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星期後,北美票房統計出來了,《機器人小華》收穫1.4億美元的票房。
夢工廠在第一時間就製作了財務報表,扣除電影的宣傳和運營成本,能收入1.2億美元,再扣除公司的運營成本,純利潤能有1億美元,作爲合作投資人,杜君琦能分得一千萬美元。
一個月後,香港票房統計出來了,《機器人小華》收穫1.2億美元的票房,又三週後,臺灣票房出來了,《機器人小華》收穫1億美元的票房,11月初,日本票房出來了,《機器人小華》收穫2.1億美元的票房。
除了亞洲電影市場外,還有歐洲、印度、南美等電影市場,《機器人小華》的全球票房達到了6.5億美元。
杜君琦總共獲得了五千八百萬美元的分賬,賺了個盆滿鉢盈。
杜家、方家和丹尼爾也跟著賺了個大紅彩,天天都喜氣盈盈神采飛揚。
不同於杜家人和方家人的單純喜悅,丹尼爾的感觸最深、情緒最複雜,誰能想到他在已經破產的時候還能峰迴路轉走上這樣的人生高峰呢,果然具有冒險精神是對的,若不是當初的冒險,哪能有如今的風光,現在他有了這筆錢,他完全可以堂堂正正的回國,輕輕鬆鬆的還掉所有的債務,然後重新創業,再也不用遠避他鄉了。
突如其來的富貴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杜君琦四百萬美元的投入成本轉眼就有了兩千萬美元的利潤收入,摺合成人民、幣就是一億多,實在是一筆天文數字,杜家也跟著收穫滿滿,資產翻了幾番,杜廣明和宋惠蘭現在一心想著投資電影的宏圖大業,公司的事都不怎麼放在心上了,但是當事人杜君琦卻沒有迷失,因爲她沒有時間,她現在被好多人催更,同時還被好幾家公司邀約,根本沒時間去想這些有的沒的,滿腦子都是連載連載連載。
《大匠》已經到了情節大展開的劇情中段,讀者們的味口都被吊得足足的,一心等著主角翻身打臉虐渣賤,新視野上的評論一天要刷出幾十條,全都是催更新的。
追過小說的都知道,在看到緊要劇情的時候,作者就是一天更新一萬字都嫌少,恨不得作者一口氣放出十幾章來,纔好解讀者們的燃眉之急,之前沒有網絡,讀者們只能寫信催,但是願意寫信的人少,催更壓力不算大,但是現在有網絡了,一大波讀者都守在電腦前,一天刷出幾十條催更評論太過正常了,催更壓力瞬間大了好幾倍,齊遠自己也急得抓心撓肺的,一有時間就打電話催杜君琦,已經成了杜君琦最頭疼的來電對像了,要不是現在的手機還沒有黑名單功能,杜君琦早就已經把他拉黑了。
如果只是這樣也就罷了,杜君琦完全可以不上網,眼不見爲淨,但是自從《機器人小華》搬上了銀幕,還在全球電影市場創造了6.5億美元的高票房後(未分賬前的總票房),中國轟動了,民衆激動了,媒體興奮了,影視圈更是眼熱了。
影視圈裡的業內人士全都睜大雙眼關注著杜君琦的最新作品《大匠》,這部作品與以往的故事都不一樣,以往都是古人穿越到現代,還從來沒有從現代穿越回古代的,突破點很有意思,而且這個故事的劇情很嚴謹,經得起歷史考據,有創意突破,有古代現代的思想碰撞,有合理的劇情邏輯,又有嚴謹的歷史考據,很值得搬上電影銀幕。
他們一邊追著連載一邊還琢磨著劇情還有多長、人物心態的轉折是否合理、改編成電視劇電影要怎麼改細節打擦邊球,同時還要提防著被別家公司搶了先機簽了影視合同,底下的暗涌已經翻騰對衝過好幾次。
幾個國內影視大頭都主動聯繫過杜君琦,杜君琦還沒有表態,只是說要先完成《大匠》的漫畫連載,再考慮後面的影視改編問題。
其實杜君琦還真是沒想過賣版權的事,各地票房的分賬源源不斷的匯進她的賬戶,動不動就是好幾千萬的,她哪裡還看得上國內電影公司出的一兩百萬的價錢,而且國內電影公司還很護食,都不肯讓她入股投資,她腦子有坑纔會把版權賣給他們,她還不如自己拍。
這個念頭在杜君琦的腦子裡一閃而過,杜君琦全身一僵,對啊,她爲什麼不自己拍啊!
杜君琦把這個念頭和方謙益說了,方謙益也表示贊同,他可捨不得女友的腦力付出纔得到這麼一點點的收穫,自己拍自己賺,而且還省心,不用擔心自己的作品被拍成爛片。
說是要自己拍,但是杜君琦也知道只靠她一人是撐不起場子的,最起碼製片和導演這兩個最重要的角色她都承擔不起,還是得找電影公司參股合作。
尋找電影公司這件事杜君琦就交給了方謙益,他比她有空,她還得埋頭連載呢。
方謙益領了這個任務,第一件事就是專心致志地瞭解影視行業的法律法規,之前杜君琦專門聘請的劉律師就成了他的主要詢問對象。
劉律師的主打方向本是經濟糾紛,但是自從被杜君琦聘請審查了幾次出版和影視合同後,他就開始重修知識產權了,他原本是想著既然被杜君琦長期聘請了,就要更加專業些,不能出了失誤丟了臉。
幸好劉律師有先見之明,現在方謙益提問的問題他正好可以回答一部分,另一部分關於影視發行的,他就從自己的律師圈子裡找人問,這樣邊問邊學的,劉律師不僅學到了很多專業知識,還聽到了好多影視圈內的八卦。
因爲知道杜君琦想要自己拍電影,所以劉律師沒有關注明星之間的恩怨情仇,他只關注電影公司之間的糾紛八卦。
最近十年因爲電影市場越來越低迷,很多電影老廠日漸沒落,陸續開始減負裁員了,因爲拍電影都是團隊作戰,所以一旦裁員就是裁一個團隊,而這些團隊被裁減的時候,有很多是電影還沒拍完的,這就牽扯到很多利益糾紛了。
在電影市場低迷,票房沒有保證的情況下,電影老廠爲了減少前期投資,就減少了電影開拍的數量,但是開拍的電影少了,很多團隊就沒工作了,要是想工作想拍電影,就得自己去籌資。
因爲是個人籌資,與電影廠沒有關係,所以籌資的電影只是掛靠電影老廠的名頭,廠裡並不瞭解這些籌資的電影到底有多少,以及是否拍完了,不瞭解具體情況,再加上內部爭鬥,於是勝利方在裁減團隊的時候根本不會去考慮籌資電影是否拍完了,說裁就裁了,這對被裁團隊的打擊是很嚴重的。
因爲電影已經開拍了,就不能中途停止,一停就是大損失,前期投入全白費了,所以這些團隊都只能咬緊牙關,省吃儉用的拍完電影,但是拍完電影並不意味著可以上映,每年冰凍起來的影片不知道有多少,就算上映了,也不能保證有票房,虧本的電影多了去了,所以在這樣的內部環境下,這些被裁減的團隊的生存狀態實在是不好啊。
劉律師從同行口中瞭解到了很多電影團隊的現存情況,以及與各方的利益糾紛,心裡就動了念頭,也許他可以找到一個合適的團隊,藉著他們的殼成立一個公司,然後讓杜君琦入股主控。
劉律師的想法是很切合實際的,因爲現在國內對電影製作和發行的限制很多,不允許個人投資電影,不像香港和臺灣,只要有錢,想投就投,究其原因,主要是爲了確保思想宣傳的主旋律,所以中國電影就連單純的愛情電影喜劇電影都沒有,總要包含著各種反省各種昇華。
要尋找合適的電影團隊,這點對於劉律師來說還是很簡單的,因爲在他自己的律師圈子裡就有幾個律師在爲電影團隊打官司,打官司最容易曝露當事人的各種陰暗面,官司打得久了,這個團隊裡的成員都是什麼德性全看出來了,從中挑一個道德過得去的團隊,還是挺容易的。
劉律師和方謙益溝通了自己的想法,方謙益覺得很靠譜,因爲他自己要天天上課,沒那麼多時間去調查那些電影團隊,於是他就把這件事交託給了劉律師了,讓他來尋找電影團隊。
在調查了兩個月後,劉律師帶著兩個人來到了杜君琦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