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李旦下了一道旨意言道:自今起,一切軍國大事,都交由皇帝親自處理,朕方位無這養志,以遂素心。直到此時李隆基才真正掌握了全國的大權。
雖然李隆基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但他的皇帝寶座依然沒有坐穩。這個時候對他有所威脅的就是那一羣所謂的功臣。在誅殺韋后和太平公主等事件中立有大功的劉幽球和張說都爲科舉出身,崔日用和郭元振皆爲進士出身,他們根本就沒有什麼門庭,都是憑著自己的才智一步一步升上來的,在幫助李隆基平定兩次禍亂的時候顯示出了非比尋常的能力,也發揮出了相當大的能量。
他們把協助李隆基奪取和鞏固皇位,視爲一種保護和擴大自己權勢的手段,把奪到的大權視爲自己應得的利益,要求與李隆基分享,因此他們有著很大的排他性。因此他們不允許有別的人來分他們的權力。而恰恰就在此時李隆基做出了一個決定,就是要重用姚崇爲相。這一下觸動了張說等人的利益,所以他們強烈反對姚崇入相。
他們此時只是爲了彼此爭權奪力,根本就顧及不到當時國家應該注意的一切問題。而李隆基此時也明白了自己已經處於他們的包圍之中,如果不把這件事處理好的話,那對穩定政局有著相當大的害處。
十月初九,李隆基駕臨新豐,十三日講武於驪山之下,他藉口軍容不整,要斬殺當時的兵部尚書郭元振,劉幽求與張說跪於馬前苦苦求情,李隆基裝模作樣的改把郭元振流放到距京師五千二百里地的新州。郭元振雖然僥倖不死,而劉幽求和張說兩個人的地位也沒有改變,但這一舉動卻相當於給了功臣集團當頭一棒。
第二天李隆基獵於渭川,召見姚崇,並且當時就批準姚崇入相,張說大話等人的希望落空了。
其實張說等人反對姚崇入相,除了維護自己的權勢和地位,也包含了政見上的不同,他自從入相之後,除了把當初保李隆基的那些功臣全都拉進朝廷之中,別的便沒有一點動作。而姚崇的主張則在李旦在位的時候便已經出臺了,他在政治上著眼,著眼於消除這些年來長期積累下來的弊政,李隆基頗爲讚賞,正好趁自己剛剛當政的時候,正想幹一番大事的時候把姚崇的主張實行開來,以取得成效,豈能容得張說等人的阻攔。
可是張說等人並不干休,張說先是指使御使大夫趙拳昭彈劾姚崇,接著又讓殿中監姜蛟向李隆基推薦姚崇去任河東大總管,但李隆基識破了這些障眼法,當面就指出了他們這是受了張說的指使,把二人轟出殿外,並當時就召見了姚崇,在第二天就回到了長安城中。
經過了一個半月的努力,政局終於穩定了下來,在十二月初一,李隆基改年號爲開員,標誌著一個新的時期的到來。
李隆基改元開元之後,立即把姚崇任命爲紫薇令,開始著手整頓朝務。姚崇首先要做的是穩定皇權。當時社會上政治不穩定的因素依然存在,那些功臣們對李隆基任姚崇爲相是相當的不滿,作爲首席宰相的張說甚至經常秘密出入於李隆基的四弟李隆範的家中活動,這一切都被姚崇知道了。
這一天,姚崇拖著一點一點的腿來見李隆基,李隆基見到以後有些奇怪的問道:“姚相,你難道是患了足疾嗎?”姚崇嘆了一口氣說道:“陛下,臣得的並不是足疾,而是臣有心腹之疾,以致如此啊!”
李隆基問道:“姚相請具體說來。”姚崇說道:“臣不知陛下知道不知道,當今的首輔張說張宰相經常出入於您的愛弟岐王範的府中,這兩個人湊在一起,會引起什麼情況,相信陛下您能猜得出來吧。”這幾句話比什麼話都讓李隆基感到震動,他的臉上漸漸地滲出了冷汗,心中思潮翻涌,想起玄武門兵變和五王政變那一類的事情,他的心中更加恐懼,可是他該怎麼辦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