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陽的娘看到他也哭了,她一哭,我自然也跟著抹起了眼淚,那一刻,我們全家都陷入了絕望之中。”
“我無意間瞅了這孩子一眼,發現他就跟沒事人一樣,一雙眼睛很透徹,不是嬰兒該有的那種天真無邪,反倒像經歷過很多事后的大徹大悟,你們能想象到這樣一種眼神出現在一個孩子身上是多么詭異嗎?”
“林陽的奶奶被這眼神給嚇壞了,說這孩子一定是被怨獸投胎了,留不得,留著就是個禍害。她老人家說完,抱起孩子,就要往外走。”
胖子爹說到這里,他娘又接上了話茬:“不管孩子如何,畢竟都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我知道婆婆這一抱走,孩子肯定就沒命了,于是我拖著虛弱的身子爬起來攔著她。”
胖子娘說著抹了把眼淚,這才又說道:“可我還是撒了手,因為婆婆說怨獸搭胎極其厲害,可能會將全家人都害死。”
我小時候聽牛瘋子說過類似的事,說他曾經見過有一人家養了一只貓,在大冬天的生了四只小貓。
老貓靈性十足,怕小貓被凍壞,就挨個叼到了炕頭上。
這家人嫌這些小貓太臟,直接給丟到了街上的雪堆里,活活都凍死了。
貓仔子死了以后,老貓在家中慘叫了一夜,那聲音就像一個女人哭,天亮后,當著全家人的面一頭撞死在灶臺上了。
后來,那戶人家生了個孩子,生下來就長了一雙貓眼。那孩子白天睡覺,夜里就瞪著兩只綠油油的眼珠子,惡狠狠地盯著那家的兩口子。
天天被這么一雙眼睛盯著,再想想自己害死的那窩貓,兩口子崩潰了,最后兩人商量一通,將那孩子丟了出去。
這之后他家又連聲三胎,結果孩子生下來都跟第一個一樣。
村里人都說,他家生的孩子是被怨獸搭了胎,回來報仇了。
那兩口子聽到這傳言,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接連丟掉了四個孩子,并揚言說,當初他們丟了四只小貓,現在丟四個孩子,這恩怨應該扯平了。
之后,他們又生了第五胎。
果然如他們所愿,第五個孩子很正常,長得也干凈漂亮,惹人喜愛。
夫妻倆百經磨難,終于生出一個如花似玉的姑娘,自然是百般寵愛,視為掌上明珠。
這孩子也跟正常孩子一樣,慢慢長大,上學,直到九歲那年,好生生的孩子忽然發了瘋,一腦袋撞死在灶臺上,腦漿都撞出來了,當場就斷了氣。
那兩口子親眼看到這一幕,女人受不了刺激,當時就自殺了,男人隨后瘋了。
那母貓活了九年,女孩正好活了九歲……
我這一分神,直到胖子娘說話帶著了哭腔,才醒過來。
只聽得她又說道:“……我想去把婆婆追回來,可剛生產完,哪里還有那力氣,只好坐在床上哭。說來也怪,婆婆剛走出去不到一分鐘,又抱著孩子跑回來了,倉惶地關了門,倚著大門大口喘著粗氣……”
“我們都被她這樣嚇到了,問她怎么了,她說外面全是狐貍,她打開大門想往外走,一只狐貍一下子撲到了她身上,把她嚇個半死,只好又回來了。”
這時,胖子爹接著說道:“聽我娘這么一說,我忍不住跑出去看,只見門外聚集了一大群狐貍,又紅毛的,有白毛的,能有好幾百只……”
“我當時就慌了,雖然也見過狐貍,但都只是單個的,哪里見過這么多,好像是方圓幾百里的狐貍全都來了我家了。”
“它們不傷人,也不怕人,就圍住我家宅院不走。它們八成都是沖林陽來的,沒辦法,我只得回屋將林陽包起來,放到門外。心里想著它們把林陽帶走吧,總比丟掉死在外面好。”
“詭異的是,這些狐貍并不要林陽,反而有一只長著白毛的大狐貍將林陽叼著給送了回來,還一直送到了床上。我這才弄明白,原來它們是怕我們將林陽丟出去。”
“我娘終歸是人老見識多,她見那狐貍沒有惡意,就大著膽子跟它說,我們也想要孩子,可這孩子生的怪異,我們不敢養,即便養了,也會被鄰里笑話,對這孩子也不好……”
“那白毛狐貍顯然是聽懂了,它沖我娘點點頭,撒丫子跑了……”
“白毛狐貍跑了,可其他狐貍仍然守在我家不走,白天還忌憚生人,躲躲閃閃的,到了晚上可就熱鬧了。有的上了房頂,有的趴在窗臺,有的直接進到屋里蹲在林陽娘的炕前,那架勢,就好像生怕我們把林陽給害了。”
“都這樣了,我們哪敢再動歪心思。一直過了七八天,那白毛狐貍回來了,還帶來了一個道士。那道士進門也不客氣,直奔炕邊看林陽。”
“我見那道士生的仙風道骨,頗有高人之風,又是白毛狐貍帶來的,肯定是為了這林陽而來。想了一通之后就央求他,先生,你給看看這孩子怎么回事。”
“那道士的一直盯著林陽,開口說道,此命推來大不同,親緣皆因一紅繩,緣來緣盡廿三載,僧道門中或永生。”
胖子爹說到這里,把目光轉到了胖子身上,意思很明顯,你現在知道了吧?
胖子的眼睛直勾勾地瞅著地面上的磚縫,頭也不抬,應該是被他爹這番話給驚到了。
胖子爹見狀,又繼續說道:“當時聽到那道士的批語,我瞬間明白了前兩句的意思。林陽本來就是他娘用紅繩自鬼崽嶺拴回來的狐形石頭,‘親緣皆因一紅繩’大概指的就是拴娃娃之事。可后面那兩句,我想破了腦袋也沒想明白。”
“我問那道士,道士說,這孩子與你們有二十三年的親緣,二十三年后會死,若不想讓他死,那就得讓他出家為僧或者為道,才能保住性命。”
“當時我聽到這話直接心如死灰,我心說,合著這怪娃娃我們就算養大了,也是白養,他還得去做和尚。林陽的娘就哭,說鬼崽嶺的娃娃拴不得,拴回來果真是怨親債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