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冬青同意轉讓方子,姜大年這時看上去才重重的鬆口氣,誠心誠意的再次向蘇冬青道謝。他心裡清楚,如果沒有蘇冬青的全力配合,這莨綢根本不可能做的出來。
所以,在正式開始染之前,姜大年就把兩千兩銀票拿了出來,並且將自己所掌握的染布方子名稱念給蘇冬青聽,只要她感興趣的,立刻毫不藏私的講出來。
莨綢秘方是珍貴的,這種東西沒法用銀子來計算,他只能盡力補償。
說實在的,相比於銀子,蘇冬青對姜大年手裡的方子更感興趣。銀子可以再賺,但是染布的方子可是很難求的,尤其是這個時代的傳承最保守,多半都是家族,一小部分是師徒,能得到獨門秘方,她也是十分高興的。
草木染傳承了幾千年之久,因爲戰亂、動盪或者敝帚自珍,能夠留給後人的並不多。蘇冬青如今有幸能夠窺得一二,自然求之不得。
她擺出一副謙遜好學的姿態,從中挑選了三個聽上去陌生的染布方法,姜大年果然沒有任何藏私的給她講解,蘇冬青邊聽邊點頭,深深的記在腦子裡。
院子裡的小文豎著耳朵聽裡面的動靜,一臉巴巴的,甚是可憐。
與他們師徒相處了幾天,幾個人還算是熟稔,蘇冬橋問道:“咋了?”
小文嘆了口氣,語氣消沉的道:“我師傅在教蘇姑娘染布的方子呢,我跟著他老人家都十多年了,還沒資歷學那些……”
蘇冬橋忽然覺得很幸運,好再他們跟著自家妹妹,直接就上手學染布了,不像這些學徒,跟著師傅屁股後面這麼多年纔將將開始。
第二次動手染比第一次要容易的多,不過再染之前,還進行了簡單的祭拜活動,在木桶上貼符紙,擺碗碟,跪拜叩頭,這是他們的習俗,蘇冬青這個外來戶平時不注重這個。
不用蘇冬青動手,只需要提點每一步驟需要注意的事情,全程由姜大年染制。
“製作莨綢最好的時間是在每年的四月到七月和八月到十月,這幾個月陽光正好,莨綢不會硬也不會脆……綠礬和塘泥就按照這個比例,一定不能出錯,要不這些坯綢可就白瞎了……坯綢最好晾曬在平坦的草地上,這樣噴灑薯莨汁液才能更均勻,更有透氣性……”
姜大年到底是染布的老手了,動作有分寸,幾乎能完全按照蘇冬青講的那般操作,更重要的是老頭對溫度的掌握好。煮綢的溫度有嚴格的控制,沒有溫度計,蘇冬青沒法形容四十度到五十度到底是什麼樣的,只能把銅鍋裡的水加熱到差不多的程度,姜大年只感受了一次,之後便用身體記住了。
蘇冬青收了銀子得了好處,自然是要包教包會的,在這期間,姜大年心裡越發的驚歎不已。他同許多染匠一般,一絲不茍的按照師傅教的去做,但是這位蘇姑娘不一樣,非常懂得變通,這種變通並非是投機取巧,而是源於她對染布透徹的瞭解。
因爲精通,所以很多地方就顯得特別的遊刃有餘。
譬如說製作莨綢的特殊塘泥,就算是他知道塘泥中有能夠助染的礬石,可是這個量及其難把控,能夠一次就成功,根本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