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問題是朱敬倫最關注,也是他最有經驗的地方,不止是國內的,還有國外的,不止是這個時代的,還有未來的。天『』籟小說www.⒉
第一個生這種現象的國家,當然是英國,英國采取的方法是移民,將大量富余勞動力轉移到殖民地。當時英國對殖民地的移民政策,嚴格到什么程度,有一個故事,說幾個街上玩鬧的孩童,不小心沖擊了路過的國王車駕,結果全都被流放到了北美殖民地。
當時英國是采用嚴刑峻法,隨便犯點小錯誤,就有可能被移民。政府不允許流浪漢的出現,圈地運動中失去土地的農民,即便沒有任何罪行,只是因為在流浪,都可能被流放。
大明不可能像英國人這么玩,否則第一個出來批評的肯定就是英國人,而且全世界還都會附和英國。這就是世界話語權,英國人現在達了,有能力對國民好一些了,那么別國的國民過苦日子,他就有資本教訓人家,而且別國還不能反駁。英國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就開始反對奴隸貿易,很快全世界都認為這種貿易違背人道,慢慢禁絕了。
大明沒有適合的殖民地,就一塊阿拉斯加完全不適合生存,真的把人民大規模往那里流放,就算英國人不批評,朱敬倫自己都接受不了,因為他的觀念比這個時代的英國人還要現代,比如這個時代英國人還不禁止鴉片呢,而朱敬倫對鴉片深惡痛絕。
可偏偏大明沒有大規模流放人口,這幾年就是格外的平靜。
大量絲織作坊破產,這是不爭的事實,官府補貼的那一點錢其實于事無補,關鍵是,補貼也已經到期了,可今年紡絲產業依然平靜,朝著機器化生產的傾向不但沒有遇到阻力,反而日趨擴大。
朱敬倫讓人做過調查,確實有很大一批紡絲工人已經脫離了這個行業,在其他行業從業了,但他們就是沒有鬧事。
除了紡絲行業外,朱敬倫原本擔心的其實是茶葉領域,他擔心大量的茶工會起來鬧事,但是向洋人開放了一些茶園之后,怡和洋行、寶順洋行、旗昌洋行三大洋行的熱情很高,他們都是在中國經營數十年的先驅,有資本、有渠道,他們進入之后,直接都是大茶園,最現代的制茶廠,吸引了大量的工人。
得到放許可的可不僅僅是這些在中國經營了幾十年的巨頭,還有其他一些值得合作的洋行,比如出于控制福布斯而允許福布斯開辟的茶園,為了打擊印度茶葉生產,而給阿薩姆公司放的許可,還給了英國殖民地新哥倫比亞的一家公司放了許可。
這些大茶園數量雖然不多,但是一個個都野心勃勃,英國的公司,拿著許可,在倫敦股市上很輕松就能融資數十萬萬英鎊,美國紐約的銀行家也看好茶葉生產,畢竟茶葉越來越變得普及,茶葉貿易規模越來越大,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信息,讓大家普遍看好。
有金融資本的介入,導致這些茶廠大都采用股份制形式,規模變得很大。而極限取決于他們能否找到合適的荒山,但這樣的荒山在中國并不難找,于是一家家都號稱百萬級別。需呀招募的人工也是百萬級別的。
歷史上,英國在印度種茶,只用了三十年時間,就開辟了4oo多萬畝茶園,雇傭了12o萬工人。這個歷史上,由于朱敬倫早早開放了廣東茶市,導致英國人從中國進口茶葉,顯然比在印度種茶成本更低。幾年之后,朱敬倫又為了讓英國人放棄鴉片貿易,干脆放棄了棉紡織品的關稅,作為交換,英國也取消了中國茶葉方面的所有稅收。這讓中國茶葉在英國市場上更有優勢,這幾年在印度開辟茶園的公司連年虧損,印度茶始終沒有展起來,在英國市場上,中國茶依然占據了九成的份額。甚至連阿薩姆茶葉公司都神情來大明開辦茶園了。
現在多達十家的英美公司,在大明開辟的級茶園總面積達到8oo萬畝,每年出產茶葉達4oo萬擔以上,這還都是精品茶,粗茶他們是不生產的,否則產量還能更高,甚至一畝一擔。
給這些外國大洋行放許可,本國商人那更是得鼓勵,并且將最好的茶區,武夷山整個留作了本國商人的自留地,只允許本國人在武夷山上種茶,千畝萬畝的茶園不計其數,但大茶園還只有伍家和潘家開出來了。
不缺錢的伍崇曜獨資在武夷山上開了三百萬畝的茶園,他敢這么玩除了有錢之外,跟伍家還有品牌有關系。歷史上伍浩官就是一塊巨大的金字招牌,算是他父親留給他最有價值的資產。
西方人缺歷史,卻尤為重視歷史,就跟后世的中國人總是覺得官方總提歷史很丟人一樣。
西方人重視歷史,伍家恰好就有歷史。他們在英國的廣告招貼畫上,印刷的是老貴族用著古老的瓷器,旁邊放著帶有浩官標記的茶葉包裝紙。告訴英國人說,這是你爺爺的味道。
在美國更絕,伍家的茶葉包裝上直接印刷著五月花號輪船,意思是從美國建國的時候,就在喝中國茶葉了。更絕的是,波士頓傾茶事件是引美國獨立的一件大事,而伍家請了大量的專家,考證出當時被茶葉黨傾倒的茶葉,就是伍家供應的。他們有大量的賬本記錄,以及美國博物館中的實物為證。只要美國孩子學本國歷史,就不能不學波士頓傾茶事件,學這個事件,就不能不聯系到伍家的茶葉上。
當然考證歷史的目的,可不是還原真相,而是給自家的茶葉打廣告。這些當然不是伍家的主意,而是洋人自己的主意,洋人才懂洋人。而作為中國人,這個時代還是講究節儉的,伍家過去的包裝紙是非常簡單的,就一張黃紙而已。現在則是彩色高檔印刷紙印刷。
而幫伍家推廣的,則是伍家的合伙人,伍崇曜在美國和英國都開設了怡和茶行,但不是獨資經營,而是引入了合伙人,在美國就是福布斯,在英國則找了巴林銀行。這兩家都是懂得做生意的,福布斯更是從旗昌洋行起家的,至今都是旗昌洋行的大股東。
伍家的茶葉在采用最新式工廠生產,擁有最好的茶葉產地和最優秀的品茶師的情況下,質量確實是世界一流的,以此為基礎,在兩個懂行的合伙人的幫助下,浩官牌茶葉,已經成為毫無爭議的世界最優質茶葉的代名詞,甚至在英語語境中,浩官兩個字有取代茶葉的傾向:浩官就是茶葉。
由于武夷山茶區被中國人獨占,外國人只能選擇其他地方,主要集中在廣東以鶴山為中心的五邑地區,以潮州為中心的韓江流域地區,以英德為中心的連江流域地區,甚至有的茶園為了擴大產量將茶園展到了廣西,最近他們則將目光盯住了大明剛剛占領的江西。
可以預計的是未來茶葉產量還將繼續擴大,工業化和大種植園的茶葉生產模式,將繼續對小農生產造成沖擊。
讓人奇怪的就在這里,由于大茶園的出現,導致茶葉價格進來連年下降,已經降到了十八兩銀子,這讓很多小農都生產不下去了,可是茶園依然利潤豐厚,因為他們的成本只有十四兩,歷史上印度茶過中國茶就是因為成本,印度茶在十四兩的時候還能賺取利潤,而中國茶卻在虧錢。
現在這些大茶園的展,顯然已經開始沖擊中國茶農的保本底線了,大量茶農破產,可是沒有帶來社會問題,這之前讓朱敬倫百思不得其解。
這次當他找人調查了幾個同樣深陷困境的燒窯工之后,朱敬倫突然想明白了,還是移民政策。
大明這幾年一直在推動移民,主要是通過勞務公司推動,勞務公司優先招募家庭移民,因為能留住人的,其實并不是土地,能留住人的是家,能留住男人的不是放在,而是女人。
通過這種方式,大明在美國加州的移民數量,三年前就達到了三萬人,現在已經有了五萬多人。在加拿大的溫哥華一帶,也移民了一萬多人。在南洋數量更大,過十萬人,在南美也爆了高度的移民潮流。
但總的數量依然很少,事實上,相對于歷史上的自然移民,甚至都大大打了折扣,歷史上這段時間中國往外移民數百萬,可按照目前的度,一年最多也就只有兩三萬人,其中主要還是自己走出去的,勞務公司推動的也就一萬多人。
朱敬倫本來還擔心這種因為嚴密的監管,帶來的移民數量和度下降,會將社會壓力集中到國內,可是國內相對穩定,所以朱敬倫雖然想過各種理由,但從來沒想過是因為移民的原因,移民都不如原本的歷史,怎么可能是因為移民而緩解了社會壓力呢,這不和邏輯啊。
可原因恰恰就是一個不合邏輯的原因。
派出去的人回來告訴朱敬倫說,日子清苦的燒窯工人,確實怨言很大,但是大多數并沒有想造反之類的念頭,大多數人是一邊找其他活干,一邊抱怨,其中很常見的一句抱怨是,實在不行老子就去金山種地去。
聽完這些抱怨,朱敬倫茅塞頓開,原因不再挖金子,而是在‘實在不行’四個字上。
只有實在不行了,他們才會去美洲,只有實在不行了,他們才會下南洋,只有實在不行了,他們才考慮移民。
同樣的道理,只有實在不行了,他們才會造反。
這就是這幾年老百姓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但社會反而相對穩定的原因所在。
勞務公司是洋務司下轄的機構,在國外他們的管理人員都掛著公使館外交官的頭銜,方便跟各國交涉。
在國內也得到了官府的大力支持,各地縣衙張貼的勞務輸出公司的雇工告示常年不動,這讓所有人都知道,只要去國外,就能找到一個不錯的伙計,但需要帶著老婆孩子一起去。
這個時代是中國人最保守的時代,哪怕是去挖金子,他們也不太想離家。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各種不符合邏輯的傳聞,重土安遷的傳統文化都制約了他們的行動。
他們可以不去國外,可這些告示卻不是沒有意義的,這些告示告訴了每一個人,在你實在找不到活路的時候,你還可以選擇帶著老婆孩子離開家鄉找一條活路。
動亂,反叛,這些都是反秩序的現象,讓人做出這種行為的,有時候并不是走投無路,更多的時候,其實是他們感覺不到出路,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是因為他們感到了絕望,這時候他們才會造反。太平天國起義前期,石達開等高層很多都是地主,他們也參加了,就是他們看不到出路,在土客械斗中被搶走了土地,官府又不幫他們,如果那時候有人站出來,告訴石達開,你還可以去國外開辟你們新的土地,也許石達開會對造反有所顧忌,至少他沒有那么決絕。
那張告示雖然讓絕大多數人都不心動,卻成為了這些人心中的一條后路,讓他們知道他們始終有一條活路。
很多人其實對那張告示都不動心,他們不愿意舍棄故鄉,舍棄宗族祠堂和祖墳所在的地方,冒著危險千難險阻的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開辟。但是那個告示,卻安撫了他們的心,他雖然大多數時候不考慮移民,但在他們最絕望的時候,總能想到哪條路:實在不行就去金山種地去。
在他們沒有下定決心之前,他們哪怕依然很艱難,心里卻會想著,在忍一忍,看一看,看看能不能好起來,實在不行的話……
官府公告中的移民信息,就如同一盞絕望之中閃亮的明燈一樣,未必能讓人得到溫暖,可是卻始終讓他們覺得他們還有希望。
朱敬倫一聲嘆息,說到底還是中國的老百姓好,只要還有條活路,就不會造反。
至于那些燒窯工,他們實在是太艱難了,而砸毀兵工廠磚廠,不過因為一時想不開,是幾個窯頭和工人喝多了,一次偶然事件。
可即便是偶然事件,官府也決定嚴懲,不是他們不知道憐憫,而是因為有舊歷在前,錦綸堂砸毀繅絲廠事件,后來流放的人員多達三千人,現在這群燒窯工恐怕也擺不脫同樣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