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卻正色對張大栓道:“爹可不要這么說。楊子在外見識慣了各色樣人,回家來圖的就是個舒心和爹娘的疼愛。爹娘只管如往常一樣,當(dāng)他兒子待就是了。就算弟妹是京城來的,既出身書香門第,更懂得侍奉公婆的規(guī)矩,哪能笑話哩?再說,咱們本就是莊稼人,就算有些錢了,也還是莊稼人。要是裝模作樣,學(xué)那大家子的規(guī)矩,也是學(xué)不像的。”
她可不想束縛自己,還是保持本色比較好,若是費盡心思裝模作樣,硬要充當(dāng)暴發(fā)新榮之家,往后日子怕是難得清靜。有那工夫,不如多些心思教育下一代。
張槐狹長眼眸一閃,目光有些清冷,沉聲說道:“菊花說的對。莊稼人又如何?楊子不是從清南村出去的?小石頭和四順不是從清南村出去的?李長風(fēng)不是從清南村出去的?來壽這回肯定也能中秀才的。英雄不問出處!那些當(dāng)官的,難道祖輩生來就是權(quán)貴不成。哼,能傳個一百年兩百年不衰敗,算是他治家有方。好些人家風(fēng)光了幾十年就倒了,大多數(shù)人還不都是出身寒門。爹娘不要想太多,正好趁此機會,讓咱瞧瞧楊子媳婦的品性。”
來壽已經(jīng)過了縣試和府試,眼下正在日夜用功,準(zhǔn)備參加六月底的院試。周夫子對他寄予了厚望,覺得他極有希望考取生員,入縣學(xué)讀書。
張大栓兩口子一貫心性純樸,又爽快不造作,聽了兒子的話,也反應(yīng)過來,連道有理,不必另外費心張羅。又說楊子走的時候,家里才四間瓦房,如今住的園子,比下塘集上方家的園子也不差——這可是宋掌柜上回來說的——還能委屈了他們?
“哼!他一個月才那么點俸祿。爹如今都比他掙得多哩!敢嫌棄爹,瞧我不抽他。”張大栓得意地說道。
青木低頭躲著悶笑起來。
槐子咳嗽了一聲,忍笑對他道:“爹,這個話哩。就不要在外說了。可不能這么比,那是要被人笑話的。”
人人都爭著當(dāng)官,難道是奔那幾十兩銀子的俸祿去的?
鄭長河忙安慰親家:“楊子這娃是我看著從小長大的,不是那樣人,大栓你就等著瞧好了。”
說到這,一干人就好奇地猜測張楊的媳婦是啥樣人來。
原來,張楊兩年前高中進士。殿試被圣上朱筆欽點為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加上他乃當(dāng)朝宰輔的得意弟子,京城權(quán)貴家族就惦記上了他的親事。最后,還是現(xiàn)任國子監(jiān)祭酒、周夫子的老友曹淵親自去求皇帝,將嫡孫女許與張楊,于是皇帝下旨賜婚。
其他家族只好惋惜不已,方家就是其中之一。
方靖宇的大伯父乃工部尚書。他本就屬意張楊,后又聽侄子說了跟張鄭兩家的淵源,更加堅定了結(jié)親的念頭。還特意囑咐侄子去拜訪張楊父母,無奈終究是白忙一場。
方靖宇當(dāng)年一念之間,不過多說了幾句話,后來數(shù)次跟鄭家合作,賺的錢根本不能對外人言說。
那打稻機經(jīng)方家不斷改進,如今作坊越辦越多,業(yè)內(nèi)始終獨占鰲頭;香腸、各種醬菜等,如今倒是人人都會做了,可是方家依然獨領(lǐng)風(fēng)騷。
下塘集這一片,氣候水土、豬肉、作料。各種因素成就了青山香腸獨特的口味,成了這地方特色土產(chǎn)。就算他家在別的地方也做香腸,味道也不錯,可就是跟青山香腸、青山火腿味道不一樣,旁人更沒法比了。
當(dāng)年一個儲藏辣椒的方法,菊花想著他家勢力大。能賺一萬銀子不得了了,誰知他在別的地方收辣椒,加上自家種辣椒,愣是一個冬季賺了好幾萬。
因此種種,方家一直盯著鄭家和張家的,也刻意與之交好。為了張楊的親事,方靖宇親上張家,拜見張大栓跟何氏。雖然沒明說結(jié)親的意圖,但相談甚歡。本以為就要成為親戚了,誰知被人搶了先,氣得倒仰。
張楊被賜婚后,本想接爹娘去京城的,又不忍他們經(jīng)歷奔波跋涉之苦,便想告假歸鄉(xiāng)成親,卻未能如愿。
張大栓得知此事后,便讓張槐給他去了信,讓他自在京城成親,一切委托他老師周夫子主持,不必顧忌爹娘,日后帶媳婦回來拜見公婆也就是了。隨信還送去了三千兩銀子,讓他在京城置辦家宅產(chǎn)業(yè)。
張楊成親后,去年八月添了個兒子。他不顧同僚嘲笑、夫人反對,幫兒子娶了個南瓜的小名,張家菜園子里的瓜果蔬菜是越來越多了。
說起孫子,何氏有些心疼,道:“南瓜還不會走路哩,就要跟著他老子娘跑這么遠(yuǎn)的路,受罪死了。小娃兒嬌氣的很,二兒媳婦又是頭一回養(yǎng)娃,也沒經(jīng)歷過的,要是有個好歹,那不是麻煩?在外趕路,有時前不靠村,后不著店的,找個人家都難……”
菊花聽她擔(dān)心這、擔(dān)心那,先還柔聲勸慰,后來干脆隨她去,任她跟楊氏嘮叨,她則跟紅椒、紫茄說話去了。
板栗扯著槐子問道:“爹,你說,小叔會不會把我的事給忘了?”
他指的是讓小叔幫著找武師傅的事,葫蘆聞言也關(guān)切地聽著。
小石頭趙耘跟張楊是同批進士,二甲第三名。他妹妹趙清給他去信,說弟弟趙鋒不喜讀書,性子又犟,脾氣又暴躁,讓他寫信回來管教。
正好他相交了一位以武起家的勛貴子弟,言道好些退伍的老兵,因傷殘歸家,生計艱難的很,還說這些人從尸山血海里爬出來,好多人都很有本事。于是,他便挑了一個拳腳不錯的瘸腿軍漢,厚禮聘請他,專門送回來教趙鋒武功。
板栗和葫蘆見了十分羨慕,偶爾也會去趙家跟著趙峰一起學(xué)習(xí),但他們還要上學(xué)念書,終究不如自家方便。
于是,他眼珠一轉(zhuǎn),便親自提筆,給張楊寫了一封信,大意是自從小叔走后,侄兒甚為想念,想得都瘦了,聽說侄兒的名字(大名)還是小叔親賜,每每提起,倍感榮幸,那小叔順便再幫板栗找個武師傅唄,就跟小趙三叔師傅那樣的……
槐子好笑地看著兒子,道:“你小叔忙得很,那有空跟你纏磨?你好好跟黑皮叔把秦大夫教的那套拳腳功夫練熟了,比啥都強,甭貪多嚼不爛。秦大夫多有本事的人,他教的武功還能差了?連爹都在練哩。”
板栗忙道:“那個我也在練。可是爹,趙三叔的師傅懂好多哩,他說了許多打仗的事兒……”
張槐皺眉道:“板栗,你可想好了,到底是學(xué)文,還是習(xí)武,還是在家種田養(yǎng)殖?若只是想聽故事,家里多的是書,書里面的故事不是最多的?”
板栗忙端正身子,挺著小胸脯對爹道:“爹,我肯定會用功讀書的,習(xí)武也是放學(xué)回來后的事。這樣也能把身子骨練得壯實些,省得成了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將來干啥么,等我長大了,再跟爹說。”
張槐點頭,又囑咐了他跟葫蘆幾句。
晚上,兩家人又一起去了橡園張家,鄭家人吃過晚飯后才回去。
過了端午,菊花吩咐劉嬸等人將第三進院子清掃歸整,又適當(dāng)添置了些家用器具,被單蚊帳等也配齊了,就等張楊一家回來,直接入住。
等房屋收拾好,何氏一天要進去逛好幾遍,這兒摸摸,那兒瞧瞧,好像小兒子已經(jīng)住進去了一樣。
可是,槐子和菊花卻沒工夫陪她念叨小兒子了,因為到了大量采收木耳的時候。
之前都是挑長大的先采收,并不十分多,也就沒那么忙;現(xiàn)在,木耳大批長成,一邊采收,一邊還要曬干,若是碰上下雨,那可就更費事了,得用土炕烘干。全家忙得腳不沾地。
這錢也不是那么容易賺的。諸般事都安排妥了,木耳也種成了,制干、包裝卻極不容易。往常槐子種的少,木耳收回來后,隨時曬干了就賣掉,所以他從沒為這些事煩心過,如今可是不成了。
槐子和青木經(jīng)過商量,決定效仿菊花用土炕,若是下雨天采了木耳,就用土炕來烘干;包裝則主要用布袋,然后再放入木箱,箱子四周塞上木炭防回潮,也有用草木灰的。
不管怎么說,這木耳收回來后,立即就要出手,不然事情更多,這就是槐子事先要跟賀老爺定合約的緣故。
于是,張家和鄭家不停地將采收制干的木耳運出去。賀老爺和長興貨棧的周家知道他們?nèi)耸植粔颍闩闪笋R車上門提貨。
家里這么忙,菊花便未出門,想著過了這段日子再上賀家拜訪。
這中間,她也常帶著葫蘆和板栗等人,抽半天工夫去采收木耳,為此特地跟學(xué)堂請假。在她看來,這勞動課也是很重要的。
“挑大的割,小的留著再長幾天。這東西種出來可不便宜,得分批采。一季春耳,一根木頭上也收不到多少,曬干了還沒一兩重哩。不過是咱家用的木頭多,才收的多,其實極不容易的。”
菊花一邊用薄薄的竹片割木耳,一邊對青山等小娃兒解說種木耳的不易,和收獲的幸苦。
板栗忙問道:“一根木頭還收不到一兩重,那咱家去年賣了那么多木耳,得用多少根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