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軍的巨大發展,不能不帶給另一員人民黨干將郭松齡的壓力。但是國家的軍費有限,在工業化大建設的時候更是如此。
因為政|府計劃導入全民義務教育以及為工業、交通投入了較大的比重,相對來說,海軍能夠分得的一杯羹要小了一些。
以1925年為例,國防支出約占財政收入的1/4,為8.35億元。這個數字比之北洋時代已經有了十倍數的增長,攤到海軍上的數字自然也水漲船高,但是郭公齡還是不滿意。
依民國將全軍共設陸軍總長、海軍總長的慣例,作為海軍總司令的郭松齡在軍界本來應該極具影響力,但是眼看著空軍的軍費以億計,而能撥給海軍的費用不過是其半數。
張漢卿在談到三軍的比例有一句名言,即“一半一半”理論:“海軍的支出要占空軍的一半,空軍的支出要占陸軍的一半”。在國家力量還不能夠協調發展三軍時,這一口號持續了近10年之久。在這一國家戰略指導下,優先保證陸軍、迅速擴充空軍、適度發展海軍已成為必然。
知道要服從大局,郭松齡還是經常找張漢卿為海軍鳴冤叫屈。
“少帥,這點軍費只夠海軍維持目前運轉的,要想達到少帥理想中的藍水海軍,現在的投入可不夠?。∫篮\姷陌l展非一朝一夕之功,少帥自己也常說‘百年海軍’----能不能再撥點款下來?”
也確實難為他了,通常以一般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來說建造費用就需1300萬銀元之巨,整個海軍一年的軍費大抵只可以建造這樣的軍艦9艘。而去掉官兵的吃住用、訓練、機器設備艦只保養,能夠用來添置新軍艦的錢真的寥寥無幾。
這不怪張漢卿偏心,而是海軍確實太吃錢了。造軍艦,得有船廠吧?得有各種設備吧?哪怕只造一艘幾百噸的軍艦,完整的配套廠礦企業和機器設備一個都不能少,為其服務的技術工人和管理干部也一個不能缺。
考慮到國家在海軍上幾乎從零做起,光是基礎設施投入這一塊,每年都能砸進幾條“大和”號來。
何況海軍軍校、港口、基地、以及為艦隊服務的相關輔助部隊如岸炮部隊、海軍陸戰隊等等都在有條不紊地籌建,哪一項都要花錢,按照楊宇霆的意思“軍費都給海軍都不夠啊”----這廝純粹是在說風涼話呢,反正空軍的錢是大把砸給他了。
“我這也是沒辦法,攤子太大了,海軍在補幾十年的欠債啊!不過我們在基礎領域的努力,將來會十倍百倍地回饋的。我保證,五年之后,當我們緩過這股勁之后,海軍的投入會有巨大的增長,我要建設一支強大海軍的理想從沒磨滅!”
也只能如此了,好在海軍的經費雖然不過空軍的半數,但這并不意味著海軍就從此被冷落一旁了,在張漢卿心中,強大的海軍依然是中國強盛起來的標志之一。無論當前中國的海軍力量是如何的弱,一支存在的海軍艦隊是必要的。
正如著名的美國海軍戰略家馬漢總結道,一支未知的艦隊,“只要存在,即使是弱小的,對于敵方各種或多或少的公開利益來說,也是一個永恒的威脅。他們不知道什么時候會遭到打擊,而不得不限制自己的行動,直到這支艦隊被摧毀或者制服為止?!?
在后世,只有海軍是國際性的兵種,擔負著訪問示好、拓充海外利益的首選,公認的“流動國土”。
后世要不是海軍力量的薄弱,中國南海群島怎能讓沿海東盟宵小猖狂?寶島臺灣又怎能長期游離于國門之外、讓心腹之門洞開?中國又怎會花大價錢連續購買了4艘明知道很快就要被淘汰但仍不得不濟燃眉之急的“現代級”驅逐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只是這前后似乎有些顛倒了。
自從甲午之戰起,中國的海軍形象就在世人面前一落千丈,其力量的發展也來了個大踏步的后退。擺在建設中的海軍面前的是:中國海軍到底是要走巨艦大炮的路線、勇于趕超英美日列強,還是另辟捷徑,打所謂的“不對稱戰爭”?來自后世的張漢卿明智地選擇了后者。
很簡單,現在中國的形勢與后世的解放初期如出一轍:缺少建造大艦的機器、設備、人才。
遠的不說,即使以中國陸軍引進德國的最先進的105MM克虜伯大炮為例,中國集全國各大兵工廠之力,所仿制的質量仍遠遜于原廠,平均260發即需換炮筒,而德國工廠則可以輕松控制在500發左右,可見中國目前國家軍事工業水平之低。
此外,以中國工業水平,就是這種粗糙的仿制,全國只有老底子的沈陽兵工廠勉強可以做些少量的展覽品,全軍普及?想象力太豐富了。
更別說作為二、三十年代海上的巨無霸----戰列艦了,稍大些的,以舉世聞名的“大和號”來說,僅其艦炮的口徑便是現在的中國所遠遠不能望其項背的。
光是種種目前以中國軍工水平絕對不敢想象的各色大炮就夠國人羨慕的了,更不用談那七萬噸的排量,張漢卿穿越前不久中國才能老|毛子那里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弄回來一艘半成品“瓦良格號”,不過堪堪六萬五千噸而已,也是集全部精兵耗費十年心血打造成功。
以目前的國情,像“大和號”這樣的龐然大物,中國要多少年才能造得出一艘?張漢卿、楊宇霆都不敢想象。即使窮舉國之力造出了一艘,能有多少用處?日本有這么多艘巨艦,二戰的最終結局不是仍然輸了嗎?
海軍是個費錢的兵種,他不像陸軍,只要技戰術運用得當,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例子舉不勝數。在戰略思想一定的情況下,軍艦裝備與士兵的訓練是決定作戰成敗的關鍵,打法卻少有變化,這些東西意味著錢。
茫茫大海中,如何先機發現、先機開火、先機命中才是最重要的,那是技術、裝備、兵員素質的結合體,是靠平時喂彈得來的,沒有任何捷徑。
在熱兵|器時代,海戰特別來不得半點含乎。
比起英美列強與日本海軍,張漢卿可不會傻到和他們硬拼戰艦數或是噸位,像《九國公約》里那種以超級工業強國美國為基準的5:5:3:1.5:1.5的比例,目前中國可耗不起----其實日本也耗不起,不然也不會最后狗急跳墻行僥幸之念了。
一句話,海軍的持久發展是以工業能力和國家經濟為后盾的。
從二戰開始,大炮巨艦的時代就一去不復返了,航母取代了其地位,美國的岷起便是明證。
二戰初期,日本先用艦載機的成功突襲宣布了戰列艦這一著名的兵器的死刑,給世人好好的上了一課。緊接著,醒悟過來的美國用游弋于各大洋的龐大的航母作戰大隊使敵人聞風喪膽,也因此在戰后主載了四大洋,也奠定了超級大國的基石。
但對海上弱國來說,有一個花費不多的武器----潛艇,其作用完全不亞于航母。
像二戰中,憑借規模龐大的潛艇,完全算作后起之秀的德國用“狼群”戰術使得老牌海軍強國英國差一點就被蹂躪在德國的鐵蹄之下,其海上打擊的能力與戰略作用使得號稱世界第一強悍的裝甲艦“俾斯麥”號也自愧弗如。
中國在短期內是不會有與日本正面在海上交鋒的能力的,但是按照張漢卿的判斷,如果采用類似于德國的潛艇戰,只要戰術運用得當,取得類似于德國在二戰時的成就并不是不可能的----日本對海外的依賴遠大于德國,而中日間浩瀚的東海、南海里則擁有眾多適合潛艇進出的良港,且其均衡的護航能力卻又不比德國強多少。
一句話,只要戰略戰術合理,使用武器得當,不對稱戰爭是可以解決兵力不對等的對抗的,海上的斗爭也如此?;仡櫿飞现袊\娫诳箲鹌陂g未能打一次海戰,除了與敵實力相差懸殊外,重要原因還是戰前裝備配置不合理。
1937年日本艦艇總噸位達130萬噸,中國海軍則只擁有6萬噸陳舊水面艦艇。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中國海軍只用于南北內戰,此后雖將日軍視成主要敵人,海軍建設仍缺乏有效的方針。
當時中國海軍要對抗強敵,最好的方式應是分散襲擊并在沿海布雷,為此應放棄陳舊的大艦而以小型快艇、魚|雷艇、布雷艇和潛艇為主力。國內漫長的海岸和眾多港口也具備分散小艇進行海上襲擊戰的條件。
戰前國民政|府沒有購買到潛艇,魚|雷快艇也只買了15艘,有限的海軍裝備費大都用于到敵國日本去訂購中型水面艦只,以及維修清末留下的舊艦。
全面抗戰爆發時,中國海軍正處于打大規模海戰力量不夠,打小規模襲擊戰又缺乏準備的“高不成、低不就”狀態。南京政|府把艦艇集中到狹窄的長江江陰段水域,又成為日機能輕易找到的活靶,開戰后便出現了全部自沉和被炸沉的大悲劇。
對當年的中國海軍未同日軍進行過一次海戰便全部覆沒,一些為國民黨當局辯解的人對此只歸咎于裝備落后,而不反思海軍建設和作戰的指導思想。
其實,落后裝備抗敵可以有特殊的打法,這在世界海戰史上比比皆是,不能出海而自沉或坐以待斃,這才是令后人追溯起來便可浩嘆的大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