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飛馬叫陣,對面的匈奴騎兵里也有不怕死的英雄,只見一個騎白馬的匈奴飛馬而來,直沖向李廣,李廣也毫不怠慢,也飛馬奔出,那匈奴將領在馬上彎弓搭箭,就要向李廣射擊,李廣瞧得分外明白,也彎弓搭箭,直射向匈奴兵,想不到李廣的箭后發而先至,正當那匈奴將領的箭要射而未射的時候,李廣的箭已經飛到,那匈奴將領應聲落地,李廣飛馬上前,飛起一刀,砍下匈奴將領的人頭,把人頭挑在刀頭之上沖著匈奴騎兵晃了幾晃,然后回到自己的陣上,又跳下馬來,躺在了地上,此時已經是黃昏時分,這些匈奴騎兵們都對李廣這一群人的所作所為感到大惑不解,不明白此人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又見此人實在英勇,也不敢貿然出擊,只得在原地觀察。雙方就這樣僵持著,一直到了晚上,匈奴兵也沒有敢對這個只有百余名騎兵的就分隊發起攻擊,他們一直以為這群人乃是引誘他們上當的,害怕到時候會中了圈套,所以在半夜的時候匈奴騎兵就悄悄的退去了。就這樣李廣帶領著一眾騎兵毫發未損的回到了自己的大營里,這時大營里的人都急壞了,見他們回來了,趕忙詢問一切,李廣輕描淡寫的把這一切說了一遍,這些人聽得目瞪口呆,都用一種欽佩的眼神看著李廣。而那宦官回到京城之后,向景帝匯報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極力稱贊李廣之勇,說道:“如果遇到大敵的話,李廣可以擋之。”景帝也很滿意自己有這樣勇猛無敵的將軍,便派慰勞使前去勞軍,并欽賜御酒一壇以示獎勵。
在元光六年,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關出擊,不幸被戰敗活捉,匈奴人捉住了李廣,感到十分的高興,就想把他帶回大本營,讓自己的頭兒看一下,好取得賞賜。匈奴人在兩匹馬中間用繩子結成了一個網,把李廣放在了里面
,李廣呢,則是躺在上面裝死,一直走了十幾里路,李廣見眾匈奴人都沒有人注意到自己,就突然躍起跳到一個匈奴騎兵的馬背上,把他推下了馬,奪走了他弓箭,然后飛馬一鞭,這匹馬吃痛逃了開去。那些匈奴騎兵見本已經是死人的李廣又活了過來,都是大吃一驚,都沒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想去追,又不敢,因為他們知道只要李廣手里有箭的話,那他們肯定都不是對手。從此匈奴人就為李廣起了一個很響亮的綽號叫“飛將軍”。每次兩軍交鋒的話,只要匈奴人一聽到李廣之名,就自動引馬歸去。而幾千年來“飛將軍”也就成了李廣的代名詞。
從李廣投軍直到漢武帝發動大規模的反擊匈奴,幾十年來,李廣都是在邊界是與匈奴進行著一些小型的戰斗,所以李廣的名氣雖然很大,也很威猛,但是戰績卻總是不大,所以一直到漢武大規模用兵,李廣還依然只是個將軍兼俸祿不過兩千石的太守。所李廣也決心在未來的反擊匈奴的戰場上好好的廝殺一番,立下大功,封侯拜相,傳名于后世。作為一個將軍,歷勇殺敵,忠于國家,忠于職守、愛護部屬,李廣當之無愧,但是做為一個大將,帥長,使其獨當一面,不知是李廣的才智不濟還是命運不濟,總是很不理想,有時甚至會大敗而歸。
在元光五年,漢匈之間大規模的戰爭正式拉開了帷幕。如此大規模的戰爭,需要大批的軍事指揮人才。理所當然,身經百戰、素令匈奴聞風喪膽的李廣更是應征之列的。而這一年李廣已經五十七歲了,當他得到武帝的詔令的時候,心中歡喜之情難以言表,欣然從命,決心在自己的晚年里,為大漢朝打幾次漂亮的大勝仗,從而也實現自己封侯拜相的宿愿。在元光六年,匈奴兵大舉入侵,大肆掠奪百姓的牛馬。匈奴的騎兵
已經到達了上谷,邊境告急,一時間狼煙四起。不過由于有了較長時間的準備,漢武帝決定大規模反擊匈奴,以改變這些年來大漢朝對一個塞外民族所采取的各親這種屈辱的政策。于是武帝下令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公孫賀為輕騎將軍,出云中;太大大夫公孫敖為騎將軍,出代郡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出雁門。各將各率精騎萬人,分路出擊匈奴。
這場戰爭如果單從軍事指揮上來說,漢武帝做這樣的部署是很不正確的;數路大軍出擊,沒有戰場的統一指揮;自己離著戰場千山萬水的長安遙控,如果一旦其中有一路失利,那其他各路則不能回軍相救。這種各行其是的打法是不符合軍事規律的。但如果從另一方面來看,也許是漢武故意而為之,他也許是想通過不任命戰場總揮的做法,以檢驗各將軍之才,然后從中挑選大將。因此,對于年紀已經偏大的李廣來說,這是一次很難得的機會;如果自己的部隊取得了勝利,那他以后的前途將會無限美好。可是李廣并沒有把握好這次機會。當他率軍出雁門關之后,正巧碰上左賢王的部隊。左賢王聽到探馬報告說是漢軍李廣率領部隊來攻,就引兵后退。李廣就誤以為匈奴后退乃是膽怯,隨即率部猛攻,結果中了左賢王的圈套,陷入了左賢王的重圍。李廣這才知道上了當了,也只得率軍血戰。但終因實力相差懸殊,全軍盡失,而李廣本人也束手遭擒,只因他途中詐死才逃過這一劫。幾路大軍同時出擊,唯有衛青一人獲勝而已,其他的幾路大軍均是大敗而回,只不過是敗得輕重而已。論功行賞,衛青被封為了關內侯,以后歷任對匈奴作戰的總指揮、大將軍,而其他的幾個將軍都受到了處罰,李廣因為喪師之罪,本當斬首,但經人出錢說情,才被從輕處理,被廢為庶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