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各方炒家還在因為海灣戰爭引發的石油機遇中奮力搏殺的時候,賺取了最大利益的曾凌風已經將目光投向了蘇聯,投向了盧布。
其實,曾凌風早在來美國之前,就已經下手了。出國前,曾凌風托鄧老找關系,向蘇聯中央銀行拿到了一筆兩百億盧布的高息貸款,說是為了到美國后有足夠的資金去搞投資。
鄧老對曾凌風為何需要那么多的資金投資很是費解。他是知道曾凌風在日經市場賺了三百多億的,那可是一筆天文數字。現在又要借兩百億盧布,那可也是三百多億的美金啊!這小家伙打算到美國干什么?去購買美國嗎?
這筆錢很快就到帳了。曾凌風當時也沒想到能貸出一大筆,大概是因為利息高,又有老爺子的面子,最主要的應該是他送了那大鼻子百分之一的回扣,這筆貸款就以支援亞非拉國家發展的名義落到了曾凌風的寒雨迷蒙投資銀行。
曾凌風嘆了口氣,想想也是,蘇聯解體前干部之已經駭人聽聞,解體后更是那些原來黨的精英瓜分了蘇聯的財富,憑自己的本事,老太爺的面子,借出兩百億盧布也不足為奇。
曾凌風此時的確也是想搞投資,但是另一個目的就是炒盧布,打的是一石二鳥的主意。
兩百億盧布借出時等于三百二十億美元,十年的長期貸款,而十年后,還給俄羅斯國家銀行應該是……
曾凌風拿起了桌上的計算器按了下去,過些日子,盧布狂跌,俄羅斯政府不得已發行新盧布,一新盧布等于一千舊盧布,而新盧布是5盧布兌換一美元,然后跌到二十多新盧布兌換一美元,按對美元的匯率,舊盧布等于跌了兩萬多倍,按照后面25新盧布一美元的話,也就是現在的兩百億舊盧布十年后價值是……一百二十八萬美元。
一百二十八萬?看著計算器上的數字,曾凌風揉了好一會兒眼睛,雖然早知道是這樣的結果,但事實擺在眼前,還是半晌回不過神。
好一陣才恢復正常,撓撓頭,很有些不好意思,想不到自己也成了瓜分人家蘇聯人民財富的罪惡階級之一員。這兩百億盧布,三百二十億美元,等于白送給了自己的公司。
更妙的是,這些資金給自己拿去投資,將會產生數倍的利潤。曾凌風不得不佩服自己的天才想法。這才是真正的空手套白狼。
在貸到這兩百億盧布之后,曾凌風很快的就將其全部兌換成美元和黃金,為后面的行動埋下了伏筆。
其實,曾凌風清楚,他之所以能夠因盧布賺大錢,是因為蘇聯以及后來的俄羅斯領導層犯了一個致命的常識性錯誤,甭管這是不是他們有意犯下的錯誤,反正他們就是犯了。
了解東南亞危機的人都知道,起因是泰國對美元的匯率由硬性結構,變成自由市場浮動。給索羅斯一個機會。那么蘇聯正好相反,蘇聯有兩種貨幣,一種是盧布,一種是信用卡,本來這種制度能有效的防范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襲擊。
從表面上看,俄羅斯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俄國政府極不負責。從91年開始改革之后,政府把自己發行貨幣、國債和私有化證,用各種的方式全都蒸發掉了(也就是賴掉了)。甚至放在國家銀行中的居民儲蓄,也都被他盡數吃光。誰拿著政府發行的這些貨幣票證,算誰倒楣。誰拿著銀行的存款單,就要小心這存款一年之內貶值1000%。結果人們只把美元和馬克當真錢,民眾一旦有了這種心態,別說什么改革了,連正常的經濟活動都難以進行。
另外,俄國改革也違反了若干常識性的規律。很難解釋為什么他們會犯這些錯誤。既然是常識,人人都應該明白。如果說蓋達爾和邱拜斯是書呆子,從學校直接就進了政府,那葉利欽和切爾諾梅爾金可都是很有經驗的政客和企業家。
實際上蓋達爾和邱拜斯只是俄羅斯官僚集團使用的棋子,或者說,是被利用的紅衛兵。蘇聯的改革和中國的特殊時期有相似之處。其時間長度和破壞程度也近似。作這么大的事情,總需要有打沖鋒的紅衛兵。
俄國改革紅衛兵和中國特殊時期紅衛兵一樣,直接從學校里拉出來。然后讓他們承擔干壞事的主要責任。但真正起作用的是紅衛兵背后那伙人,那就是蘇聯的龐大的官僚集團。他們才是這場改革的主角和主要得利者。
很多俄羅斯人把這場改革叫作“官員改革”。可以把這場改革看成一個官僚集團的蛻皮,他們脫掉了破舊和帶著血跡的戰斗服—蘇共,穿上了資本家的燕尾服。從而得到了新的身份——名正言順的,受國外歡迎的資本家。
大家都知道,如今的俄國比前蘇聯的人口和面積都少得多,但是它的政府官僚集團可沒縮減。當然更沒失業。實際上官僚的人數比以前增加了20%,而官僚的程度,遠遠超過了蘇聯時期。
如今富人當中,有85%是原蘇聯員。剩下的15%,大多是以前的黑社會老大。只有極少數富人是企業家。簡單地說,前蘇時代的權貴,把蘇聯解散之后,直接把蘇聯的國有財產私吞了,作為他們廢除的報酬。
實際上他們自己,就像葉利欽、切爾諾梅爾金和普金一樣,都是職業干部。應該說,在解散蘇共的同時,解放了蘇共的干部。
俄羅斯對其經濟采取了“休克療法”。俄羅斯的休克療法,有這么幾個內容:分產到戶,放開物價,廢除計劃經濟。
這時候俄羅斯的消費品市場還沒建立。所以休克療法包含著這么一意義:先建立資本市場,再用資本市場帶動消費市場。
所謂資本市場,就是股權或產權市場,或生產資料市場。我們常說的股市,就是資本市場的一部分。而消費市場,就是買賣消費品的市場,也就是生活資料市場,比如買賣白菜蘿卜,豬肉肥皂的市場。消費品還包括服務,比如保險和銀行服務(第三產業的產品市場)。
怎么建立資本市場?很簡單:俄羅斯把國家企業的的產權分給民眾,并允許他們自由買賣,資本市場就建立起來了。然后大家都等著這個資本市場,能讓俄羅斯生產出西方的消費品,并讓他們過上美國或德國人的好日子。
結果完全不是這么回事,俄國人的日子越過越壞。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這種做法,違反了一個科學規則,這規律就是消費市場是第一市場或基礎市場,而資本市場是第二市場,并附屬于消費市場。
要想建立市場經濟,必須首先建立消費市場,而后建立資本市場,這首先是因為消費市場據說在猿人時代就已存在,而且為現代人類生活必不可少。如今個人不可能生產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如果沒有消費品市場,人們很快會死。所以無論如何,這消費市場對人類的生存,比資本市場更為重要。如果不先建立它,整個社會就不得安定,什么市場也沒有。第二是因為,企業的價值在于它的盈利能力。贏利預期決定股票(產權)價格。而這盈利來自消費市場。
所以資本市場的表現,也就是股票的供求關系和價格走向,是企業在消費市場的表現(預期表現)的產物。比如某家企業的產品賣得好(或預計賣得好),在消費市場上能掙錢,這家企業的股票價值就會上升。反之則下降。
俄羅斯在建立資本市場的時候,消費市場還沒建立起來。這時候各企業在市場上的表現還沒有顯示--—也不知道這些企業能不能盈利,能盈利多少。這時候產權價格沒有衡量標準。這樣的市場實際上不能叫做市場,因為人們無從了解市場上的商品(產權)。
有人說這是信息不足的市場,實際上信息還沒有產生。資本市場的信息來自消費市場,消費市場還沒正常運作,如何產生正常的信息?
俄羅斯把自己的國有財產,包括一些自然資源,估價為120億美金,還不如西方的一個大點的企業值錢。曾凌風自己此時的資產,都有360億美金,三倍于俄羅斯的國有財產。這也說明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估價。因為企業的價值在于它的贏利能力,在消費市場還沒建立的時候,不知道資本的贏利能力,所以無從估價。
蓋達爾的經濟學家認為,如果把產權分了,企業變成私有私營,那就會生產大量優質的消費品,因為西方國家就是這么個狀態。
對于這個錯誤,有一個很好的比喻:西方人住著兩層樓,俄羅斯人很羨慕。俄羅斯人也想蓋兩層樓,但是俄羅斯人卻是從第二層開始蓋起,第一層是空氣。結果這樓就蓋塌了。
這第一層樓就是消費市場,第二層是資本市場。西方顧問和當時總理蓋達爾,都想從第二層開始蓋,就是先建立資本市場,這時(92-—94年)消費市場還不存在。這時的資本市場沒有支撐物,它必然倒塌。
而且,這個資本市場設計得十分可笑,其規則根本不可運行。
私有化的方式是政府發給每個公民“私有化證”(92年9月1日發放),這個證大約值一萬盧布。這一萬盧布不是現在的一萬盧布,而是91年的一萬盧布。因為在91年根據政府估價。每人可以分到合當時的一萬盧布的國有資產。發完這個證,政府就讓公民自己拿著這個證,到國有企業換股票。
可是企業愿意不愿意和你換,由企業說了算。沒有法律規定企業一定要接受你的私有化證,然后給你它的股票。結果這些證在有些人手里就好使,在另外一些人手里就不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