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八 離城移居山野
決定積極備戰的何曉軍,節過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餐館的院子裡挖防空洞。
由於暫時還不想搬出生活方便的城裡,又怕歷史沒有記載或自己記憶欠缺的事件突然發生,何曉軍就想出了這個備戰的方法。
何曉軍的防空洞挖在了兩叢的竹子之間,他與大牛兩人,先花費了幾個晚上的工夫,挖了兩個有兩米直徑的大、兩米深的井形坑洞。
爲什麼要在晚上開工?這樣自用的備戰設施,當然就越少人知道越好,所以,當然就在晚上開工爲宜。
坑洞挖好之後,何曉軍用從火車站要回的那塊生鏽的十釐鋼板,做了兩個蓋子。
何曉軍這個蓋子的設計花了一番心機。因爲直徑兩米的十釐鋼板,重量達五百斤,如果不配置省力裝置的話,就是他與大牛單獨一人移動這個蓋子也相當困難,所以,他借用了蓋子兩旁的竹子,設計了一個省力的、巧妙的機關,讓就是阿梅她們那樣的人,也能輕鬆移動蓋子。
同時,爲了隱蔽,何曉軍還給蓋子植了土,並種上草,讓蓋子蓋上之後,不留心注意的話,看似與旁邊的土地無異。
不過就是發現有異的人,如果不知道機關,也沒有辦法揭開蓋子去了解內,因爲,不但蓋子奇重,精通機械的何曉軍還搞了個內鎖設計,讓外面的人束手無策。
一個兩米直徑的防空洞,可以勉強擠下八到九人,而餐館裡已經有十人,再加上大牛嫂紅姨,一個防空洞容不少這麼多人,所以,何曉軍才挖了兩個。
防空洞挖好之後,何曉軍還給餐館的二樓和三樓設計了兩條直通地下的快速通道。這兩條類似何曉軍前世那滑梯般的快速通道,能讓這兩個樓層的人,在緊急的況下,快速落到地面。
防空洞做好之後,何曉軍給餐館裡的人上了一堂戰備普及課,跟衆人講解了飛機經過與俯衝投彈時聲音的區別,也讓衆人學會了開啓、封閉防空洞的運作。
何曉軍這個防空設施完成後,已經是當年的三月份。
當年,歷史的進程並沒有因何曉軍的穿越而改變,他所在的市,就在這個月淪陷了。
1939年3月下旬,南支派遣軍的重久部隊2000多人及僞進隊800餘人,分水陸兩路進犯何曉軍所在的市。水路的艦艇數十艘,在市不遠的豬頭山登岸,從陸路進犯市鄰近的兩個縣。
何曉軍所在的市,建在那條叫西江的江邊,可能是西江流經這裡之後就入海的緣故,所以,市就起了個江口的名字。
江口市在何曉軍的前世時,就是因爲傍著那條能通往整個省西南部、並能直通大海的西江,擁有交通的便利而迅速發展,但在當時,也因爲這個交通的便利給了軍進犯的方便。
1939年的3月29早上,侵佔豬頭山的艦艇40艘,向江口市的市區展開了侵犯。
由於軍的來勢兇猛,又有重炮,很快就擊潰了聞訊而來的守軍,在海山火車通往市裡的終點站那個地方登岸,很快,屬於江口市邊緣地帶的火車終點站那塊地方失陷了。
午後,軍侵入江口市中心。與此同時,軍三架飛機輪番轟炸港口鄰近的地方。
就這樣,江口在敵軍三面夾擊之中,至當中午失守,地方守軍只好西撤到十公里外的、比鄰市區的會城縣縣城佈防。
4月2晨,軍大批增援,繞過已經拆除的鐵路,佔領江口的城東,從東北面向會城縣縣城發起進攻。下午1時,軍分兩路攻入了會城縣城,讓這個有千年歷史的古城陷落。
市區及會城,離寧城只有六十公里距離,戰火向何曉軍他們的海山縣又迫近了一步。
在市區失陷之後,謝市長接到了上頭的命令,實施第二次交通破壞,除了強令拆除鐵路之外,縣裡所有的公路,每華里都要挖4個長兩三丈的深坑,破壞路基,圖阻敵進。
鐵路已經瞞天過海掩飾好,謝市長也已經鐵了心要把鐵路保存下來,所以,謝市長只好再一次違抗命令。公路的破壞,由於是眼能見到,他只好執行,從此,海山境內的交通全面癱瘓,僅能用單車運貨載人或肩挑行路。
江口市的失陷,讓寧城的居民更是驚恐,留下那不到原來一半的居民再次紛紛恐慌離城,讓城裡的人口急降到了原來五分之一不到。
到了這個境地,謝市長索把政府機構搬到了臨時的居民聚居點辦公,而且,把城裡能搬動的設置,也搬到了那邊去,在城裡只留下了一個由警局警員和一個班駐軍軍人組成的應急小組,主持常的工作。
謝市長這樣的做法也無可厚非,因爲此時的居民聚居點,已經聚集了萬多人,幾乎相當於寧城原來的常住人口,所以,把工作重心放在那邊,也是應該的事。
看著人去城空,何曉軍雖然從前世的歷史上知道,寧城在一年半之後才首次遭到軍飛機的轟炸;在兩年之後纔會淪陷。但考慮到了歷史不知會不會變異和自己有沒有記錯,保險起見,他還是決定離城。
用兩天的時間收拾好了餐館,何曉軍才帶著衆人,依依不捨地離開了給他帶來第一桶金、也給他帶來對異世的信心和安逸生活的餐館,搬到了他一手創辦的居民聚居點定居。
何曉軍來到了聚居點後,並沒有住入統一搭建的住房,而是在自己看中的地方,自己動手搭建居所。
何曉軍看中的地方,是半山一塊有十米長的大山石所在之處。他傍著那塊大石,修建自己的新居所。
海山的山,有一個與其它地方不同的特徵,就山中的石多。
海山的山幾乎全部都遍佈石頭,而且是那種堅硬的花崗巖,所以,在海山鄉下的房子,不少就是全部用這種山石建造。因爲,用花崗巖建造的房子堅固耐用,無論用花崗巖鑿成磚或是用花崗巖敲碎與水泥混合砌,都會經百年而不敗。
牛角灣四周的山頭也不例外,每個山包上都遍佈這樣的山石。
何曉軍之所以選傍著山石、而且在半山的地方建居所,一是考慮到高處乾燥和視界好,可以預先看到幾裡外的形;二是考慮到了傍著山石,起碼能在一面抵擋包括飛機轟炸在內的任何襲擊。
爲了提高居處的防禦能,何曉軍還用了*的原木段來作房子的牆。那每段有半米直徑的原木段,相信在一定的距離之內,就是機槍也無可奈何。
嘿嘿,從先進社會過來的人,當然就知道物盡其用,更知道生命誠可貴,所以,何曉軍當然也就爲自己著想,先從安全方面考慮。
雖然是陋室,從後社會過來的何曉軍卻一點也沒有馬虎。人家的居所都是泥地,他的居室要用石粉鋪地,既防潮又清潔;人們的房子開不開窗都無所謂,他則要開了兩扇窗,保證空氣流通;人們還爲兩餐的事憂愁,他的居室則要擺上了野花,保持生活的趣。
而且,何曉軍的還要特製。嘿嘿,要應付四人同睡嘛。
何曉軍的居所還要特大,因爲,他對城裡那因逃難而賣的東西,收購了不少,比如,酒就收購了十壇,要保證生活的質量嘛。
因爲要求高,所以,遷過來了這裡之後,何曉軍一直就忙著修建居所的事。而且,他還要幫阿梅她們在自己的不遠處修建居所,邦謝縣長這個沒有勞力的家庭,也在離他不遠處修建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