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

結束了配合央行進行金融改革的任務,廣府銀行也算是完成了使命,但銀行卻不能直接關閉,廣府銀行經過這麼多年兼任央行角色,已經建立了相當可靠的信用,以及一個複雜的金融鏈條。

可以說只要廣府銀行重新開張,用不了多久,依然會是大明最大的銀行,而最大的保證就是,這家銀行的資本家極爲充足。

以前因爲兼顧央行,所以廣府銀行的業務經營十分謹慎,主要業務是購買和承銷政府債券,向大機構進行放款,現在廣府銀行的紙鈔清理之後,在將持有的債券轉賣給大明銀行之後,庫存現金竟有兩億兩。

這些資本不算什麼,因爲朱敬倫和伍家、潘家先後實實在在往這家銀行砸進去的銀子,就有一億兩。其中朱敬倫投入了五千萬兩,伍家和潘家一家三千萬,一家兩千萬,另外朱敬倫還有三千萬的現金存放在裡面,所以現在這家銀行可動用的資本金高達一億三千萬兩。

因此廣府銀行在1882年正式宣佈,重新開張。

開張第一筆生意就是大生意,借給銀行自己的股東,潘仕成經營的同文行三千萬兩,年息五釐,五年還本付息。

潘家竟然也要借錢,普通人是不會相信的,可是朱敬倫卻很清楚,潘家就快要破產了,去年得到伍崇曜的救濟,借給他兩千萬兩現金,才度過難關,可今年依舊入不敷出,伍家自己也夠嗆,所以只能從剛剛開張的港府銀行借款了。

能一次性拿出這麼龐大的資金的銀行可不多。

潘家,甚至伍家,竟然在這個世界經濟增長週期陷入困境,主要還是被移民牽累的。

幾年前的救災,政府最後砸進去了總計二十多億兩銀子,其中組織災民自救解決了一部分,剩下的都成了政府的債務,總計高達十八億兩,外債十三億,內債五億。這兩年來,大明政府緊縮開支,增加稅收,變賣官產,先後將債務削減了五億,減至十三億兩,摺合新鈔大概十億兩。

這樣的成本,就是大明政府都支持不住,更何況兩傢俬人了,他們兩家富可敵國不假,可問題是他們是總資產跟國家收入在一個層級上,可不意味著每年收入都能敵國,否則那就太逆天了,任何政府都會滅掉他們。

他們承擔了救災中的相當一部分成本,最大的負擔是將八十萬災民轉移到了太平洋墾殖地上。

他們之前開發的墾殖區,無法承擔暴增的人口給養問題,不得不從越南等地進口糧食,加上災年糧價大漲,因此這八十萬人就成了一個巨大的負擔,1877年就移民過去,到現在糧食問題雖然解決了,可從藥品、衣物到各種其他的生活物資都還很欠缺,當地的產出完全無法自給自足,而距離又過遠,交換貿易大大虧損,這跟臺灣完全不同。

儘管是潘家、伍家兩家共同承擔,可是依然快要承受不住了,他們兩家在臺灣獨佔的利益,完全無法承擔墾殖地的經營費用。

伍家尚能勉強維持,可是潘家就快要撐不住了。

潘家之所以更困難,不是因爲實力比伍家弱,其實之前這兩家半斤八兩,經濟實力都差不多,主要問題是潘家的經營出了問題。

潘家現在的三大產業,航運業、絲茶貿易和鹽業,其中航運和鹽業都出了問題。航運是因爲救災期間開拓過猛,他家的遠洋商船在救災期間翻了三倍,從八十來艘發展到了兩百多艘遠洋商船,全都是千噸以上的大型蒸汽輪船。救災結束之後,美國糧食的運輸合同取消,讓潘家的船隊頓時就陷入了經營困難之中。

鹽業則是因爲太平天國覆滅導致的,江南地區不產鹽,歷史上都是靠蘇北的食鹽供給,是揚州鹽商的錢袋子。可是天平天國佔領江南之後,顯然不可能讓蘇北的鹽商從容在江南經營,於是同文行取而代之,順利成爲了江南地區最大的食鹽供應商。

大明的食鹽政策,廢除了傳統的方式,將食鹽的生產、運銷只當作一般商品,雖然大大影響了稅收,卻大大促進了鹽業的發展。

大量商人進入鹽業,帶來的激烈競爭極大的促進了這個產業的發展,光是潘家就先後在雷州半島、海南島和臺灣島興建了數萬畝的鹽場,潘家不但是最大的鹽商,還是最大的食鹽生產商。

潘家是鹽業起家的,傳統上是一個鹽商,經營進出口只是副業,而且這幾年絲茶業已經成了薄利產業,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潘家選擇放棄絲茶,退出生絲出口領域,可以節省每年被生絲佔用的資金,茶業則是將福健的茶廠和茶園一股腦賣給了大盛魁,得到一筆資金苦苦支撐。

既然撐的這麼辛苦,那爲什麼還要撐呢,因爲未來的預期收益太大。

潘家、伍家通過瓜分臺灣島的山川林澤之利,現在每年已經可以收益三百萬兩銀子了,而他們墾殖的核心地域,新幾內亞島可是一個比臺灣大了二十倍的土地。

他們開發的目的,則是今後能獨享這裡,那麼預期的利益不可計數,而且那可是土地,是能傳給子孫後代的,可以說如果咬咬牙開發出來了,潘伍兩大家族可以說就子子孫孫無窮匱了。

另外朱敬倫還許諾他們,一旦將來開拓有成,會給他們沒人封爵,甚至封土。他們開發出來的土地,甚至能一代一代當成領地。而兩家,也能給頭上扣一個王冠。倆人雖然都誠惶誠恐的當場拒絕,再三表示他們對皇上忠心耿耿,絕對沒有列土封王的野心,但朱敬倫的承諾,還是讓他們非常心動的。

反正荷蘭人能在那裡佔地爲王,英國人能在那裡經營殖民地,即便當不來王侯,能達到當年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權勢,那對他們這些從十三行時代走來的商人來說,也是充滿了誘惑力。

還好,情況再向好的方向發展,災荒之年帶給他們一個巨大的機遇,那就是本里最大的成本,移民成本幾乎忽略不計了。

把幾十萬人往那裡一丟,養活他們幾年,土地就開發出來了,這樣的好事,百年難遇,所以儘管困難,可兩家咬牙,變賣家產,也絕不說放棄。

經過三年的時間,隨著當地土地越開闢越多,移民也適應了當地的氣候,疾病等等情況變少,需要的投入也越來越少了,今明兩年可能就會達到盈虧平衡點,然後開始持續的給他們帶來收益。

除了這種私有的墾殖地外,大明在南洋地區還有爲數不少的勞務公司墾殖地,移民數量也在百萬級別,主要集中在婆羅洲。

這是荷蘭的殖民地,荷蘭人架不住大明的壓力,允許大明公司在婆羅洲開拓,換取大明保證荷蘭人在該地統治權的承諾,之所以在婆羅洲,是因爲蘭芳公司已經在這裡立足了上百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前些年大明的艦隊就去過蘭芳公司,跟蘭芳公司的幫會首領會晤過,決定保護他們,而荷蘭人卻早就有吞併蘭芳公司的念頭,結果大明一去,這些以廣州梅縣、潮州等地客家人爲首的立刻擁護。

荷蘭馬上進行抗議,可是在這一地區不是大明的對手,求助於英國,在英國的調停下,大明保證荷蘭人的統治地位,但得到荷蘭人保證當地華人的自治權,每年會個荷蘭人繳納一筆稅收。

利用這個自治權,大明不斷擴大墾殖區,過去蘭芳公司主要是爲了在當地淘金,後來隨著定居下來,也開始種植胡椒、大米等作物,大明勞務輸出公司去後,主要以開墾土地,生產糧食爲主,移民了上百萬人。

但是婆羅洲的土地貧瘠,產量有限,要改良這種雨林土壤,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成功的,必須得一代一代人持續的辛苦經營,所以勞務公司後來投入的願望也不是很大了。

後來移民主要向新幾內亞轉移,儘管荷蘭人同樣聲索哪裡的權力,可是他們在當地沒有建立控制機構,連一個據點都沒有,大明不予承認,兩國這幾年爲此沒少交涉,可是一直都拖延了過去。

荷蘭人希望大明能夠承認新幾內亞是荷蘭領土,而大明則堅持認爲那是大明商人開拓出來的無主土地,大明不所求哪裡的領土歸屬,但聲稱那是大明商人的私有產業,也不會允許任何勢力侵犯。

荷蘭人沒有力量改變現狀,大明也沒有公開將哪裡納入國土,英國人決定不插手,因此暫時就保持現狀,誰也不打算去改變。

以這些私有墾殖地爲中心,潘家、伍家在附近幾個沒有被西方人佔據的大型島嶼上都建立了據點,開闢了一些小型的聚居區,而且還將移民武裝起來,對抗叢林裡的原始人,所以荷蘭人即便想動武,也不是一時半會能拿下的,事後還要擔心大明的報復,得不償失,他們漸漸也就默認了。

不過荷蘭人加強了他們在幾內亞島西部的控制力,在西半部建立了好幾個據點,甚至還修建了要塞,修築了炮臺,顯然他們不能接受西半個島也丟失的代價。

另外英國海軍多次出入,卻始終保持了沉默,顯然英國人已經過了對領土貪婪的時期,或者說他們作爲一個海洋民族,從始至終對土地就沒有農耕民族那麼看重,在發現大明並沒有侵犯澳大利亞之後,也就聽之任之了。

悄無聲息間,大明取代了歷史上的德國,成了南太平洋新的攪局者,不過這個攪局者比較低調,並沒有聲張,打算悶聲發大財。

同樣的做法,還在北美、南美一帶進行,如果真的開始顧忌大明的野心的話,英國人的國際情報網肯定已經注意到了,大明已經沿著太平洋四周,建立了一圈華人移居地,而這些移居地,將通過日益成熟的交通運輸,連成一個網絡,這個網絡所能帶來的利益,超乎這個時代人的想象。

而這纔是朱敬倫堅持在美洲,尤其是移民成本高昂的北美輸出移民的最大目的。

第七百九十六節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路徑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七百八十六節 大明的傀儡政權第五百八十八節 天國從此不太平第一百零三節 千年宗族第六十九節 對你很失望第六十七節 發大財了第二十五節 大紅包第六百二十一節 兩路出兵第五十六節 惹一身騷第一百零三節 千年宗族第六百三十五節 法國的困境第六百八十七節 組建戰時內閣第六百三十四節 大明的以夷制夷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三百六十一節 軍事競賽第一百零三節 千年宗族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一百六十七節 收穫民心第七百五十二節 在墨西哥外交戰第六百八十八節 軍事準備第三百一十九節 新顧問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七百二十五節 大明犯了拖延癥第一百九十五節 橫掃千軍第四百二十一節 大魚上鉤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三百三十一節 徙木立信第六百三十四節 大明的以夷制夷第二十四節 跟班第五十三節 必有重賞第46節 營救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一百八十四節 後臺倒了第四百一十三節 出訪第七百二十五節 大明犯了拖延癥第44節 逃亡(一)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2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六百一十四節 負擔和收益第五百五十五節 絕望之中的燈火上架第四百四十四節 大明的威勢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第二百九十七節 控制廣東 2第七百七十一節 休斯敦大會戰 1第八十四節 撤退第六十二節 炮聲就是信號第一百八十五節 機會來了第八百一十九節 用的只是這個身份第三百八十二節 既得利益者第七百四十九節 新生派力量第八百節 擴大公局法案第五十四節 買斷煙土第六百一十五節 大移民潮第五百五十九節 普法戰爭紅利第五十八節 內鬥之勢第七百一十八節 富商和國王第七十三節 找幾個教官第一百三十三節 借美國說事第五百八十六節 爭奪雲南大鐵路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三百九十二節 藏污納垢之所第六百三十八節 太平天國最後的希望第一百一十節 談判中止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五百五十六節 兩個新國家第七百三十節 商業內戰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六百一十七節 德國推禍水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八百二十九節 籠罩歐洲的恐怖第七百八十七節 慈禧的算計第七百四十節 北伐的地緣顧慮第二百零四節 招募八旗軍第六百三十一節 深化改革 2第五百八十八節 天國從此不太平第三百七十五節 控制大局第六十九節 對你很失望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七百零七節 峴港會戰 2第四百一十四節 航程第十節 門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三百八十三節 工業革命種子 1第九十二節 全軍出擊第一百一十一節 更大的利益第七百八十六節 大明的傀儡政權第一百二十五節 造謠第七百七十五節 休斯敦大會戰 5第一百四十六節 誰不服我打誰第四百四十四節 大明的威勢第一戰第五百五十六節 兩個新國家第七百二十九節 新一波工業擴張第四百四十九節 各方聯動
第七百九十六節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路徑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七百八十六節 大明的傀儡政權第五百八十八節 天國從此不太平第一百零三節 千年宗族第六十九節 對你很失望第六十七節 發大財了第二十五節 大紅包第六百二十一節 兩路出兵第五十六節 惹一身騷第一百零三節 千年宗族第六百三十五節 法國的困境第六百八十七節 組建戰時內閣第六百三十四節 大明的以夷制夷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三百六十一節 軍事競賽第一百零三節 千年宗族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一百六十七節 收穫民心第七百五十二節 在墨西哥外交戰第六百八十八節 軍事準備第三百一十九節 新顧問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七百二十五節 大明犯了拖延癥第一百九十五節 橫掃千軍第四百二十一節 大魚上鉤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三百三十一節 徙木立信第六百三十四節 大明的以夷制夷第二十四節 跟班第五十三節 必有重賞第46節 營救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一百八十四節 後臺倒了第四百一十三節 出訪第七百二十五節 大明犯了拖延癥第44節 逃亡(一)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2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六百一十四節 負擔和收益第五百五十五節 絕望之中的燈火上架第四百四十四節 大明的威勢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第二百九十七節 控制廣東 2第七百七十一節 休斯敦大會戰 1第八十四節 撤退第六十二節 炮聲就是信號第一百八十五節 機會來了第八百一十九節 用的只是這個身份第三百八十二節 既得利益者第七百四十九節 新生派力量第八百節 擴大公局法案第五十四節 買斷煙土第六百一十五節 大移民潮第五百五十九節 普法戰爭紅利第五十八節 內鬥之勢第七百一十八節 富商和國王第七十三節 找幾個教官第一百三十三節 借美國說事第五百八十六節 爭奪雲南大鐵路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三百九十二節 藏污納垢之所第六百三十八節 太平天國最後的希望第一百一十節 談判中止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五百五十六節 兩個新國家第七百三十節 商業內戰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六百一十七節 德國推禍水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八百二十九節 籠罩歐洲的恐怖第七百八十七節 慈禧的算計第七百四十節 北伐的地緣顧慮第二百零四節 招募八旗軍第六百三十一節 深化改革 2第五百八十八節 天國從此不太平第三百七十五節 控制大局第六十九節 對你很失望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七百零七節 峴港會戰 2第四百一十四節 航程第十節 門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三百八十三節 工業革命種子 1第九十二節 全軍出擊第一百一十一節 更大的利益第七百八十六節 大明的傀儡政權第一百二十五節 造謠第七百七十五節 休斯敦大會戰 5第一百四十六節 誰不服我打誰第四百四十四節 大明的威勢第一戰第五百五十六節 兩個新國家第七百二十九節 新一波工業擴張第四百四十九節 各方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