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來,我小時候的生活真是單調。
在農村,那時連電都沒有,更別說電視了。大冬天零下二三十度,氈筒皮襖狗皮帽子,站在冰天雪地里看電影就像是過大年一樣。天越冷放影隊的那小發電機就越容易壞,看著看著沒電了,放電影的往發電機那兒跑,看電影的男女老少跟著放電影的跑,一會兒人就圍成一大堆,個個兒都伸長了脖子向里面張望,中心是那臺不響了的發電機。“突突……突突突……”發電機突然響了,人們一窩蜂地往放影機那兒跑,還沒跑到地兒——“突突突……突突……突……”——發電機又熄火了,于是又調轉頭跑,就是不看電影能看到亮也不錯。有時一直折騰到天亮也沒把個電影看完,人們也覺得不錯,電影看不看沒啥,還不就是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么,那些電影上的臺詞我都記得滾瓜爛熟的,看電影之意不在電影。
一年看不上幾場電影,其它的時間做什么,沒有什么作業,那不厚的語文書,我一個多星期就背下來了,不說倒背如流也是提哪兒背哪兒。早晨上學很晚,因為教室窗子小,又沒電。也上過早自習,每人端個小煤油燈,太陽從小窗口照進來的時候,男生女生都成了“小日本”,煤油煙給每個孩子都畫上了小胡子,大家不也不知把多少有害的氣體吸進了肺里,都頭疼惡心,于是早自習就再沒上過。下午上兩節課就放學,大家野一會兒——也就是騎騎牛、騎騎馬、打個雪仗什么的,夏天可以到河里去洗澡,秋到可以到地里去偷瓜,身體的活動多些,吃喝不好倒也精力充沛。
我從小就不太好動,只跟伙伴們玩一會兒就獨自走開,街頭有個擺攤租小人書的老頭,我常到他那兒去,不帶走,蹲在旁邊兒看,不論看多久只需給2分錢,帶走是5分,我常蹲在那兒看,時間長了,我就在他那兒得到一些“大書”帶回家去看,那些書在我們家被抄以前我都有,但從未好好看過,抄家時全給燒了。當我又在老頭那兒得到那樣一些書時,那種感覺是恨不得把那些書都吃進肚去,那時我認真看了《青春之歌》《野火春風斗古城》《林海雪原》《烈火金剛》……還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鐵流》《毀滅》和高爾基的“三部曲”……還有魯迅先生的小說。
那時讀小說是我的主要娛樂。
母親是高度近視,她要求我讀書必須先洗手,在案前鋪好一塊白布,把書正放在布上,兩肩放平,兩膝并攏,兩腳擺齊,危襟正坐然后讀書,那像是在享用圣宴。
后來有了半導體收音機,可以聽小說連續廣播,可以歪靠在椅子上聽,可以躺在床上聽,可以鉆進被窩里聽直到睜不開眼,那比讀小說享受多了,可沒有了那種享用圣宴的感覺。只是聽過之后,還是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韻味,那故事那人物讓人想象無窮。
現在的孩子們娛樂活動多了,電視錄像,網吧歌廳,酒店舞場……現代人的娛樂太多了,讓人眼花繚亂、神罔情迷,讀小說不再是娛樂,不再是休閑,寫小說也不大有人看,各種成套的精裝名著,被人買去也只是給新居做裝飾罷了,讀書人越來越少。
學校里的語文課也不大好好讀書了,現在用多媒體,各種畫面音響代替了鉛字,上語文課就像是看“新聞剪報(**時的紀錄片系列)”。學生沒有了危襟正坐的圣宴,也沒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想象。我們生活中的文化生活越來越畫面清晰色彩絢爛,可留給我們的想象空間卻越來越小。
讀小說不再是大多數孩子的休閑娛樂,但我希望小說不要在孩子生活中消失,讀優秀的小說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提高人文化素質,還能更好的鍛煉人的想象力。讀好的小說能讓人透出脈脈的書香——那種書卷氣。
看電影看電視上電腦或許能使我們的孩子嗲氣帥氣珠光寶氣,但永遠不會使我們的孩子有書卷氣。
我感覺到書香在漸漸離我們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