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二戰時期,日德先后占領了大片外國領土,掠奪到大量的戰略資源以及勞動力,但也都遭到了一些淪陷國家、地區的人民和軍隊以游擊戰方式發動的反抗。進行游擊戰的游擊隊通常并不可能迅速的將占領軍從本國領土殲滅或趕走,但游擊隊對占領軍造成的麻煩也不小,可以極大的干擾占領軍對占領區的控制能力,使得占領軍失去對大部分占領區的稅收與人員物資征用,失去實際控制權。
游擊隊的破壞襲擊對重要交通線路以及小股駐軍的威脅最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遭到重大損失;甚至會因重要交通線路的不暢通,導致大部隊或重要作戰物資的調運受到干擾,從而嚴重影響、干擾前線的作戰行動。
因此,對于占領軍來說,游擊隊的活動危害極其巨大,無論日軍還是德軍都不希望在自己的占領區出現游擊隊活動猖獗的局面,都組建起了一套反游擊隊作戰體系。
而且無論是西方式思維的德軍還是東方式思維的日軍,對待游擊隊采取的態度都一樣的殘酷無情!不過,兩個法西斯國家各自的反游擊作戰體系有著很大的不同,體現在方方面面。
日軍一般是組建專門的反游擊隊部隊去鎮壓游擊隊的活動,很少直接動用正規野戰部隊去清剿游擊隊(有點像“大掃蕩”,一般是極多的“據點部隊”加上少量的野戰部隊;當然,大規模使用野戰部隊的情況也有,那就是上規模的“大掃蕩”了。比如說《地道戰》中的日軍,就是某種意義上的“據點軍”,而不是野戰部隊。)。
同日軍不同,德軍大多是直接用正規野戰部隊去清剿游擊隊,但同樣建設有很少量地專業反游擊隊部隊。但是。日軍的反游擊隊部隊與德軍的專業反游擊隊部隊有很大不同,日軍的所謂反游擊隊部隊就是沒有裝備重武器的輕步兵部隊,部隊建設成本低、組建迅速,很多時候這類低成本部隊被稱做治安部隊。
治安部隊由于火力貧弱(相對于德軍啦,比我們中國的游擊隊十之八九還是占有優勢的,至少還是制式裝備,我們是大刀長矛火銃什么都有。),并不能獨立在正面戰場作戰。所以也只能在后方從事清鄉、掃蕩、征糧、保護后方運輸線、保障野戰部隊的物資供應線與調動順暢、打擊防區內地游擊隊,維護防區治安。
說穿了,日本人那就是覺得打游擊隊動用野戰部隊太浪費(小日本小家子氣,和德國相比整一個窮鬼!)。
而德軍的專業反游擊隊部隊一般是從精銳的山地步兵師以及傘兵部隊精選一部分訓練有素、作戰經驗豐富,并精通當地語言的軍官與士兵,再經過嚴格的傘降、泅渡、化妝、煽動、投毒、暗殺、發報等等訓練后組成,說白了就是現在的特種部隊。
這種專業反游擊隊部隊建設成本極高,數量很少。所以,德軍反游擊隊作戰的主力是大量的正規野戰部隊。
從這里可以看出德軍地反游擊戰能力似乎優勢明顯,起碼部隊火力就非常強,因為德軍是拿有重武器的正規野戰部隊。不過要是到了具體的戰斗中,尤其在山地地區的反游擊隊作戰中。德軍的重武器也發揮不了什么作用——即使平原地區,由于游擊隊分散,并且位置并不明確,需要進行大范圍地搜索。所以德軍也不大可能開著坦克、拖著大炮四處亂竄尋找游擊隊,大部分時候同樣也是靠輕步兵圍剿游擊隊。
在對付游擊隊的戰術方面,日德實際都是靠大設據點保護要點,對游擊隊盤踞區則都是靠發動掃蕩作戰。掃蕩作戰也多是多路合擊作戰,對游擊區和根據地的居民,房屋,設施進行全面摧毀打擊,都是進行燒光、搶光、殺光的“三光”作戰——日德地反游擊戰戰術半斤對八兩。根本上沒多大的區別。
在蘇聯衛國戰爭前中期,德軍對游擊隊進行圍剿,部隊部署密度相當大,反游擊隊兵力與游擊隊兵力對比能達到3:1到10:1,也就是用于對付游擊隊的兵力比游擊隊多的多。在不算配合部隊(說白了就是偽軍。)的情況下,德軍在蘇聯與南斯拉夫進行的大規模反游擊隊作戰,大多數時候的反游擊隊兵力都超過了游擊隊兵力的3倍,而且自身傷亡也不小:在南斯拉夫平均每殺2個游擊隊員就死1個德軍。所以必需要殺平民才能拉開傷亡比;在蘇聯幾乎是1比3。
讓三倍、甚至十來倍地正規武裝圍剿。要在這樣的情況下生存,蘇聯游擊隊的處境同南斯拉夫的同行一樣。非常的難!特別像53師這樣的游擊隊,北可襲擊白俄羅斯德軍運輸生命線(兩條鐵路大動脈一條橫穿大沼澤北部地區,一條就在沼澤區邊緣,德國人不可能做到萬無一失。),南可威脅烏克蘭西北部,西能威脅波蘭東南部丘陵地區——這樣一支規模武裝,可以說是德軍的眼中釘肉中刺!
在蘇聯衛國戰爭中,蘇聯紅軍的每一次勝利幾乎都離不開蘇聯游擊力量地支援。在近4年地時間里,蘇聯游擊隊沒有給德國法西斯任何喘息機會,它們的積極活動相當于在德軍后方開辟了“第二戰場”,尤其是活躍在白俄羅斯地蘇聯游擊隊,甚至在優勢敵人的圍剿中建立了一個“游擊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
“游擊共和國”成立的地點就是現在53師所在的普里皮亞季沼澤深處(1942年9月9日,在普里皮亞季沼澤,來自白俄羅斯全境數十支抵抗力量的代表召開會議,決定共同組建“游擊共和國”,并選出了共和國的最高權力機關——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彼得-扎哈羅維奇-加里寧(原白俄羅斯共產黨中央第二書記,衛國戰爭開始后曾擔任第21集團軍軍事委員會委員。不是我們熟知的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加里寧、“加里寧爺爺”。)擔任 “游擊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
這個“游擊共和國”位于被德軍占領的白俄羅斯領土上,沒有首都和固定的國家機關,也沒有固定地國界。莫斯科都承認了白俄羅斯“游擊共和國”的合法性,并協助其在蘇聯紅軍各方面軍中設立代表處,保持游擊隊與正規軍之間的聯系。
游擊隊一般實施破壞敵人通信和交通設施的行動,將德軍在白俄羅斯境內的鐵路運輸能力降低了近40%!大大延緩了德國法西斯的推進速度,打亂了敵人囤積物資和集結部隊的計劃。現在,德軍的明斯克會戰就被大沼澤地紅軍游擊隊拖了后腿。幾乎每天都有火車和鐵軌被炸。
條件是艱苦的,游擊隊戰士們在戰斗生活中處處體現出了勇敢、友誼和關愛的精神。白俄羅斯游擊隊員涅霍季亞耶夫曾經這樣回憶道:“每天晚飯前,我們都要沿著灌木叢巡邏,注意那些窩棚和窯洞里是否有猶太人躲在那里。這里的兒童、老人和他們的許多親人都被希特勒的劊子手殺害了,剩下的也都好像活骷髏一樣,破布條幾乎不能遮住自己的身體。他們看到我們都非常高興,從某塊草皮下拿出他們僅有地一塊面包給我們。看到這一切讓人非常心痛……我們將東西給他們,但他們不想要。我脫下襯衫給一位老人。他說什么也不要,卻說‘我們還行,讓我們一起去打法西斯分子,奪回屬于我們的那些東西吧’,我的淚忍不住流了下來。”
由于游擊隊員的活動。德軍的士氣嚴重受挫。在一個法西斯軍官地日記里有這么一段話:“到處都是,森林里,沼澤里,都是復仇者的身影……真糟糕。我再也不想碰到類似的事了。我不能和幽靈作戰。現在我正在寫日記,恐懼地看著太陽落下……黑夜來臨了,我覺得好像從黑暗中聽到了什么,一些陰影正向我們逼近,可怕的恐怖正包圍著我……”(想到件事:有個侵華地老日本鬼子,回國后幾十年里天天失眠,永遠感覺會有人半夜來割他的脖子、冒煙的手榴彈突然會從窗戶扔進來。)
為保衛“游擊共和國”,游擊隊員們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利用各種設施和資源,維持共和國的正常運轉。
作為地形最合適的“大游擊根據地”,這會梅利尼克的部隊正在籌建屬于自己集體農莊和工廠。53師的領導層已經意識到單靠繳獲和“借用”是無法穩定地維持根據地和游擊隊的需要的,游擊隊需要有自己的集體農莊種植糧食和飼養牲畜,用農產品來支援游擊隊作戰,還需要開辦的學校則培訓軍事人才。(歷史上游擊隊員們還建造了用于運輸乘客的窄軌鐵路,配備了裝甲火車!將自己的人員運往“游擊共和國”境外及運送境內居民,奇跡!)
既然消息是明斯克方面即將發動大反攻(其實已經開始。不過大沼澤里的同志們還不知道。)。那梅利尼克和科茲洛夫就必須讓部隊加入到這次軍事行動中,做出自己地一份貢獻。
“這次行動由我帶隊。科茲洛夫同志負責營地地事物。”梅利尼克說,“第一分隊和師部作戰人員全體出動,加上我們的運輸分隊。
“是不是先聯系上第二分隊后再一同行動?”科茲洛夫問。
“時間上不容許,聯系就可能需要幾天時間。”因地距離拉特諾直線距離還不到40公里,而第二分隊地營地在公路線以西:沼澤區的實際距離不是用直線來衡量的,至少要乘以二,甚至更多!
“大概能調動400名一線戰斗人員,拉特諾的德軍只有一個排,那些治安警察戰斗力可以忽略不計。只要計劃的好,我們可以截擊一支進入特拉諾加油的德軍車隊,并把特拉諾的德軍據點連根拔掉!”
別看他們是游擊隊,一線作戰人員還是很有戰斗力的,400人絕對能同一個德軍正規步兵營正面較量,在偷襲的情況下,突襲特拉諾的損失應該不會很大。
“如果是夜襲,端掉特拉諾不是問題,但如果還要截擊德軍運輸隊,風險會增加很多。”作為軍事委員會委員,科茲洛夫考慮的更多些:那就是白天進攻,就是兩頭先預設阻擊部隊,給主攻部隊的時間也不像夜襲那樣充足。
梅利尼克搖搖頭:“先炸了特拉諾西邊的那兩座小橋,德國車隊就必須在特拉諾過夜,那對于他們來說是最安全的辦法。”
梅利尼克少將不是莽夫,特拉諾是烏克蘭西部通向白俄羅斯的公路干道必經之路,而且通過舊維熱夫卡的那條鐵路支線早已經破爛不堪,讓第二分隊騷擾的不像樣子:連最大的那座鐵路橋都讓游擊隊給炸了(那是在上個月,一次夜襲連橋帶守橋的幾十個德軍全部報銷。),這會估計大橋修復都還成問題。
烏克蘭的德軍要支援白俄羅斯,那最大可能是物資上的,而不會是兵員:非得通過拉特諾!打德國人的運輸部隊和駐防軍,梅利尼克還是很有信心。
“如果能搞到大功率電臺就更好了,至少能弄到些電子元件,我們的電子專家就能修復電臺。”53師什么人才都有,不僅僅是通訊兵,連貨真價實的電子專家都有兩個,甚至有明斯克什么學院的那些個頭銜。
“我們今天就出發,讓同志們去準備。科茲洛夫,還要立刻派人同布列斯特的科斯佳大叔聯系,我們這邊不過是小打小鬧,他們那邊對明斯克作戰才是實實在在的支援。”梅利尼克交代。
“兵工廠的同志又完工了六十多個壓發專用地雷,正好給科斯佳他們送過去。他們那邊比我們還要艱苦,我看這段襲擊過后就該讓他們撤離布列斯特,太危險,德國人不是笨蛋。”
“恩,科斯佳那批同志已經做的夠多了,該撤出來戰斗,在敵人內部遲早要暴露。”
科斯佳大叔,很老嗎?不,他才32歲,而且32周歲的生日還沒到,科斯佳大叔是那人的化名——康斯坦丁-謝爾蓋耶維奇-扎斯洛諾夫,原布列斯特鐵路機務段段長(歷史上是奧爾沙機務段段長,劇情需要,就讓這位英雄換個地方工作了,反正都在白俄羅斯,呵呵。)。
德國人在占領布列斯特后,扎斯洛諾夫和手下的很多愛國工人沒有撤離,但逃入了沼澤區——德國人自己根本無法保證鐵路系統的正常運轉,就到處搜羅原來的蘇聯鐵路工人。正是因為這點,扎斯洛諾夫和手下的一批政治可靠的鐵路工人返回了布列斯特,他本人成為了布列斯特鐵路段的一名本國人(蘇聯人)機務組組長,并成立地下小組開展對地斗陣。
53師的很多襲擊鐵路的情報都是扎斯洛諾夫和他的小組提供的,而且因為專長和工作上的便利,地下小組自己就已經用特制的壓發地雷顛覆了30多輛德軍的列車——他們一般把地雷隱蔽在煤塊和鐵軌下面的道碴里(就是那些枕木下面的石子),所以稱為“煤石”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