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雖然戰火紛飛,清談客卻也不少,袁紹就是其中之一。袁紹出身世家,袁家四世三公,是當時的名門望族。袁紹三十多歲便身居要職,任司隸校尉,負責糾察京師百官及所轄附近各郡,比刺史更有權威。正是這種出身背景,使袁紹有了清高的資本。
雖然袁紹是當時的大名人,但做起事來卻幼稚得很。十八路諸侯聯合討伐董卓時,袁紹被推舉為盟主,坐到了關鍵職位上。可是,他卻缺乏領導能力。正是這一次共事的經歷,使曹操打心底看不起袁紹,即使自己實力不如對方,曹操也從未喪失打垮袁紹的信心。
袁紹性情優柔寡斷,這一點很多人都知道。曹操東征劉備之前,怕袁紹在后面搗亂,郭嘉建議說:“紹性遲而多疑,其謀士各相妒忌,不足憂也。劉備新整軍兵,眾心未服,丞相引兵東征,一戰可定矣。”果然,袁紹因心愛的小兒子生病,白白放過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文人相輕的弱點在袁紹身上也表現得很明顯,他手下田豐、沮授、許攸都是高人,卻不能為其所用,他們一個個被袁紹逼走的逼走,囚禁的囚禁,殺頭的殺頭。
關羽斬顏良、誅文丑,袁紹兩次都想殺了劉備這個吃里爬外的大耳賊。劉備從小做“童工”掙錢混飯吃,讀書不如袁紹多,清談自然不是袁紹的對手。不過,玩起“腦筋急轉彎”的游戲,袁紹卻不如劉備。袁紹在劉備的引導下做起了白日夢,幻想著不久之后關羽可以到自己的隊伍中服役。
當時的另一位名人劉表和袁紹頗為相似,同樣是“徒有虛名,蓋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者也。”
歷史并不是沒有給劉表機會,他有很多次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甚至是自立為王的機會。黃巾起義、董卓之亂、袁曹的中原爭奪大戰,荊州基本上都沒有受到影響。劉表卻沒有借這些機會發展勢力,撈取勝利果實。劉表手下的能人也不少,如蒯良、蒯越、文聘、魏延等,可這些人“發光發熱”都是在改換門庭之后。
孫堅死的時候,蒯良建議痛打“落水狗”,一舉占領江東。可是劉表沒有他祖先劉邦那種連自己老子性命都不顧的冷血,只不過因為老弟兄黃祖做了俘虜,他就被迫簽署了“停戰協議”,從而給了孫策喘息之機。事情后來的發展果然如蒯良所料,站穩了腳跟的孫策、孫權兄弟,最終成了劉表的心腹大患。
曹操打敗袁紹之后,想趁機西擊烏桓,安定邊疆。曹洪等將領不贊同,他們擔心跑得太遠,劉表會偷襲老家許昌,到時候救應不及。只有謀士郭嘉贊同曹操的想法,他說:“劉表坐談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劉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也。”果然,曹操主力雖然遠出,劉表也沒去騷擾曹操的老巢。
在亂世中“騎墻”不是不行,但不能一直騎在上面。鷸蚌相爭,漁翁要想得利,該出手時就要出手。否則,勝利的一方占領了更大的地盤,獲得了更多的資源和兵力后,轉過頭來就要收拾“騎墻派”了。不要說是曹操獲勝,即使是袁紹獲勝,同樣容不下劉表在旁酣睡。
袁紹和劉表是一類人,因為空談丟了基業。孔融、禰衡則是另一類人,都是自命清高,因空談丟了性命。
孔融有一個好家世,身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又有“神童”美譽,孔融的成長道路可謂一帆風順。不過,由于沒有經歷過挫折,總是被人追捧,孔融因而超級自信,總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任北海太守時,正逢黃巾起義,孔融躊躇滿志——總算是有機會表現了。等到黃巾軍打到北海郡時,孔融這才發現學問和打仗之間缺乏相關性,自己完全不能應付。
孔融雖然屢戰屢敗,卻沒有失掉文化人的風度,即使只剩幾百人被圍困在城中,面前亂箭紛飛,孔融仍是手不釋卷,談笑自若。不過,這樣做的結果是被人打破了家門,妻子兒女做了俘虜。到了這個地步,孔融也不要風度了,跑得比誰都快。
丟了“政府”給的地盤,孔融只好加入到“流動人口”的行列。幸好,曹操與孔融是老相識,拉了他一把,聘請他到朝廷擔任將作大匠,負責皇宮、宗廟、陵寢等修建工程。這是個肥差,戰亂之后國家需要重建,許多工程的“承包權”都是孔融一人說了算。
亂世中的金戈鐵馬、奇謀詭計讓孔融很迷惘,很多事情讓他看不懂。當袁紹氣勢洶洶地前來向曹操挑戰時,經歷了一次被人趕出家門的孔融止不住心驚肉跳,他急忙跑去勸曹操和談,卻被荀彧的一番分析說得啞口無言。同曹操手下的謀士相比,孔融就像一個涉世未深的少年,聽風就是雨,完全沒有主見。
后人對五代十國的馮道的評價用在孔融身上倒是更合適:“若是在太平盛世,會是個好官。可是生逢亂世,如果讓他做百姓父母,真好比是讓心如止水、慈悲為懷的禪師去放鷹逐鳥!”
雖然曹操對孔融很夠意思,但孔融卻不領情。仗著自己比曹操大兩歲,又是個名人,多次同曹操唱反調,表達自己對沒落漢室的忠心。孔融曾上書給獻帝,提出:“應該遵照古代的王畿制度,在京師周圍一千里的地方,不可建立封國。”這明擺著是沖曹操去的。當曹操發現孔融越來越不時時務時,最終忍無可忍,找了個罪名把孔融殺了。
孔融的好友禰衡也是當時的名人,孔融明知禰衡性格狂傲、口無遮攔,還向曹操稱贊禰衡“淑質貞亮,英才卓躒”,一門心思把他往“虎口”里送。
禰衡第一次見曹操便信口開河,把荀彧、荀攸、郭嘉、張遼、徐晃等文武百官貶得一無是處,最后曹操把這個多嘴惹禍的家伙往“火坑”里一推,讓他自生自滅。禰衡死于黃祖手下時候,不過二十五歲。
三國時還有一位有趣的人物是張魯,他創造了一項“吉尼斯世界紀錄”,那就是他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政教合一政權。
張魯的祖父張道陵是五斗米教的創始人,張魯接手祖業之后,將其不斷發揚光大。他的“政府”不設官員,以教中的祭酒管理地方政務。張魯奉行以誠為本的治國策略,他認為,如果有人生病了,說明他做了虧心事,需要自己把過錯說出來,誠心懺悔,這樣病才能好。老百姓犯法不要緊,前三次都可以原諒,從第四次才開始處罰。犯的如果是小錯,也不判刑,只是罰做義工,修一段路就可以了。在他的轄區內設有“救助站”,里面有“自助餐”供過往行人食用。不過,只能堂食,不許“打包”帶走,多取者受天誅。
張魯政權的規模不算小,漢中的面積比歐洲的許多國家還要大,人口也要多。張魯能夠以自己的“烏托邦”理念統治漢中近三十年,這在當時可以說是個奇跡。
不過,張魯之所以能夠在漢中經營他的“桃花源”,是因為當時大家都在忙著中原的戰事,暫時顧不上他。等到曹操擺平了其余競爭對手,向他出招時,他也只好乖乖將基業拱手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