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要重修圓明園!這消息一經傳出,從前朝到后宮便都鬧得沸沸揚揚。大概只有兩個人面對這消息并不驚奇,其中一個是慈禧,而另一個就是李蓮英。
當日,宮中人人都知道皇后惹怒了太后,而皇上則每天獨居乾清宮,索性連那些嬪妃也一并冷落了。皇上可以和太后賭氣,但是皇后卻不可以。阿魯特氏歷來是個容工德行都非常出眾的人,眼見著因為自己幾句不太得體的話而得罪了太后,自然更是謹小慎微,日日到慈禧跟前請安,指望著能夠用誠意打動慈禧。
來的次數多了,雖然也沒見慈禧有什么好臉色,但卻與李蓮英漸漸熟悉起來。其實,李蓮英也是有苦說不出,當初在選秀的時候,自己曾經給阿魯特氏暗示的事情,如果被慈禧知道了,那么不管她如何寵愛自己,也一定會被杖責五十后攆出宮去。
在慈禧身邊呆久了的人都知道,慈禧這個人心眼極小,若是得罪了她,她的報復那就是遲早的事。如果她眼下暫時放過了你,那只是時機未到。她雖然年紀輕輕就已經成了寡婦,但從來沒人見過她軟弱的一面。從表面看,她對身邊的太監和丫頭非常依賴,事實上她隨時可以舍棄其中的任何一個人。當初,安德海與慈禧也算是患難與共,但當他狐假虎威,觸犯了慈禧的利益時,慈禧也就果斷地將他送上了死路。
別人不知道慈禧有多厲害,李蓮英跟著慈禧這么多年,便是天資愚鈍,也知道這個女人的手段了,何況李蓮英本來就心思深沉。
一直以來,李蓮英在慈禧面前所扮演的,都是一個忠厚順從的人。只要是慈禧吩咐的,他從來不問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只管執行就可以了。所以,在慈禧的眼中,這個奴才是絕對忠于自己的。
這種信任最初來自于安德海的事件中,李蓮英沒有自作聰明,將事情隱瞞起來,而是選擇了在慈禧面前做個誠實人。此外,李蓮英在平日里也比較低調樸實,能夠將別人送給他的珍寶盡數上供。這些都是慈禧喜歡他,信任他的原因。但是,這種美好的印象一旦被打破,李蓮英就必然會失勢,甚至還會步安德海的后塵。
所以,當阿魯特氏向李蓮英求教如何讓太后高興的法子時,李蓮英第一時間就是把這事兒原封不動稟告了慈禧。慈禧素來多疑,于是自然就問了一句:“為什么阿魯特氏會來找到你呢?”
李蓮英畢竟經驗豐富,也知道太后只是隨口一問罷了,于是跪下來,說道:“都是奴才不知檢點,才讓旁人以為有了可乘之機,求太后責罰。”
“行了,她不找你還能找誰呢?”慈禧不以為然地揮揮手,已經琢磨到更大的布局了。幾日之后,慈禧帶李蓮英去逛后花園的次數頻繁了起來,而且時常發出嘆息之
志,不是感懷先帝,就是追憶當初的圓明園,說是勝過此處百千倍,可惜卻被洋鬼子那把火給毀盡了。
當初洋鬼子放的那把大火,可以說燒盡了皇家的三山五園,經營了百年的景觀頓時灰飛煙滅。咸豐皇帝先是經過了太平軍之亂,后又遭遇英法聯軍入侵,連老祖宗的園子也被燒了個殆盡。作為道光帝最信任的兒子,咸豐卻辜負了祖宗重托。也許正是因為要背負這樣的歷史罪責,所以才郁郁寡歡,導致病情不斷加重,年僅三十一歲就生生病死在了床榻上。
對咸豐皇帝來說,圓明園是一個奇恥大辱;但對慈禧來說,圓明園卻是青春的見證。因為慈禧最美好的時光,就是在圓明園中度過的。所以早在同治七年的時候,她就嘗試性地提出要修復圓明園的想法,只是這個提議很快就遭到了大臣們的強烈反對。
雖然歷史上將同治的時代稱為“同治中興”,但如果與“康乾盛世”相比,那就不值一提了。要知道清朝在康雍乾時期,不但國庫豐盈,而且國力強盛,所以才能有余力修建皇家景觀。但到同治七年時,由于國家遭受連年戰亂,國庫空虛,國力衰弱,還有很多的大事要事需要處理,哪里還有精力去修復區區一座園林呢?而且對于很多人來說,這座園林也是心中永遠的痛,如果留著這座廢墟,倒是可以起到警惕的作用。所以,慈禧的提議遭到大臣們的反對之后,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然而,過去了幾年,怎么突然又提起這事了呢?這就是給李蓮英的暗示,李蓮英何等聰明的人,自然心知肚明。太后逛園子的時候并未避諱旁人,事實上其他宮女太監也就相當于給李蓮英做了個佐證。所以,當皇后再來向李蓮英請教時,李蓮英便說:“皇上親政后,太后閑著無聊,在這宮中清耍甚是苦悶,若是當初的圓明園尚在,興許太后心情會愉悅些,也就沒有什么想不開的事兒了。”
這下倒把皇后給難住了,當初大婚的時候,她就已經莫名其妙地背上了奢靡鋪張的罪名,眼下這太后竟然想重修圓明園,那不就是合了朝臣們所說的“奢靡不止一,來日習今日”嗎?于是,皇后在謝過了李蓮英之后,便悻悻然回到儲秀宮。
阿魯特氏思前想后,還是決定將此事壓下,但沒幾日,同治皇帝卻找了過來。也不知道他是從哪里知道慈禧想重修圓明園的事,竟似是得了救星一般,還以為皇后不知,于是就趕緊過來與之相商。結果同治一說,才知道皇后早已得了這消息,只是顧及那巨額的花費,所以一直未曾向自己提出。
此時的同治皇帝雖然已經過了十八歲,但心智并未成熟,所以聽到皇后如此說,反倒有些不高興,覺得皇后有意隱瞞自己。皇后也意識到了同治的抑郁之情,于是趕緊解釋了
自己的為難之處,尤其是擔心同治為了一己之私,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韙,重修圓明園,惹怒了朝臣,對江山社稷無益。皇后的這番話,的確說得合情合理,可惜她面對的卻不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
同治一直以為自己是天之驕子,但自己登基之后,卻常年由兩宮太后代理朝政,已經讓他百般不情愿,所以他才特別喜歡和慈禧作對。現在,自己終于親政了,沒想到不但不能擺脫母親的管控,還要受到百官的鉗制,那這個皇帝當得還有什么意思?什么叫冒天下之大不韙?朕是天子,豈有這么憋屈的天子?
此時,皇后便是再如何勸阻也是無用,同治的性子甚是孩子氣,現在一門心思要與天下斗個輸贏,把在生母慈禧那里受的委屈都發泄出來。其實,這深層次的原因是同治不愿意面對自己的無能,他一廂情愿地認為只要慈禧放棄了對權力的控制,自己就能夠贏得尊嚴,就能夠像當年的老祖宗那樣掌控好天下。然而,同治的想法卻太天真了,只是一門心思地想著修好了圓明園,不但使慈禧有了養老的歸處,還能體現出自己的孝道,那慈禧也就不再為難自己了。
同治正是因為完全意識不到慈禧對權力的欲望,他沒有掌控過權力,也根本不知道權力的魔力,才會產生這樣簡單的思辨邏輯。而恰恰是這種簡單的思考方式,讓他犯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錯誤。
翌日,同治便在朝堂上宣布要重修圓明園的事。結果可想而知,立時招來了朝臣們的一致反對,甚至有言官說出了“荒廢基業、掏空國庫”這般嚴厲的說辭。正如皇后不了解同治一樣,這些朝臣也只顧成全自己的忠義,從來沒有人考慮過同治的心情。言官也許以杖斃在朝堂上為榮,成全了自己作為臣子的忠義之舉,卻忽略了自己的行為,將可能造就了天子的暴戾之名。
自古孤寡無人問,誰肯將身做上皇。皇帝擁有極致的權力,也擁有極致的寂寞,天下將一個皇帝供在寶座上,給了你這樣的榮耀,你就要背負同樣的責難。當皇帝是一個技術活,心理素質不好的,一不小心就成了昏君暴君庸君。
同治本來就孩子氣,思維也十分簡單,但此時的滿朝文武中,卻沒有一個人能夠顧及到他的難處,只是用教訓的語氣來跟他說話。如此一來,惹得同治帝又火了:你們不是不讓我做嗎?我偏要做,反正我是皇上,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們管不著。
可見,當一個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尊重,或者自己的行為得不到別人的諒解時,那么即使知道是錯的,他也會一條道走到黑。同治決定一意孤行,要重修圓明園這事兒,滿朝大臣的肆意批評,只逞一時口舌之快,實際上不但沒有起到勸阻的作用,反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