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當朱溫尚未篡奪唐朝之前,耶律阿保機便以契丹首領的身份即皇帝位,尊其母蕭氏為皇太后,立其妻蕭氏為皇后。
不久北宰相蕭轄剌、南宰相耶律歐里思又率群臣上尊號曰天皇帝,皇后曰地皇后;這樣,契丹國的雛形正式建立起來。
不過這個時候的契丹依舊受到部落時代舊制度的影響,其部落首領的位置并不能世襲,甚至如果按照舊的規矩,還必須每隔三年重新選一次首領;這種制度自然是耶律阿保機不能接受的。
對耶律阿保機來說,他渴望建立的是一個類似漢人帝國的新國度,而不是簡單的將可汗的稱號改為皇帝。
所以這些年他一直在想方設法的加強皇帝的權威,增大皇帝的權利,并取得了極大的成效;此外,他還不斷的討伐烏丸、黑車子室韋、奚人等北方游牧部落,或者領兵南下燕國進行劫掠,以擴大契丹國的實力。
但他的這些行為同樣觸犯了國內貴族們的利益,以至于各種反叛事件層出不窮,便是他的親弟弟都起兵造反,想要迫使他按照舊制交出大權,改選新的可汗。
這些叛亂最終都被耶律阿保機鎮壓下去,反而使得他的權威更重,或許要不了多久,契丹國就會正式成立。
這對吳國來說既是一個好消息,同時又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因為這個新興的草原帝國,必然將會時刻威脅著晉國的后方,為吳國將來北伐創造便利;不過另一方面,從長期來看,契丹人終究會成為中原大敵,甚至這是一個比晉國更大的威脅,歷史上的后唐最終就是被契丹人所滅。
后世的北宋更是長期遭受契丹的侵擾,一直持續到滅國都未能收復幽云十六州。
這樣一個大威脅,楊渥怎么可能不注意到呢?只不過這個威脅暫時需要晉國去承受而已。
低頭沉吟一會后,楊渥斷言道:“燕國已經支撐不住,看來晉國再次南下的時機也快了,這次咱們與梁國交戰,不管能否取勝,今后幾年內孤都不會再次北伐,免得讓晉國撿了便宜。”
“大王所言甚是,接下來還是先消滅嶺南的劉龑,再等待時機進行北伐。”朱瑾點頭附和道。
楊渥接著問道:“郭參軍,朱將軍,你二人認為孤有必要與梁軍來一場決戰嗎?還是說僅僅逼退梁軍即可?”
郭崇韜二人對視一眼,眼神中都有些驚訝,難道說楊渥出兵這么久了還沒有決定是用兵方針嗎?這可是很少見的情況。
不過仔細一想的話,他們又能理解楊渥猶豫的原因。
說實話,現在與梁軍來場決戰似乎并沒有那個必要,一來梁國若是被削弱得太狠了,將來晉國就會得利,而且這也不符合讓晉梁雙方相互消耗的方針。
二來,現在徐州已經到手,其他的地區楊渥暫時又沒有興趣,而且即便有興趣,楊渥也不打算現在這個時候動手。
畢竟單單一個徐州的話或許梁國還不至于拼命,但若是繼續向北緊逼的話,說不得梁軍就真要拼命了,到時候得利的還是晉國。
至于第三點,梁軍的實力也很強,而且牛存節、劉鄩也是梁軍名將,再加上這一次梁軍并沒有像上次與蜀軍之間存在配合上的問題,所以貿然與之展開大戰的話,最后即便取勝也會付出不小代價。
這幾點,才是楊渥到此時都在猶豫的原因。
對于這些理由,郭崇韜很快就想明白了,所以他當即答道:“大王,臣以為此時將梁軍逼退回去就行,沒必要與梁軍進行決戰。”
“嗚,朱將軍怎么看呢?”楊渥不置可否,接著看向朱瑾。
朱瑾想了想,卻是答道:“大王,臣以為梁國目前的實力依舊在晉國之上,雖然說晉國消滅燕國后實力將會大漲,但與梁國相比的話還是有一些差距。所以有必要對梁軍削弱一下。”
“此外,朱友貞剛剛繼位登基不久,想來此人心中還有著重振中原大國的念頭,若是這次不給他一個大的教訓,只怕將來他還要出兵南下找麻煩。而且就算是這一次大王不愿與梁軍決戰,但大王又怎么知道朱友貞沒有催促梁軍與咱們決戰的想法呢?”
“這……”楊渥二人都有些驚訝,不過他們也覺得朱瑾說的的確有些道理。
朱友貞剛剛登基,只怕未必愿意接受失去徐州,或許他會催促梁軍與吳軍來場大決戰。
正當楊渥等人商議之時,外面侍衛前來匯報說:“啟稟大王,剛剛從宿州發來的急報,請大王過目。”說完,便將一張文書呈遞上來。
楊渥心中頓時咯噔一響,“宿州?不會是出什么事了吧?難道劉鄩真的去突襲宿州了?”
郭崇韜二人也變了臉色,若是宿州出了問題,那么這次即便是拿下了徐州,也不會完美。
楊渥連忙接過文書,打開一看,這才松了口氣:“還好,雖然宿州的確出了點問題,不過損失并不算大。”他將文書轉給郭崇韜二人。
原來還真被楊渥猜到了,劉鄩統領大軍前去突襲吳軍,他來的速度極快,在昨天夜里抵達宿州,通過偵騎得知吳軍大營此時正在宿州城北五里處。
于是劉鄩在軍中挑選精銳死士五百人,連夜對吳軍大營發起強襲,他自己則統領主力大軍隨后跟進。
吳軍的確沒有想到梁軍會突然殺到,又是黑暗之中,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梁軍來襲,所以吳軍將士們頓時驚慌失措,營地里一片大亂。
這次楊渥命李簡領兵前來,他一共帶了一萬三千人,其中一萬人乃是吳軍禁軍,另外三千人卻是之前投降吳國的王彥儔統領的蔡州殘部。
受到襲擊時,吳軍大營里面除了這一萬三千兵力外,還有五千宿州軍隊,暫時與李簡駐扎在一起,好方便接下來的行動。
不過讓大家都沒有想到的是,受到襲擊后最早出現大亂的就是那五千宿州軍隊,接下來是吳軍禁軍,而王彥儔的那三千蔡州殘部反而沒有陷入混亂。
不僅如此,王彥儔還在關鍵時候率領部眾頂了上去,死死的擋住了梁軍的進攻,為李簡整頓大軍提供了寶貴的時間。
趁此機會,李簡迅速平息了大軍的混亂,并且開始對梁軍發起反擊。
劉鄩畢竟是橫跨三百多里路前來偷襲,甚至為了保證襲擊的突然性,他還故意下令各部加快行軍速度,僅僅花了四天時間就趕到宿州。
這固然極大的出乎吳軍的意料,但也使得梁軍各個疲憊不堪,在失去了一開始突襲的優勢之后,等到吳軍重新鎮定下來,反而打得梁軍連連后退。
劉鄩見勢不妙,連忙一面親自領兵頂上去,一面下令大軍暫時撤退下來。
第二天,也就是今天早上天亮之后,李簡一番清點,發現自身損失并不算大,僅僅傷亡六百多人,反而是梁軍一方損失了盡千人,并且丟失了不少軍械鎧甲等物資。
“嗯,這個王彥儔這一次立下了大功,必須予以嘉獎。上次孤不是在襄州成立了一個效義軍嗎?正好效義軍的兵力還少,需要擴充,這一次就讓王彥儔充任效義軍右衛指揮使吧。”楊渥當即做出決定。
“大王,既然任命此人為右衛指揮使,那么效義軍的規模必然就會擴大,差不多可以單獨成軍了。只是不知道這效義軍的都督又該讓誰來擔任?”郭崇韜出言問道。
“怎么?你有什么人選?”楊渥頓時來了興趣。
郭崇韜笑道:“若是大王沒有合適人選的話,臣倒是可以推薦一個。當初大王第一次領兵北伐,大敗梁軍,不是俘虜了一位梁軍名將嗎?這位梁軍名將后來投降了大王,不過為了自己的家人考慮,這些年一直沒有出來做事,大王難道將此人忘了不成?”
“康懷貞?”楊渥眼神一亮,脫口答道。
當初朱溫統領二十萬大軍分兵三路渡過淮河對淮南發起進攻,其中康懷貞和李思安二人負責統領東路軍。
楊渥則集中兵力對付康懷貞,以第一次出現在戰場的榴彈為先導,在一夜之間就攻破梁軍大營,并且俘虜了康懷貞。
那時候楊渥答應為康懷貞保密,以換取康懷貞的效忠,防止朱溫得知消息后對康懷貞的家人動手。
而康懷貞的確在接下來的宿州攻城戰中立下大功,向楊渥指出了宿州城防的漏洞。
不過之后這幾年,康懷貞卻一直很低調,常年呆在軍校里面教導那些軍校生,偶爾才會公開露面。
這都是為了康懷貞的家人著想,畢竟梁國在吳國必然有些細作存在,若是走露了風聲的話,只怕康懷貞全家都會被滅族。
當然,這也與吳軍暫時不缺領兵大將有關系,各部將領英才云集,并不需要依靠康懷貞這個投降的名將。
“康懷貞此人名氣極大,在梁軍中有極大的威望,若是由此人來擔任效義軍的統領,這的確是一個極好的選擇。不過此人的家人該怎么辦?”楊渥臉露喜色,不過隨即又疑惑道。
“大王請放心,康懷貞的家人就在徐州城中,也就是說,他不必再顧及家人的安危了。”郭崇韜笑著答道。
“此言當真?”楊渥喜道,目光看向范遇。
范遇有些無奈的道:“是昨天晚上才發來的消息,當時大王剛剛睡下,臣覺得此事不是什么要緊事,所以沒有叫醒大王,只對郭參軍等人說了一下。”
“好,若是有康懷貞出面,這下孤也不必擔心了。”
之前楊渥還擔心效義軍的統領人選,畢竟不管是在襄州投降的張易,還是這次的王彥儔,他們之前的級別都不高,在梁國之中并沒有什么號召力。
而且張易和王彥儔二人之間肯定也會有嫌隙,楊渥不管是任命哪一個為統領,另一人都難以信服。
但若是康懷貞出面擔當統領的話,這些問題就不復存在了。
解決了效義軍統領的問題后,楊渥心情顯然大好,他大手一揮,下令道:“傳令給侯瓚,讓他先行率領騎兵去宿州穩住局勢,并且設法拖住梁軍,孤隨后便道。”
若說之前還在猶豫要不要與梁軍來一場決戰的話,現在這些問題就不存在了。
劉鄩主動突襲宿州,若是吳軍一點反應都沒有,豈不是要被梁軍小覷了?
更何況梁軍分兵兩路,只要能將劉鄩拖住,不管是宿州這邊,還是徐州周本那邊,吳軍都占有一定的優勢。
尤其是周本那邊的優勢更加的大,此時他應該已經得知了梁軍突襲宿州的消息,那么他一定會對留守蕭縣的牛存節發動進攻。
不管是哪一個戰場取得勝利,吳軍都能達到挫敗敵軍的目的。
……
宿州城外,梁軍統領劉鄩非常的郁悶,他雖然號稱一步百計,但計謀再怎么好,也要有足夠的實力去實施才行。
上一次的江陵大戰,因為蜀軍這個坑貨迅速崩潰的原因,使得整個聯軍全軍潰退,軍無戰心。
在那種情況下即便是孫武復生只怕都沒有辦法挽回敗局;唯一的希望就是有什么突發事件出現,讓梁軍抓住機會進行反擊。
可惜這樣的機會并沒有出現,最終梁軍大敗而逃,讓劉鄩所謂的一步百計也沒有施展的空間。
之后劉鄩與寇彥卿二人統領敗軍一路北逃,中間他受命集結整頓潰兵,試圖阻擋一下梁軍的攻勢,卻被侯瓚統領的騎兵一個沖鋒就擊潰了。
再往后,守襄州城,又遇到了張易的背叛,襄州幾乎沒怎么費力就落入了吳軍手中。
總之,這一年的戰事一直不順,讓劉鄩倍感糟心。
而這一次突襲宿州,原本計劃進行得無比順利,梁軍都已經突入到敵軍大營里了,可惜關鍵時候吳軍還是擋住了他們的進攻,將他們趕了出來。
梁軍將士們戰力堪憂,士氣低落,遠不如吳軍那么堅韌,這就是這一戰劉鄩的親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