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先破了集慶城外的陳兆先的軍隊,使其歸降,爲使降軍安心,朱元璋選了五百名降軍作爲親兵,以表示信任。在幾天這後,朱軍攻破了集慶城,元軍守將福壽戰死,水軍統領康茂才率部投降。朱元璋攻佔集慶之後,效法劉邦約法三章,召集地方父老和官吏宣佈:“元朝政事不修,以致於全國大亂,我此來是爲民除害而來的。你們可以安下心來。賢人君子有願意跟我建立功業的,我以禮相待。元朝舊政有不便於民的,我下令廢除。當官的不許貪污、暴虐和殘害我百姓!”這份通告發出去之後,安定了民心,也籠絡了一些士人官吏。集慶是東南大城,朱元璋在這裡開始施展政治手腕,建立行政制度。他廢止元朝不合理的舊法,而保留其合理的法規,留用一些元朝舊吏,這些措施一經實施,很快吸引了楊憲、夏煜和孫炎等一批儒士的到來。集慶告捷之後,小明王先後升朱元璋爲樞密院同僉、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同章,部將各得升賞。朱元璋便改集慶路爲應天府,長並自建天興建康翼大元帥府。
朱元璋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勢力,首先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鞏固應天府這個根據地,廓清周圍的敵對勢力。二是解決軍隊長的供糧問題。第一個問題尤其是迫在眉睫。集慶所在的周圍形勢是:東邊有元將安定扼守鎮江;東南有個張士誠,佔據平江和常州;東北青衣軍張明鑑據有揚州;南面元將八思爾不花守徽州和寧國;西南徐壽輝佔據池州,他朱元璋是幾面受敵,只有北面有小明王旗下的紅巾軍是友軍。朱元璋同衆人商議,第一步,要確保應天府的安全。爲此必須佔據鎮江和寧國兩處要地。鎮江直通應天,寧國可在背面造成威脅。朱元璋的戰略非常的合理。在公元1356年,徐達攻下了鎮江,其後,常州、長興、寧國、江陰、常熟、池州、徽州和揚州等地先後被朱元璋所攻克,到了第二年,應天府周圍的戰略要地全部爲朱元璋所控制。第二步,朱元璋先分清了強弱,逐步對會敵對的勢力。在東面,沿慶湖構成邊防線,限制張士誠西進。西面對徐壽輝採取以守爲主的策略。南面針對相對孤立的元軍,在寧國和徽州屯駐大軍,準備進軍浙東。
第二個問題的解決,頗費了朱元璋的一番周折。攻下了集慶之後,朱元璋的手下已經有了十多萬大軍,兵不可一日無糧,而幾年來戰亂不休,農村的生產大幅度的下降。朱元璋的軍隊也和其它各類軍隊一樣,採取寨糧的政策,任意向百姓搜刮索取給養,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呀。朱元璋借鑑曹操當年屯軍的經驗,下令軍屯。又任命康茂才爲都水營田使,負責水利。一年內這兩項措施見效,軍隊給養有了保證。一直到公元1360年,朱元璋便開始明令禁止軍隊徵收寨糧。內外的難題都已經解決了,朱元璋把注意力轉移到了浙東,在1358年底,朱元璋率軍進入浙江,取徽州、建德路,十二月攻下婺州,軍旗懸掛奉天都統中華金牌。婺州不戰而和,朱元璋設立中書浙東行省,於行省門口懸掛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的黃旗。朱元璋此時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統治中華大地,恢復漢人的天下。
西嶽華山下的棋坪,傳說爲智者朱升與朱元章對弈之地。朱升給朱元璋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真言。這一個建議,成爲朱元璋長期的戰略方針,是他積蓄力量消平各地武裝力量的根本依據。朱元璋在數年的征戰當中,充分認識到讀書人的重要作用,最早起用的李善長,出謀劃策、協調文武,是他得力的左膀右臂。讀書人熟讀史籍,高瞻遠矚,富有政治經驗,又多在地主
有威信,有影響,養一批文士,就等於增強了自己決策發展的能力。江浙一帶自宋朝以來,是中國思想文化的中心,理學和儒學在這裡傳統極深。朱元璋進軍浙東以後,募請了一批名重天下的文人,葉儀、宋濂和劉基等人。這些人都是正統的理學經師,儒家子弟,有頑固的封建君臣思想,視義軍爲反賊。朱元璋在他們的影響之下,儼然將自己視爲奉天承命,重建親朝救世明主了。公元1358年,朱元璋召見徽州明儒唐仲實,問以漢唐宋元各代開國君主的平定天下之道,朱元璋的雄心大志已經是昭昭不隱了。
還有另一個文士劉基絕對對朱元璋以後有著重大的影響。劉基字伯溫處州府青田縣南田人。從小天資聰明,受過良好的教育,他的教師早就料到他將來肯定會成爲一個大有出息的人,絕對會光宗耀祖的。元至順年間舉進士,是元朝的忠實臣下,爲官頗有政績,初步顯示出其卓越的軍事和政治才能。曾任江西高安縣丞,因爲爲政嚴峻,剛正不阿,屢遭豪強的欺壓。在公元1352年的時候,劉基被任命爲浙東元帥府都事,與元帥納鄰哈喇共同謀議,修築慶元城牆,修好武備,使土匪不敢來掠奪。在公元1356年,元朝行省重新複議以都事之職起用劉基讓他招撫安山起義軍吳成七等。劉基自己招募兵勇,組成了部隊,用軟硬兼施的辦法,投降元朝的,給予寬大處理,甚至給你官職,如果抗命不從者立即擒捕誅殺,沒有多長的時間這支部隊就被瓦解了。鎮壓農民軍起義,這是劉基的人生污點,但在當時來看,卻顯示出了他治軍平亂的才幹。第二年,劉基被改任行樞密院經歷,協助行院石抹宜孫守片州。處州郡山谷聯綿,憑據險阻,一旦盜發,非常不容易平定,宜孫彩劉基的計策,或派兵搗毀其巢穴,或用計引誘捕殺,沒有多久,全夥盜賊被殲滅,使處州民心安定。
雖然劉基有著如此卓越的才能,但他的才能在元代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當政的因爲方國珍招降一事,記恨於他,只給他一個總管府判的閒職文官,不給軍事。劉基看到這種情況之後,大失所望,便遵奉孔夫子邦有道,則仁;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的古訓,棄官歸隱於青田山中,日日以讀書爲事,等待著知遇者。凡天文兵法、四書五經、詩詞文章,過目就洞識其要,吟誦不忘。並愛作詩撰文,抒發自己的感情,發表對時政的看法。他寫了《郁離子》用寓言的形式表現了他淵博的學識和富有創造性的思想,發人深省。《郁離子》既是書名,又是作者自稱,內容涉及面很廣泛,從個人、家庭到社會和國家;從政治、經濟到軍事與外交,從思、倫理到神仙鬼怪。幾乎無所不包,既是前一段從政經驗的總結,又爲以後立國治亂打好了深厚的理論基礎。關於軍事戰術的秘書《百戰奇略》,也是這一時期的力作。可惜此書被朱元璋封閉朝中,而未能面世。宋神宗元豐年間,曾將古代重要兵書彙總成《武經》、以《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等七部兵書,作爲用兵必讀之書。《百戰奇略》便是劉基讀《武經》的筆記,同時收集了從先秦到五代一千六百多年間散見於史籍中的重要軍事資料。在書裡劉基根據自己的軍事實踐和體會,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見解。在《百戰奇略》中,劉基繼承發展了我國古代兵家的軍事辯證法思想的精華。一方面,反對窮兵黷武,從治國的角度治軍,以政治家的頭腦談軍事,認爲好戰必亡。另一方面,他又十分強調戰略戰術,主張安不忘危,治不忘亂,內修文德,外嚴武備。劉基在戰略上還
主張善戰者省敵,認爲省敵者昌,益敵者亡,反對四面樹敵,主張分化瓦解敵軍,以敵制敵。《百戰奇略》中這類辯證軍事觀點屢見不鮮,即使從標題上就可看出來;信戰與教戰,攻戰與守戰,進戰與退戰,緩戰與速戰,分戰與合戰,飢戰與飽戰,處處從相反或對立的角度來闡明用兵的原則,提出了有信有教,恩威並施、嚴明賞罰的治兵之道及一毓區別情況和靈活機動的作戰方略。
在元朝氣數已盡,四方鼎沸,生民塗炭之時,淮西紅巾軍領袖朱元璋立志盡挫羣雄以求平定天下。對劉基這樣的難得人才,他求之若渴是很自然的。在至正二十年三月,青田縣山區,靜悄悄的羊腸小路上,幾匹快馬正往深山腹部飛馳,馬啼聲響,驚起平日那悠閒自在的山鳥。馬上的差人無心欣賞這美妙的山裡風光,徑直來到了山腳之下,望著層峰疊障、氣勢雄偉的括蒼山脈,只見山中雲霧瀰漫,青翠迷瀠,心中有些焦急,他們要找的劉基到底在哪裡呢?他們費了好大的力氣,纔在一塊巨石之旁找到了劉基,他這個時候正在得意地欣賞自己的書法呢“永錄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錄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句。”正在欣賞之時,他聽到了有人對他說話:“敢問,您就是劉基,劉先生嗎?”劉基微微點了點頭說道:“老夫就是劉基,你們是?”來使一聽說找對了人,便當即呈上了處州總制官孫炎的請柬和禮金。劉基看完了之後,只是淡然一笑,說道:“唉,可惜了孫大人的一片心意了,老夫才疏學淺,根本就是一個無用之人,恕老夫不能出山吶!”無論幾位差人怎麼勸說,劉基就是不答應出山,這幾位差人見狀,只得悻悻而去,到孫炎那裡去覆命了。
但是過了沒有多長的時間,孫炎又派人致信劉基,說主君朱元璋執意要請他輔佐,共創立國大業。這時劉基早就聽說朱元璋下金華,定括蒼,乃是非常之人;這回兩次來堅請,語詞懇切,如果再不出山的話,一來與情理不合,二來與自己本性不符,於是他動了心,他向來相信《易》卦,卜看其乾象,好一個吉卦,劉基看完之後,不由得自言自語道:“看來這乃是天意啊,非是人力可以改變的!”劉基隨著使者去了建康,一到了建康,便不禁想起十年前在西湖的一樁往事。元至順初年,劉基與一班子士人瀏覽杭州西湖,西子湖秀麗的景色沒有使他陶醉,西北天空中的異雲卻使他產生了興趣。問同來的士子們,他們都認爲是表示吉祥的慶雲,要以此分韻賦詩。劉基卻獨自飲酒,不去做那種歌頌昇平的諛詩,並作大言道:“這是天子王氣所成,十年後會在金陵應驗,我必定會成爲輔佐之臣的。”這時的杭州城不定期在元朝的統治之下,士子們一聽都嚇得面如土色,認爲劉基是大言不慚,是浮誇輕狂,除西蜀趙天澤認爲他是奇人之外,其他沒有一個人理解劉基的。不知是巧合,還是歷史的必然。十年後的今天,他真的來到了金陵,成了朱元璋的重要謀士。到了建康不久,就受到了朱元璋的召見。朱元璋用上賓之禮接待了劉基,又命有司修禮賢館讓他住進去。劉基自認爲遇到了明主,當即了呈上時務十八策,分析內外形勢,說陳滅元興邦、掃除禍亂的大計方針。朱元璋見到之後大喜過望,將他留在身邊參預機密謀議,尊稱他爲老先生和漢之張良。朱元璋的信任,使劉基爲國爲民交力的夙願得到如願以償,也使他的政治、軍事才幹有了用武之地。於是他運籌爲幄,出謀劃策,幫助朱元璋在徵東平西,走南闖北,逐鹿中原,幹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成了朱元璋智囊團中的核心人物和忠心耿耿的謀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