻璃門”。比較突出的表現為:一是觀念歧視仍然存在。主要是在一些政府部門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疑私”、“怕私”和“防私”觀念。一些人辦理個體、私營企業事務遠不如像辦理國有企業事務那樣理直氣壯、坦然從容,而是冷淡消極、縮手縮腳。二是市場準入限制多,政策不平等。一些行業和領域在準入政策上雖無公開限制,但實際進入條件則限制頗多,主要是對進入資格設置過高門檻。人們將這種“名義上開放、實際上限制”的現象稱為“玻璃門”。看著是敞開的,實際上是進不去的,一進就碰壁。
戴國芳
鐵本的工地
1978年就打下了第一根樁的寶鋼是新中國的驕傲,可戴國芳卻想要超越這個驕傲
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播出“鐵本調查”
九部委聯合調查后,鐵本停滯的工程現場
比戴國芳幸運的郭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