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愿以償,張孝準跟著張漢卿走了,無怨無悔,不帶走一片云彩…
把他捧得這么高,要是還拿腔作勢的,就未免討人嫌了,還好張孝準不是這樣的人。沖著名滿天下的少帥的盛譽、沖著蔣百里的面子,以及他不甘心的血液,他要重回軍中做點事情。
他的職務有點頭痛:他不像“士官三杰”中其他兩位蔣百里、蔡鍔這么有名,好象也沒什么學說著作或是一線作戰經驗,但是他曾任民國初南京留守府軍務廳廳長,當時的留守是黃興。離開軍職后任湘岸榷運局長,在任秉公辦事,不任用私人,名聲還不錯。
從幾方面看屬于不得志但有才華的人,該任命什么職務好呢?
低了,怕他有想法,而且換作自己也會這樣嘀咕:都是同學的蔣百里已經是總參議兼國防科工委主任,相當于國防部長的級別。“北洋士官三杰”的名聲還是很響的,用他會有“千金買馬骨”的效果;高了,怕他因為長期游離軍旅、業務生疏。現在是非常時期,用人不當的代價是很高的。
嗯,職務要虛,要顯得職銜高,還要有些具體的事做,先看一看他的能力,然后再視情況作調整。
他不是在德國柏林大學學國防經濟嗎?那對于外軍的戰略戰術思想一定是有體會的,對人民軍的幫助體現在哪里呢?我給他一個人民軍“戰略研究室主任”的頭銜吧,這樣一個少將是跑不了的;具體的事務嘛,漢陽兵工廠將來會是人民軍的主要裝備依靠,他有經商的經驗,讓他做督辦吧。
別說,經歷多年用人,他對于人才的使用看法還很準。張孝準到職后經過數天的觀察,便大刀闊斧地砍掉老舊的步槍生產線,集中人力物力于制造人民軍目前缺少的大炮生產上。
他聯系許蘭洲管轄的蘭州軍械廠,把舊機器轉給他們----對他們來說在貧癟的西北這也是好東西,蘭州軍械廠主要進行步槍的生產。
對從沈陽輾轉運過來的機器,他作了充分的效率利用:漢陽兵工廠實行三班倒,每周日歇一天保養機器。從原料到生產品質到設備的有效運轉,他都用嚴格的制度來保證。他用了幾個很“守規矩”的人,分別擔任每一階段的監督。另外為保證工廠的穩定運行,張孝準還通過省長夏壽康單獨建了座發電廠,并很快制定了兵工廠的擴建計劃。只要有機器,投入上沒有問題。
這讓張漢卿很欣慰,也堅定了把漢陽兵工廠做大做強的信心。他盤算著,現在每月5門大炮、6門迫擊炮的產能是沒有問題的,再有機會從沈陽運一批機器來,有能力翻倍。
對另一位日本人稱之為中國三個半軍事家之一的楊杰的任用就省心簡單多了:有名望、有能力。所謂“三個半”軍事家,三個分別是蔣百里、白崇禧、楊杰,“半個”就是歷史上十大元帥之一的劉伯承:他為革命只剩下一只眼睛嘛。
楊杰在此前十年的軍閥戰爭中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屢屢戰勝強敵。他曾和蔡鍔并肩討袁,之后和蔣百里、姜登選一道任北京大總統府軍事咨議,還兼陸軍部顧問。他本想實行自己軍事報國的志愿,但在看到北京官場的黑暗后,不久回滇任靖國聯軍第4軍參謀長,朱德就是他部下。
但是他認為自己一腔報國的熱血竟被置于軍閥亂戰之中,而民國一天一天壞下去,便息了爭強好勝的心思,適逢父親去逝,他便辭去了后來的靖國聯軍中|央軍總指揮兼瀘州衛戍司令的職務,回老家守孝。
但是他軍事報國的志愿始終沒有放棄,在川期間,也曾經非常關注張漢卿的活動軌跡,對于奉系對日強硬的態度和自力更生建設的作法也是欣賞的。去年顧品珍為云南都督后,委任他為云南省留日學生監督赴日本,這是他二次到日。
他本來就對學習西方產生了極大懷疑,認為要完成國民革命,就要徹底鏟除依賴外國人的劣性根。對于日本,他也是懷著一顆警惕之心,在前不久的除夕學生聚餐會上指出:“日本對中國之侵略野心,益更積極而不可抑制。”
蔣百里力邀其出山,他也有些動心。奉系在東北搞的皿煮風聲水起,多方贊譽;人民黨以其優秀的組織能力、宣傳能力在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人民軍和奉軍有統一國家的實力,對他這個以國家利益為重的軍界泰斗,如何為國家盡一份心力才是最重要的,雖然他現在很傾向于孫逸仙的學說。
若不是蔣百里邀請,他還會在日本呆三年,然后毅然放棄中將頭銜、以中校入日本陸軍大學第15期深造,贏得“天才將軍”的美譽。據說后來天皇還特意讓人測量了他的腦袋,認為比一般人要大。
后世歷史評價其“不僅有著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也是卓越的軍事理論家和教育家。他長期從事軍事理論研究和軍事教育工作,在創造中國的戰略戰術理論方面頗有建樹,在改造中國軍隊、提高其戰斗力方面提出了許多重要方略。”
這樣的人才怎能不延攬在麾下?蔣百里的親筆信和體會到少帥的求賢若渴的心境,讓楊杰接過了橄欖枝。人民軍是自己的私產,楊杰被任命為武漢軍校的教育長,僅次于自己這個“校長”,并實際主持校務。
張孝準在“研究戰略”之余,也安排他來這里做義務教官,一來讓他跟上時代,二來也給他清楚思路----戰略研究,也要根據現實情況有的放矢。
當然楊杰也不負重望,在其后不到兩年時間里,以軍校教育長的身份接任張漢卿的武漢軍校校長,不經戰場而由中將而上將,連升兩級,被時人稱之為“官運亨通,扶搖直上”。他和蔣百里都是由少帥推薦,在奉系既未立軍功又不直接帶兵,卻能夠在軍銜上節制諸將。
對此,張漢卿的理由是:殺敵固然功高,然能培養出百人、千人、萬人之楊杰,卻是締造人民軍的靈魂人物。通過編寫軍事著作,楊杰可以達到用筆桿子打擊敵人的效果。
天公已經重抖擻,自己當然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張漢卿不拘泥于黨派、信仰、出身來歷,只要對國家有用而且愿意為國出力,自己就大力提拔,給他各種便利,又有什么不好?人心都是肉長的,只要認識到人民黨、人民軍是真的為中華民國、中華民族而奮斗,不怕他最終不跟自己一心。
此種作法,不但在東北軍中史無前例,即在當時南北新舊軍閥統治的軍隊中,也是少見的。時人均謂之少帥知才、惜才、不拘一格用才,必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