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第34章 理念(2)

“前幾天飯前講話的時候,我給大家講了幾個小故事。今天飯前講話的內容是相同的,我繼續給大家講些小故事。”

“今天我要講兩個小故事,也都是出自古代先賢荀子,都是他寫的書里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叫做浮陽之魚。荀子的原話是這樣的,‘鯈者,浮陽之魚也,胠于沙而思水,則無逮矣。掛于患而欲謹,則無益矣。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

“荀子這話是在說什么呢。他是說啊,有一種叫做鯈的魚。就是在咱們長江里,經常可以見到的青鱗子魚。我看下面有人點頭了,說明是有人見過的。

“荀子說啊,青鱗子這種魚有一種特殊的生活習性。和別的魚不一樣,這種魚喜歡浮到水面上曬太陽。大家都知道,魚這種動物,是必須生活在水里的。離開了水這個生存環境,他就活不下去了。這就像人必須喘氣一樣。人離不開氣,魚呢,離不開水。”

“因為魚離不開水這個必然的道理,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發現,很少有魚呆在水面上的。但是這個鯈魚不一樣,它喜歡曬太陽。想要曬太陽就一定要靠近水面,但是水是流動的。我們在長江邊上的時候可以看到,江水是有漲有退的。這些鯈魚因為喜歡曬太陽,所以貼在水面上,有時候并不知道,水已經要退了。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鯈魚就被擱淺在了岸上。這個時候它們會是個什么下場,大家就都知道了。魚離開了水,必然是要送命了。”

“為什么說荀子是先賢呢,原因就在于,像這種魚擱淺在沙灘上的小事情,我們大家都見到過,但是誰也沒仔細想過其中蘊含的道理,但是荀子他老人家就想到了。”

“荀子看到這些擱淺的魚就想到,有水的時候,鯈魚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遭遇擱淺的命運。但擱淺在沙灘上再想得到水,就來不及了。困在災禍之中再想小心謹慎,就毫無用處了。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別人,懂得客觀規律的人不埋怨老天;怪怨別人的人就會走投無路,埋怨老天的人是沒有見識。錯誤在自己身上,卻反而去責求別人,豈不是很愚蠢嗎?”

“通過這個陽浮之魚的故事,先賢荀子,想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荀子他老人家是想說啊,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要重視兩件事情。第一,是要正確的認識客觀規律,了解這個世界運行的固然法則。第二,人必須要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做事情,不能違背客觀規律。”

“這話是什么意思呢,我舉個例子。比如,我頒布的《衛生大令》里,禁止大家喝生水。為什么我不讓大家喝生水呢,原因就在于水里面有細菌。大家用顯微鏡也看到過,細菌這個東西,是人會得病的根源,沒有燒開的生水里就有讓人生病,要人命的細菌。就說瘟疫細菌吧,它就在生水里面,喝了生水就會得瘟疫。”

“從這個例子上來看的話,水里有細菌這個事情,就是客觀規律。大家通過顯微鏡看過之前,不知道水里有細菌的事情。可是呢,生水里的細菌,不會因為大家不知道,就不存在了。前兩天我聽說北江村子里,有個婦女拉痢疾死掉了。什么原因呢,喝了生水了。可見生水里有細菌,喝了會要人命,不會因為那個婦女不知道,這個道理就失靈了。這就是客觀規律。”

“還是從這個例子上說,把水燒開了,就可以殺死細菌。這個道理,也是客觀規律。大家跟我在一起這段時間,沒有一個人拉痢疾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大家遵守了這個客觀規律。不知道,不遵守客觀規律的,比如江北村的婦女,她就死掉了。知道客觀規律,遵守客觀規律的,比如大家,喝水只喝開水,大家就健健康康的。”

“由此可見,生水里有細菌,開水里沒有細菌是客觀規律,我們知道了這個客觀規律,把水燒開了喝,就是遵守客觀規律。從這個例子上可以看出,先賢荀子的話是多么正確,這就是人必須要學習和了解客觀規律,人必須遵循和遵守客觀規律的道理。這就是荀子他老人家在這個故事中要告訴大家的道理。”

王書輝講完了第一個故事之后,拿起講臺上的水杯喝了口水。仔細的觀察了一下食堂里的人。果然,聽了陽浮之魚的故事,很多人都露出若有所思的樣子。

在王書輝眼中,三百多個人并不是很多。他在大學里講過公共課,幾個班級的學生加在一起,嗚嗚泱泱的坐滿階梯教室,并不比這里的人會少多少。但是他卻從來沒怎么太把公共課放在心上。學生們都不給力,玩手機的玩手機,打情罵俏的打情罵俏。講課這件事情是雙向的,學生們不給力,老師就沒有力。這可能也是公共課質量低下的一個主要原因。

王書輝喝完了水,開始講第二個小故事。

“今天將的第二個小故事,叫做處子遇盜。一樣是荀子書中的故事。”

“荀子的原話是這樣的,‘處子嬰寶珠佩寶玉,負戴黃金,而遇中山之盜也,雖為之逢蒙視,詘要橈,君盧屋妾,由將不足以免也。’”

“荀子這話是什么意思呢。他是說啊,有一個少女,脖子上掛著寶珠,腰間佩有玉環,身上帶著很多黃金,在山中遇見了強盜。強盜大家都知道的,見財起意,持刀搶劫。少女被嚇壞了,不敢看他。彎腰下跪,苦苦哀求。表現的比強盜的老婆還要乖順聽話。可是呢,強盜還是把她殺了。”

“荀子是怎么看待這件事情的呢,他說,‘故非有一人之道也,直將巧繁拜請而畏事之,則不足以為持國安身。故明君不道也,必將修禮以齊朝,正法以齊官,平政以齊民,然后節奏齊于朝,百事齊于官,眾庶齊于下。如是,則近者競親,遠方致愿;上下一心,三軍同力;名聲足以暴炙之,威強足以捶笞之;拱揖指揮,而強暴之國莫不趨使;譬之,是猶烏獲與焦僥搏也。故曰:事強暴之國難,使強暴之國事我易。此之謂也。’”

“他的意思是說,這件事情就和國家和國家的關系一樣。如果君王不能領導百姓對抗侵略者,而是希望通過祈求討好的辦法求得生存,那就像故事里少女想求得強盜的饒恕一樣,是一件完全行不通的事情。所以,賢明的君主是不會這樣做的。”

“一個國家想要抗擊侵略者,只有通過制定良好的制度,任命公正的官員,才能保證全國上下,一體一心,緊密的團結在一起。只有這樣的團國家的所有人,國家才能強大起來,不僅能抵抗侵略,更能降服侵略者,讓他們變成國家的奴仆。所以說,想讓侵略者可憐是行不通的,只有通過強大的實力,打倒侵略者,把侵略者變成奴仆,這樣的辦法才行的通。”

“荀子的這個故事告訴大家一個什么道理呢。荀子是在告訴大家,事物是存在普遍的矛盾的,事物是在矛盾中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的。剛才的故事里,少女和強盜之間存在矛盾,國家和國家之間也存在矛盾。”

“在少女和強盜的矛盾里,少女作為矛盾的一方,因為實力的不足,被矛盾的另一方強盜所殺死。在國家和國家的矛盾里,侵略者和被侵略者之間,實力強大的一方就可以獲得勝利,最終奴役另一個國家。”

“荀子通過這個故事要告訴大家,矛盾普遍存在于世界當中生活當中,人也好團體也好,必須要有強大的實力才能在充滿矛盾的世界中生存下去。”

“比如說,在少女和強盜的矛盾中,少女如果不是苦苦哀求強盜,而是知道矛盾的普遍存在性的道理,每天在家里像大家一樣鍛煉身體。她要是像咱們團體里的女子們那樣,也身強體壯,跑的快跑的遠,就可以逃離強盜活下來。或者拿出一桿我發給大家的伸縮棍來,一棍將強盜的腦袋打開瓢,少女也可以活下來。”

“從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學習到一個道理。矛盾在世界上普遍存在。想讓矛盾向哪個結果發展,完全要看矛盾雙方的實力。知道了這個道理,大家就要意識到,我們現在的生活雖然很和平很安逸,但是矛盾終究是存在的。將來的一天,或遠或近,總會有別的人或者團體,要侵犯我們的利益,破壞我們的團體,或者是強盜,或者是貪官污吏。”

“總而言之,到了矛盾爆發的那一天,大家是想要像那個山中少女那樣,落得個苦苦哀求,仍然丟掉性命,暴尸荒野的下場。還是拿出鐵棍當頭一棒,把強盜和貪官污吏一棒打倒,保護自己來之不易的好日子。就看大家的選擇了。”

“這也是我一直以軍法教訓大家的根本原因。我不想到了那一天的時候,大家像那個少女一樣,連個選擇的機會都沒有。”

“好了,今天的飯前講話就結束了,按照老規矩,大家之后要寫聽講感想,后天交上來。現在開始吃飯。”

第311章 終結者8第133章 入學風波2第472章 臨時工高迎祥第436章 妻賢夫禍少第467章 周會計的家事第80章 大練兵(4)第61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1)第56章 馬縣丞的末日(8)第108章 第一次反圍剿1第335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4)第139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1第177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3)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420章 小攤老板第426章 王書輝犯了圣母病第469章 后悔的陳新民第485章 秦十四和“大皇帝崇拜”第35章 理念(3)第88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3)第90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5)第461章 搭板樓比紫禁城更美麗第10章 婚事(2)第165章 松滋大開復興會花(1)第376章 魯東土地革命(1)第281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1)第38章 妖僧(2)第46章 斗爭模式的雛形2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綻放的幸運第296章 朱舜水訪武昌(1)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第284章 新的開始(1)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254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2)第348章 炮擊金州衛(1)第461章 搭板樓比紫禁城更美麗第304章 終結者(1)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煉制度7第236章 張知府的崛起(3)第420章 小攤老板第356章 炮擊金州衛(9)第95章 吞噬人命的工業化(1)第487章 大刀正向沙俄的粗脖子上砍去第465章 朝鮮滅國和反面教材第204章 連鎖反應5第251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5)第251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5)第210章 保民軍第一戰3第423章 魏老三的心路歷程第171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3)第6章 準備(2)第485章 秦十四和“大皇帝崇拜”第244章 肖文龍的覺醒(4)第412章 后金內訌第264章 學員張兆歡(4)第61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1)第16章 立足(4)第193章 武昌起義(3)第55章 馬縣丞的末日(7)第298章 朱舜水訪武昌(3)第322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1)第9章 婚事(1)第438章 王書輝從沒想過當皇帝第425章 當家方知家難當第272章 承天事變(6)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后(3)第413章 船上偶遇第356章 炮擊金州衛(9)第218章 馬祥麟的轉變(1)第459章 新開始新安排第38章 妖僧(2)第80章 大練兵(4)第1章 穿越(1)第208章 保民軍第一戰1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后(3)第35章 理念(3)第317章 十年基層鍛煉制度6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綻放的幸運第128章 “怎么做”和“為什么”1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181章 陳保生進城(1)第211章 保民軍第一戰4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第425章 當家方知家難當第403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6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179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5)第389章 光復遼南4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300章 朱舜水訪武昌(5)第348章 炮擊金州衛(1)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401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4第20章 起步(4)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10章 婚事(2)第212章 保民軍第一戰5第337章 制度這個事兒(2)
第311章 終結者8第133章 入學風波2第472章 臨時工高迎祥第436章 妻賢夫禍少第467章 周會計的家事第80章 大練兵(4)第61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1)第56章 馬縣丞的末日(8)第108章 第一次反圍剿1第335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4)第139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1第177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3)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420章 小攤老板第426章 王書輝犯了圣母病第469章 后悔的陳新民第485章 秦十四和“大皇帝崇拜”第35章 理念(3)第88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3)第90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5)第461章 搭板樓比紫禁城更美麗第10章 婚事(2)第165章 松滋大開復興會花(1)第376章 魯東土地革命(1)第281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1)第38章 妖僧(2)第46章 斗爭模式的雛形2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綻放的幸運第296章 朱舜水訪武昌(1)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第284章 新的開始(1)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254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2)第348章 炮擊金州衛(1)第461章 搭板樓比紫禁城更美麗第304章 終結者(1)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煉制度7第236章 張知府的崛起(3)第420章 小攤老板第356章 炮擊金州衛(9)第95章 吞噬人命的工業化(1)第487章 大刀正向沙俄的粗脖子上砍去第465章 朝鮮滅國和反面教材第204章 連鎖反應5第251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5)第251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5)第210章 保民軍第一戰3第423章 魏老三的心路歷程第171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3)第6章 準備(2)第485章 秦十四和“大皇帝崇拜”第244章 肖文龍的覺醒(4)第412章 后金內訌第264章 學員張兆歡(4)第61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1)第16章 立足(4)第193章 武昌起義(3)第55章 馬縣丞的末日(7)第298章 朱舜水訪武昌(3)第322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1)第9章 婚事(1)第438章 王書輝從沒想過當皇帝第425章 當家方知家難當第272章 承天事變(6)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后(3)第413章 船上偶遇第356章 炮擊金州衛(9)第218章 馬祥麟的轉變(1)第459章 新開始新安排第38章 妖僧(2)第80章 大練兵(4)第1章 穿越(1)第208章 保民軍第一戰1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后(3)第35章 理念(3)第317章 十年基層鍛煉制度6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綻放的幸運第128章 “怎么做”和“為什么”1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181章 陳保生進城(1)第211章 保民軍第一戰4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第425章 當家方知家難當第403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6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179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5)第389章 光復遼南4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300章 朱舜水訪武昌(5)第348章 炮擊金州衛(1)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401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4第20章 起步(4)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10章 婚事(2)第212章 保民軍第一戰5第337章 制度這個事兒(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汾西县| 修水县| 尼勒克县| 环江| 太湖县| 连州市| 杭锦旗| 南安市| 巴中市| 贵德县| 舒城县| 天柱县| 香河县| 庆元县| 陆丰市| 牟定县| 大化| 东乡| 滦南县| 呼伦贝尔市| 蓝山县| 合江县| 秦安县| 花莲县| 徐汇区| 遂昌县| 丰镇市| 高尔夫| 江川县| 东兴市| 高要市| 夏邑县| 福安市| 浦江县| 北票市| 双流县| 平和县| 塔城市| 延津县| 田阳县| 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