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中國第一大島嶼,也是中國走出大陸,步入大洋里面的最重要的一環節。因為地處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島上物產豐富,土地肥沃。
自古以來,中國勞動人民就在島上生活。他們用勤勞的雙手開發和建設這美麗的寶島。到了三國時,吳國曾派人到達臺灣。以后,又有很多漢人遷入,和當地人民一道開發臺灣。宋、元時,曾在臺灣建立行政機構。
明朝末年,由于政治腐敗,武備廢弛,臺灣、澎湖的防衛力量逐漸削弱,給外敵窺伺造成可乘之機。
17世紀初,荷蘭政府在其亞洲的殖民基地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建立東印度公司,專門從事對東方各國的經濟掠奪和武力侵略。從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開始,荷蘭殖民者以貿易、通商為名,對我國沿海各地進行襲擾。天啟四年(1624年)在臺南附近的臺江登陸,侵占了臺灣地區。也就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也就是今年年初時候,荷軍在臺灣北部擊敗西班牙殖民軍,霸占了整個臺灣。所以,現在整個臺灣島已經變成了荷蘭人的殖民地。至于其他勢力,基本被驅逐了。
這一年荷蘭侵略軍侵占臺灣后,便開始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強征重稅,進行搜刮。同時,這荷蘭人還在臺灣修筑了幾座城池,便是熱蘭遮城、赤嵌城等據點。靠著這些據點為起點,對臺灣進行殖民統治。
荷蘭殖民者的殘暴行徑,激起了臺灣人民的憤怒和反抗,漢族和高山族人民的反抗和斗爭遍及全島各地,紿終沒有停止過。
就在這一年,臺灣島還爆發了兩次起義,只不過敵眾我寡,最終被這荷蘭人鎮壓下去了。如果歷史沒有轉變的話,這臺灣至少也得被荷蘭人殖民統治幾十年了。
只是崇禎十五年的夏末,似乎這種局面被改變了。剛剛完全占領臺灣的荷蘭人,卻是陷入了巨大的麻煩里面。
崇禎十五年七月初,李鳳超的遠征大軍從兩廣基地起航,總共出動一百三十艘大小各式戰艦,士兵兩萬余人,經過數個晝夜的航行,一舉占領臺灣海峽上的澎湖列島,殲滅了占據澎湖列島的李魁奇三千海盜,打沉一百多艘海盜船,從而在臺灣島的對面建立了一個前沿基地。
占領澎湖列島之后,李鳳超留下三千人助手澎湖,建立碼頭和基地,準備將澎湖列島變成戰艦停泊和補給的基地。休整了數天,補充了大量彈藥和淡水之后,李鳳超才再次帶著一萬八千余士兵,一百艘戰艦橫渡臺灣海峽,到達臺灣島沿岸。
荷軍的據點臺灣城、赤嵌城位于后世的臺南市。而這里海岸曲折,兩城之間有一個內港,叫做臺江。臺江西南面有七座山嶼相連,叫做七鯤(魚+身)。每座山嶼相距1里多,彼此“毗連環護”。一鯤(魚+身)北面隔海有北線尾小島,其間海面叫大員港(又稱安平港)。北線尾北側為鹿耳門港。荷蘭人修筑的城堡臺灣城在臺江西側的一鯤(魚+身),赤嵌城在臺江的東側,互為犄角。
臺灣島南部沿岸,一龐大的艦隊正冒著黑煙,緩緩靠近。而戰艦上的炮口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這支戰艦具有的強大戰斗力。
“樹云,你覺得我們該怎么樣登陸這臺灣島?”在艦隊的旗艦上,李鳳超拿著望遠鏡看著已經隱隱出現的海岸,隨即問了一句身邊的助手,也就是戰艦副司令王樹云。
按照道理來說,艦隊副司令和司令是不能同坐一條戰艦的,原因當然是為了防止旗艦在戰斗時候受重傷或沉沒了不能指揮戰斗,然后重新組織旗艦組織艦隊。
不過因為王樹云負責的登錄部隊,另外一個海軍艦隊副司令張國成則是旗艦第二梯隊,所以這王樹云才會跟在李鳳超的身邊。
從外海進入臺江有兩條航路:一條是大員港,叫南航道,在北線尾與一鯤(魚+身)之間;一條是北航道,在北線尾與鹿耳門嶼之間,即“鹿耳門航道”。南航道口寬水深,船容易駛入,但港口有敵艦防守,陸上有重炮瞰制,必須經過戰斗才能通過。北航道水淺道窄,只能通過小舟,大船必須在漲潮時才能通過。
在1627年的時候,荷軍曾在北線尾島北端建有熱堡,而且派了軍隊駐扎守衛,只是兵力不多。荷軍認為,憑此“天險”,只要用艦船封鎖南航道海口,與臺灣城、赤嵌城的炮臺相配合,就可阻止任何敵人登陸。
在李鳳超拿下澎湖列島的時候,這臺灣城的荷蘭人便是得到了消息,雖然驚恐不安,但依然做出了死守的準備,同時已經派出船艦下南洋向荷蘭東印度公司求援,希望從南洋調兵北上增援臺灣。
現在張家軍已經到達這臺灣島沿岸,馬上就要進行登陸作戰了,而選擇怎么樣的登陸作戰倒是讓人有點頭疼。而王樹云負責指揮登陸部隊,因此必須要聽一下這王樹云的意見。
“司令,昨天我聽說咱們澎湖的向導說,這南北航道有區別,而且這南航道更是有這紅夷荷蘭人重兵和戰艦把守,還設立有炮臺,想要拿下可不容易。至于北航道倒是容易一些,駐守的荷蘭軍隊只有三百萬,只有數門大炮,就是水淺不能讓大船輕易通過,但也不是絕對。”
“哦,你的意思是說,等到漲潮的時候?”李鳳超眉毛動了動,看了一眼王樹云問道。
“司令,今天可是八月十五了,中秋節,明天可就十六了,會漲潮的。”王樹云輕輕一笑道。
李鳳超聽到王樹云的話,先是一愣,隨即才反應過來,想了想,似乎還真是這樣了。“那你的意思是,打算明天等到漲潮的時候從北航道進入?”
“沒錯。”王樹云點點頭。
本來李鳳超是打算直接派出大軍從南航道進攻然后登陸臺灣島。不過在聽到王樹云建議之后,李鳳超最終改變了主意,打算主力部隊選擇從鹿耳門港登陸。
至于為什么選擇在鹿耳門港突入,當然便是想要借助該地的潮汛規律,即每月初一、十六兩日大潮時,水位要比平時高五六尺,大小船只均可駛入。
李鳳超的大軍從澎湖出發到達臺灣沿岸的時候,正是月中旬大潮,適合大小戰艦進入鹿耳門,二是李鳳超現在手里面也有在鄭芝龍給出的線路圖上,早已探測了從鹿耳門到赤嵌城的港路。所以,從鹿耳門實施登陸作戰的路線、地點的確都是正確的。
這一天張家軍艦隊到達臺灣島外海時候,并沒有著急進攻,而是在海外進行武力威懾,倒是讓臺灣島上的荷蘭人緊張的不行。至于中秋節這一天,雖然戰艦飄在海上,但李鳳超下令給士兵們發了過節費用,讓士兵好好度過了一個中秋節。
一夜平安,什么事情也沒有發生。
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十六,鹿耳門海潮果然大漲。看到海潮漲起來,李鳳超果斷的命令將士按圖迂回而進。
除了派出幾十艘戰艦在南航道巡視作為迷惑荷蘭人視線之外,其余的大小戰艦全部順利通過鹿耳門。當然,在過鹿耳門的時候,還是被荷蘭人駐守在哪里的軍隊發現,但在張家軍戰艦大炮攻擊下,不到半個時辰便擊潰了這股荷蘭人,隨即進入鹿耳門。
隨后李鳳超立即兵分兩路:一路登上北線尾,一路駛入臺江,準備在禾寮港(今臺南市禾寮港街)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