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往東,王匡往西,雙方部隊在修武城下擦肩而過,隨后便是各走各路,修武城再次回到往日里的平靜。
為了等人,幽州大軍緩緩而行,直到三天后,簡雍那邊處理完收尾工作,帶著酒坊的郭二一家追上后軍,大軍前行的速度才恢復正常。
這位倒霉的酒坊主用摻水的酒欺騙了本地豪強,還無意間成為劉備打臉王匡的幫兇,從任何方面來看,他在修武都混不下去了,按照王匡的脾氣,搞不好連性命也保不住。
酒里摻水、更換酒瓶這種事情雖然不對,可也遠遠達不到殺頭的程度,劉備為了不讓小事毀了一家人,便做出決定,讓簡雍出面做主,幫郭家把產業全都賣了,全家跟隨他返回幽州,重新找個地方生活。
郭東家原本惶惶不可終日,以為自己這次是難逃一死,直到全家老小乘坐幽州商會的車輛跟上大軍前進的腳步,他才真正相信,劉使君不想要自己的性命。
懷著感激和愧疚的心理,郭東家多次哀求簡雍,希望獻出一半財產來向劉使君賠罪,劉備拒絕了好幾次之后也煩了,便收下了這筆錢財,準備到了幽州之后,再幫郭家重建一座價值差不多的酒坊。
這點小錢,還入不了劉備的眼。
經過了幾個月的漫長行軍,幽州將士們無比懷念家鄉,此時遠離戰爭漩渦,又滿懷思鄉之情,使得他們的腳步越發輕快,數日之后,大軍先鋒部隊就到了黑山一帶,和聞訊趕來的張燕接上了頭。
又過幾天,劉備也到了。
“張首領,事情做得怎么樣了?”二人剛一見面,劉備就看見張燕眉宇之間滿是化不開的愁意,意識到他事有不順,便沒有過多寒暄,而是直接出言詢問起來。
“有好有壞,總的來說還是好事居多。”張燕也不隱瞞,將黑山軍最近的情況說給劉備等人聽了。
在黑山軍內部,大多數首領、絕大多數士卒以及他們的家眷老幼,都是希望回歸尋常生活,而不是整天在山溝溝里面打轉,在支離破碎的小塊田地上耕作,獲取微薄的口糧。
他們都知道,連糧食都無法自給自足,只能依靠劫掠,這樣的生活是注定不會長久的。
可是,有些原本就好逸惡勞,只是為了不勞而獲才加入黑山軍,并且混成了一方頭領的壞胚子,還有他們的忠實黨羽卻反對走出太行山,加入劉備麾下。
他們覺得,現在的生活又舒服又自在,沒有必要自找麻煩。
對于這種人,張燕毫不手軟,帶著自己的直系部隊就開始清剿,但是剿著剿著,他就發現,有些剿不動了。
“是不是過于大張旗鼓,把那些家伙嚇得聚在一起了?”劉備有些無奈地問道,看這張燕相貌也是個文質彬彬的人,怎么做事毛毛躁躁,像個愣頭青一樣?
張燕面色難堪地點了點頭,“他們在上黨附近的谷地合兵,聚起數萬人馬與我軍連番交戰,還拉來了援軍,我軍力不能敵,只得退回山區”
“還有人幫這群山賊的?”劉備皺起眉頭,渾然不覺對面坐著的這位也是山賊。
“回稟使君,是匈奴人。”張燕則根本顧不得劉備的措辭,老老實實地答道。
自從被漢朝攻擊、分化成南北兩部,南匈奴便一直生活在并州,接受漢朝軍隊的庇護,但是許多年過去了,經過一代代人的休養生息,終于恢復了不少元氣。
經歷了黃巾之亂、十常侍之亂和董卓亂政之后,如今的大漢王朝已經變得混亂不堪,實力派大多忙著內斗,根本無暇顧及周邊異族。
于是,偽裝成人畜無害的小綿羊一百多年后,南匈奴的惡狼們開始蠢蠢欲動,于夫羅單于更是率領人馬聯合白波軍,在河東、太原等地展開劫掠。
眼看著于夫羅在發財,其他南匈奴貴族也眼紅得嗷嗷叫,他們紛紛從駐地南下,加入搶劫漢人、屠戮漢人的狂歡之中。
“狼來了。”劉備眼神驟然一冷。
“使君不必過于憂慮,匈奴人不懂攻城,白波軍也是烏合之眾,他們近半年來只能劫掠一些村莊集市,據我所知,河東太原兩郡大開武庫,民眾群起自保,賊寇無計可施。”張燕見劉備好像是又手癢癢了,連忙出言勸解。
這時候簡雍也開口了,“我軍糧草不足,而且缺少精銳步兵,不適合在并州作戰,還是先回幽州再作打算的好。”
劉備見張燕和簡雍都不支持,便把目光轉向趙云等人,想聽聽他們的意見。
“現在打不了,必須回幽州,從雁門那邊下手。”趙云搖搖頭,無奈地說道。
如今韓馥削減了糧草和物資供應,即便是讓輔兵回幽州,把騎兵留下作戰,也是支撐不住的。
再說了,劉備在并州那邊人生地不熟,幽州軍過去之后很難得到當地支持,稍有不慎,就會遭遇敗仗,到時候四面皆敵,跑都沒地方跑。
“雖然如此,我們也不能看著盟友孤軍奮戰,張首領,黑山軍需要什么援助,盡管提出來。”劉備見眾人意見一致,便也不再堅持,轉而把心思放在如何讓黑山軍穩住戰線。
張燕考慮片刻,輕聲說道:“目前我軍已經在各處隘口設下壁壘,確保敵軍無法進山襲擾,只要幽州收容老弱婦孺,讓弟兄們沒有后顧之憂,穩住現有戰線不成問題。”
“遷徙工作即日便可進行,我軍正好可以沿途護送。”劉備點點頭,繼續說道:“我再給你五千柄長槍、五千副皮甲、十萬斛糧草。”
“我聽子龍兄說起,軍中糧草僅能支撐大軍返回幽州,使君給我們留下這么多,萬一——”張燕先是驚喜,緊接著,他又有些猶豫,擔心劉備照顧自己,卻讓軍中缺糧士卒心生不滿。
簡雍卻笑了起來,“張首領不必推辭,盡管放心收下,我們再過幾天就要去鄴城了,韓馥不顧盟約大義,擅自削減我軍糧草供應,于公于私,都得有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