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節 陸軍整編

2月27日,國防部與總參謀部就調整部隊編制的聯合報告擺上了龍謙案頭。他在送走法國大使後一直埋頭閱讀這份厚達28頁差不多一萬兩千字的報告。

早在山東戰役前,總參就建議對國防軍陸軍編制進行調整,目的既有實際的需要,更爲與世界各主要強國實現接軌。

負責部隊編制研究在總參而不在國防部。但這份報告是軍令及軍政系統聯合提出的。上面簽署了司徒均和王明遠兩位上將的名字。

目前列強們陸軍的核心編制是師。計算彼此實力的時候都以師爲單位。以德軍爲例,一個師轄兩個旅,每旅兩個團,每團三個營,全師共計12個步兵營。

目前中國國防軍的師級編制比起德、法、俄三國就大多了,即便是乙種師,每師的步兵營數量高達18個,遠遠超過了德法俄三國。實際上,中國國防軍步兵旅基本可以媲美德國師了。甲種師的步兵旅實際人數及編制火力基本相當於德國師。這樣,總參提出了一個意見,即取消旅級編制,師直轄團。同時也取消甲種師和乙種師的編制差別。師以上設軍,作爲戰役指揮機關每軍根據任務的不同編2~3個師。換句話說,師是相對固定的,但軍則有可能變化頻繁。

其實是個換湯不換藥的遊戲。根源還是與別國陸軍的橫向對比產生的不平衡。國防軍現在的目光投向了世界範圍,打贏山東戰役後,曾經的假設敵日本不在話下了,他們更多地將目光投向了歐洲,使勁收集並研究歐洲戰爭的進展,其中一個課題就是陸軍的編組問題。國防軍的師擱在歐洲就是軍,師長就是軍長。所以,國防軍的現役師長們充當了陸軍編制改革的主要推手。

當然,目前陸軍編制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甲種師的兵力火力編成過於龐大,對指揮官的要求過高。另外,甲種師和乙種師的不同編制確實引發一些矛盾。這些矛盾龍謙聽不到,但知道。同樣是師長,編制軍銜都是少將,但實際擔負的任務、指揮的兵力差了很多,特別是炮兵,甲種師有三個炮兵團,但乙種師只有一個。因爲大炮的產量以及更新換代問題,一些新編的陸軍師,比如第20師,迄今尚未編成炮團。

在同意以總參牽頭研究調整陸軍編制後,龍謙給總參謀部下了一個指示,指示總參研究現今國家的陸軍需求,究竟需要多少部隊?

這是一個大課題。需要設定幾種假定。總參結合部隊的編制調整一併向總統上報了研究結果:如果維持現有局面,國防軍應裁撤5個旅左右。但如果我國加入歐戰,則需要繼續擴軍。情況有幾種,擴軍的數量自然不等,如果加入德奧一方,最少需要再擴編15個師(30~35個步兵旅)。

龍謙花了兩個半鐘頭認真研究了這份標註爲:絕密,沒有副本的文件。拿起電話要通了司徒均,因爲妻子呂碧城在總統府工作,總參謀長中午不回家,就在總參機關休息。

“我基本同意你們關於編制調整的意見。”龍謙在電話裡對司徒均說,“建議召集一個相當級別的軍內會議,聽一聽各軍區司令官及參謀長的意見。或者將文件發給相關人員供他們研究,然後再定。”

司徒均同意後一種安排,“我派人專程送達,帶著他們的意見回京,彙總後向您報告。”

“好的。還有一件事,從軍隊的視角看,我們參戰與否要拿出一個意見來。”

“明白。”

“那就這樣吧,過幾天我們開會定。估計那個時候外交方面也比較明朗了。”龍謙放了電話。

豪斯的中國之行有實際考察中國實力的內容,所以未同大衛一同返回美國,而是留下開始了他的中國之旅,除北京外,將訪問濟南、西安、太原、瀋陽、長春等城市。這些城市都是軍工實力較強的城市,特別是瀋陽、西安和太原,是兵工總署布點建設的三個常規武器重點城市,西安的火工品、火炸藥和炮彈,太原的輕型火炮、各類彈藥,瀋陽的重型火炮、槍械和彈藥已成規模,尤其是瀋陽,是兵工總署規劃的軍工重點,目標是在發生對俄或對日戰爭中承擔北方軍區大兵團作戰的武器彈藥供給,建設的軍工企業門類齊全,有趕超濟南的趨勢。當然,除了瀋陽,東北還有幾處布點,吉林的火炸藥和火工品,長春的槍械以及哈爾濱的炮廠,但瀋陽是東北軍工建設的核心。

美國人顯然掌握了一些情報,豪斯離開北京的第一站便去了瀋陽。陪同他訪問的是顧維鈞和王之峰,龍謙下達的命令是對他不保密,願意看什麼就看什麼好了。

果然,英國人和法國人又開始了他們將中國拉入協約一方的第二輪遊說,龍謙將差事交給了總理府及外交部,不見英法大使。這一輪的遊說是以英國人爲主的,相關的底牌都研究過了,中國必須借一戰的機遇擺脫捆在身上的枷鎖,儘可能地撈些好處。龍謙的打算是面子裡子都要,面子工程主要是租界問題,龍謙也知道一下子全部收回租界是不現實的,但這回必須從英法美身上割些肉下來。一場山東戰役,將日本的租界收回一半,極大地鼓舞了民氣。民氣的上揚雖然有民族主義擡頭的趨向,但正面作用是巨大的。要想讓中國擺脫貧困和愚昧,首先就要喚醒沉睡已久的國人,右翼集團的產生或許有些麻煩,但眼下卻不能去打壓民族主義的吶喊。

至於辛丑條約的尾款問題,龍謙決定不再支付了,今年是最後一年了,無論是加入同盟一方還是加入協約,盟友的賠款必須免除,敵人的就更不會支付了。本來不考慮德奧,但龍謙收集的數據發現德國在一年半的戰爭中損失比他記憶中的數字小的多!雖然戰爭的進程大致還是如此,但德軍在陣地防禦中發揮異常出色,德軍的武備也強了許多,比如輕機槍的普遍裝備,領先英法使得對手拼命追趕,高傲的英國人不得不私下找到中國,希望購買中國的幾項專利技術,中國當然拒絕了。理由是中立國不能出售戰爭資源。德國在戰爭中的表現使得龍謙很長時間內嚴重懷疑自己,難道德國人真的能改寫歷史在美國人加盟協約前擊敗英法?美國人顯然坐不住了,威爾遜是個有作爲的總統,派遣豪斯來華赤裸裸地表現出其外交立場,背後的原因既有中國展現的實力,也因爲英法的損失太大。

龍謙決定再看一看。看一看凡爾登的結局再說。

英法現在的傲慢很快就會因凡爾登及索姆河的損失消除殆盡的。至於俄國,今年將耗幹俄國最後一點元氣,阿列克謝.布魯希洛夫或許可以取得一些勝利,但挽救不了俄國的頹勢。所以,龍謙不太關心英法代表與外交部總理府的交涉,先讓他們討價還價好了,協約各國不拿出打動自己的真金白銀是別想從中國得到任何的好處的,一個兵,一支槍,一粒子彈都別想拿到。

3月5日,龍謙在總參謀部聽取了關於陸軍編制調整的最後方案。這次會議的內容擴大了,司徒均建議一併研究下海軍及空軍的建設問題,龍謙同意。於是海軍及空軍也各自準備了自己的方案。會議的第一天確定的議程是研究陸軍編制,軍方只有國防部副部長,總參副總參謀長級別的將領參加,政府系統只有總理方聲遠、副總理及財政代部長熊希齡參加,其餘彙報的軍官如國防部人事局、總參編制局負責人只是彙報接受諮詢,沒有任何決策權。

會議進行的比較順利。因爲編制的調整將牽涉人事的調整,王明遠建議召集各大軍區司令官和參謀長來京參會,但被龍謙否決,龍謙將會議分爲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討論確定陸海空三軍編制及相關的人事問題,第二階段是研究確定國防戰略問題。在進入第二階段後,可以邀請相關將領參加,政府及議會的人也要發表意見。但第一階段就不需要那麼多人了,“他們是執行層。明白嗎?”龍謙對王明遠說,“任何時候,總參謀部及國防部的權威都不允許動搖。”

事前根據龍謙的命令徵求了各大軍區司令官及參謀長的意見。不出所料,各軍區司令官及參謀長都贊同改變現有陸軍編組的總體意見,但也提了不少好的意見。

建國之初的陸軍整編計有1~16、21、22共18個陸軍師另一個騎兵旅,其中含6個甲種師。建國後又新建了17~20、23五個乙種師,分別配屬於東南、南方及西北三個軍區。其中第18師還參加了山東戰役取得了不俗的戰績。參加過遠征唐努烏梁海的獨立騎兵旅在1911年擴編爲師,由蒙山軍老資格的騎兵軍官蔣存先統帶。另外就是成立了隸屬總參的兩個重炮旅。

1912年成立了鐵道兵司令部,陸軍第17、22兩師被劃入鐵道兵司令部,番號改爲鐵道兵第1、2師。

在1916年初,國防軍陸軍共有24個師,56個旅。編制內陸軍總兵力爲102.6萬(含軍事院校學員、工程兵等特種部隊)。

總參及國防部拿出的陸軍編制調整方案是這樣的:保留原有的六大軍區和衛戍區不變,改編設立第1~22共22個軍,每軍編3個步兵師,共計66個步兵師,另編2個騎兵師和3個炮兵師,除兩個鐵道兵師擴編爲五個師不設軍由鐵道兵司令部直轄之外,陸軍計有戰鬥部隊71個師。

實際是擴編了。

調整編制後各軍隸屬如下:衛戍區:第2、第4、第10軍。北方軍區:第1、第5、第9、第12、第21軍。中央軍區:第6、第16、第18軍。東南軍區:第3、第15、第20軍。南方軍區:第8、第14軍。西南軍區:第13、第22軍。西北軍區:第7、第11、第17、第19軍。

其中第11、17、22三個軍爲新建。分別由原第1師1旅、第6師16旅及第9師25旅爲主擴建。其餘則延續了師的舊有番號。

完成整編後的陸軍師每師轄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並配屬相應的偵察、警衛、通訊、工兵等部隊,每師的編制人數爲13500人。總參謀部對團級以下部隊編制做了詳細規定,國防部設定了相應的編制軍銜。

國防部曾有將軍長的編制軍銜定爲中將的提議,但被龍謙否決。龍謙說了他的意見,認爲還是少將妥當些。理由嘛,還是老話,給他們留下進步的餘地吧。這樣師長一級的編制軍銜就降到了準將,不過改編後的師其實就是過去的旅,旅長原有的編制軍銜就是準將。

這是一次大整編。部隊將面臨大擴編。特別是新組建三個軍,將有一大批將領獲得晉升的機會。3月2日的會議上國防部拿出了自己的意見報龍謙審定,龍謙當場就拍板了。國防部關於高級軍官的配備是通盤考慮的,一部分在國防部及總參任職的將軍將下去帶兵,一部分參謀長轉爲了軍事主官,也有一部分師旅長調入國防部及總參,或者擔任了軍區、軍的參謀長。

事前,王明遠已經徵求了司徒均的意見。所以這次人事調整並未耗費更多的時間。

從總參及國防部擬就的部隊隸屬來看,西北和北方軍區是實力最爲強大的兩個軍區,北方軍區編設了五個軍,原第1、第9兩大王牌師改編的軍都編入了該軍區,而且,東北軍區還有兩個具有戰鬥力的農墾師。而西北軍區也不含糊,第7軍的前身第7師本就是甲種師,由戰功赫赫的原6師16旅擴編而成的第17軍也配屬給了該軍區。

這個結果彰顯了中樞的一種態度,怕是真要加入德奧對俄作戰了!

龍謙在3月2日的總參會議結束時提出了軍區司令輪換的提議,他對王明遠和司徒均兩個統軍大員說大區司令長久在一個地方搞不好,應該輪換一下。山東之戰後封國柱和葉延冰對調了一下,這次西北軍區增設了兩個新軍,需要一員老將坐鎮,讓國柱元帥去挑這副擔子吧。其餘幾個,我的意見是吳念接任南方軍區司令官。胡宗玉去西南,藍心治到東南,彼此對調一下。程二虎和石大壽暫且不動。你們兩位看如何?

司徒均說好。王明遠似乎有些想法,卻沒說出來,也表示了同意。

“那麼明遠你就以國防部的名義發佈命令吧。”龍謙顯得很輕鬆。

宋教仁副總理在散會後攔住了龍謙,“總統,我知道你忙,但有幾句話我必須跟你講。”

龍謙看宋教仁急迫的神態,清楚他要講什麼,“你說,鈍初先生。”

“總統,看軍方對於軍隊的編組駐地,是不是決定要加入德奧對俄開戰了?”

“爲什麼這樣想?”

“東北也就罷了,既有日本軍隊駐紮,地方也算富庶。但西北貧瘠,何以養這多兵?不是對俄開戰,何以爲西北軍區配屬如此多的部隊?”

“哈哈,鈍初先生想偏了。西北地廣人稀,民族矛盾一直存在,原先只有兩個師本來就少,像第7師那樣的部隊,本來是準備用於山東之戰的,因爲地方穩定纔沒抽,現在不過是充實而已。鈍初先生,您不要擔心,國家大政方針不能由我一人定,參加不參加歐戰,要中樞認真研究,軍方是一方面,議會和政府都要充分發表意見的。您放心好了。剛纔芝泉兄沒有提出抗議,我已經很感謝啦。”

政務院業務調整,財政部歸了宋教仁管,剛纔宋教仁和熊希齡都未提出軍費問題,令龍謙感到意外。R1152

第2節 破莊二第30節 變化六第7節 彰德秋操三第12節 回國三第13節 根據地的變遷第3節 總統府第8節 羅姆內戰役二第27節 變化三第10節 唐紹儀第17節 刺殺第3節 生計與編隊第3章 困難的抉擇第一節日本的要求第28節 戰長沙一第38節 初會陳超六第3節 走向戰爭第7節 聖旨到山東五第9節 千里進軍二第31節 錦州之戰第2節 坦克第8節 千里進軍一第34節 整編一第4節 方聲遠第2節 召見第5節 孟恩範與彼得第2節 初定軍律第9節 戰後二第12節 整編與任命第2節 春節一第20節 德州之戰二第14節 危機與變局六第6節 諜戰第20節 中興實業第25節 計劃第6節 彰德秋操二第7節 聖旨到山東五第25節 寧時俊二第15節 平叛五第3節 司徒均二第4節 破莊四第12節 整編與任命第35節 大勢四第15節 平叛五第6節 讓步第8節 戰後一第3節 唐努烏梁海三第17節 逆襲二第11節 回國二第14節 突圍一第22節 北京十二第35節 社會調查第17節 山東政務第13節 軍法監督處第9節 別離第5節 外交第3節 立憲之爭第5章 和談前後第一節李鴻章出馬第25節 新生活第6節 肘腋之變二第6節 抗洪六第14節 末日一第22節 波東戰役三第3節 國會三第15節 北京五第13節 軍法監督處第6節 肘腋之變二第29節 張前村談判一第22節 北京十二第13節 重逢第33節 初會陳超一第24節 靈山之戰一第2節 中國的應對第19節 王士珍三第5節 普洛耶什蒂二第34節 清廷第38節 初會陳超六第14節 危機與變局六第4節 上海第2節 國會二第3節 立憲之爭第29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第16節 末日三第12節 蔡元培第13節 平叛三第3章 權力中樞第一節國會一第2節 分歧第20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五第22節 波東戰役三第3節 和平堡壘第29節 參謀第8節 千里進軍一第9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一第4節 見面禮第18節 新華源第16節 平叛六第31節 變化七第17節 規勸第1章 黑溝臺會戰第一節南滿支隊一第3節 動員第11節 危機與變局三第27節 德州的最後一戰
第2節 破莊二第30節 變化六第7節 彰德秋操三第12節 回國三第13節 根據地的變遷第3節 總統府第8節 羅姆內戰役二第27節 變化三第10節 唐紹儀第17節 刺殺第3節 生計與編隊第3章 困難的抉擇第一節日本的要求第28節 戰長沙一第38節 初會陳超六第3節 走向戰爭第7節 聖旨到山東五第9節 千里進軍二第31節 錦州之戰第2節 坦克第8節 千里進軍一第34節 整編一第4節 方聲遠第2節 召見第5節 孟恩範與彼得第2節 初定軍律第9節 戰後二第12節 整編與任命第2節 春節一第20節 德州之戰二第14節 危機與變局六第6節 諜戰第20節 中興實業第25節 計劃第6節 彰德秋操二第7節 聖旨到山東五第25節 寧時俊二第15節 平叛五第3節 司徒均二第4節 破莊四第12節 整編與任命第35節 大勢四第15節 平叛五第6節 讓步第8節 戰後一第3節 唐努烏梁海三第17節 逆襲二第11節 回國二第14節 突圍一第22節 北京十二第35節 社會調查第17節 山東政務第13節 軍法監督處第9節 別離第5節 外交第3節 立憲之爭第5章 和談前後第一節李鴻章出馬第25節 新生活第6節 肘腋之變二第6節 抗洪六第14節 末日一第22節 波東戰役三第3節 國會三第15節 北京五第13節 軍法監督處第6節 肘腋之變二第29節 張前村談判一第22節 北京十二第13節 重逢第33節 初會陳超一第24節 靈山之戰一第2節 中國的應對第19節 王士珍三第5節 普洛耶什蒂二第34節 清廷第38節 初會陳超六第14節 危機與變局六第4節 上海第2節 國會二第3節 立憲之爭第29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第16節 末日三第12節 蔡元培第13節 平叛三第3章 權力中樞第一節國會一第2節 分歧第20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五第22節 波東戰役三第3節 和平堡壘第29節 參謀第8節 千里進軍一第9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一第4節 見面禮第18節 新華源第16節 平叛六第31節 變化七第17節 規勸第1章 黑溝臺會戰第一節南滿支隊一第3節 動員第11節 危機與變局三第27節 德州的最後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