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此一時,彼一時也,喜峰口之時,那時大金並無重創,明皇對於大金的誠意肯定不屑的。但現在的情部已經直接到了大金生死存亡的時刻,此時就範,那誠意足可令明皇相信。而且明皇曾令袁可立去朝鮮問罪,並將廢皇光海君救出並扶植而起。明顯有意染指朝鮮,而現在朝鮮就在我大金的控制之下,若以此爲餌,相信明皇會對不費一兵一卒就能拿下朝鮮感興趣的。”(光海君或者仁祖等,均爲諡號,就是死了別人封的,這裡使用主要是讓人明白是誰,其實用的相當弱智,請諒。)
范文程落落大方的說著,雖然不是很自信,但顯然朝鮮一地,的確可以讓明皇動心。他這樣說也是有自己的道理的。朝鮮爲明太祖欽定的不徵之國,甚至萬曆年間的壬辰之戰,明軍出兵朝鮮,那時有絕對的把握侵佔了朝鮮,但正是因爲這個不徵之國的祖訓,而乾淨利索的退了回來。
但那是萬曆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現在的明皇是天啓,他對朝鮮的政策可不是那麼的友好。對於朝鮮那兩面三刀陰柔的手段,可是一點都不感冒。甚至是在大金力挺進朝鮮之時,不惜一戰,將光海君搬了出來,直接的出兵干預。更在大金與仁祖一方達成同識之後,抽身而退。
最終將整個朝鮮算是讓與了大金,何爲何來?這一切這種種無不指向了‘不徵之國’這四個字。現在明皇要討伐的是大金,那是大明的死敵。只有一方徹底的敗了,這個戰火方能熄滅。而朝鮮已經成了大金的附庸,這不徵之國的免死金牌自然的也就消失了。
這一切的一切,無不表現出了明皇對於侵吞朝鮮的野心,所以范文程感覺,如果與明皇以朝鮮爲交易,行其輕鬆的得到整個朝鮮,以此換得大金的喘息時間,還是有可操作的空間的。
但利益雖然驚人,明皇是否能答應。也不是他能決定的了。不過既然是不答應。大金也不會損失什麼的。
這一番話說完,黃臺吉不由的也在考慮,現在的朝鮮已經在莽古爾泰的統治之下了,這位五哥。可不是一盞省油的燈。奪了朝鮮之後。哪裡想著大金了?莽古爾泰一直是自己奪嫡的大對手,只是他的母親,是一個二手貨。原始的身份是奴爾哈赤的嫂子,所以她被稱做是繼妃。在這一點上,莽古爾泰的確是吃了點虧,最終讓自己上位。
現在他身在朝鮮,分明就是想在那裡自立爲王,另立山頭,與自己分庭抗爭。如果說是大清河一戰之前,憑著大統的大義,還能穩壓他一頭,但現在還可能嗎?他的手裡不僅有自己的鑲藍旗,還有著祖大壽那一幫的漢軍。攻打朝鮮,並沒有讓其實力有損,相反,掠奪了相當多的財產與人口,又有朝鮮的兵作爲輔兵,實力已經大增了。
此次謀劃江東軍,也是因爲皮島的位置就靠近朝鮮,所以他才答應的痛快,現在還不見動靜,估計也快了吧。
對於把朝鮮扔給明皇,黃臺吉是一點都不心痛,崽賣爺田心不痛,更何況,那田不是爺的,是哥的,更沒有理由心痛了。相反對於‘寧予洋人不予家奴’的口號,可是他們遺傳給慈喜的。現在主弱臣強,更應該掃平了。
“憲鬥之計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容朕想想,”黃臺吉沉思瞭解會說:“今日明皇有大清河之勝,蓋州可能就是他們第一個目標了,現在明軍已經有了騎兵,這是朕料想不到的,代善那邊做好準備,還是早點撤離吧,”
“皇上說的是,早撤早好,給明軍來個空城計,無論成與不成,都沒有什麼損害。”
“蓋州事了,若敗,朕將嚮明皇獻上降表,但恐怕,明皇那邊也不是好糊弄的,還要加點籌碼,比如去帝號,降爲王,什麼年年來貢歲歲來朝之類的。也就是錢財而已,再割地、賠款,來點往明帝臉上帖金的東西,讓其感到功成名就,更感到大金的誠意。”黃臺吉真讓大明給打怕了,憑著自己計謀多端,明皇俱是秋風掃落葉之勢,一概破之。比如這次的大清河之伏,就算是沒有那騎兵,那此步兵一樣有能力將伏兵擊潰,只是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戰果,殲、俘這麼多的人馬而已。
那大金的活路在哪裡?這一次雖然沒有打敗明軍,但卻讓黃臺吉有了一個軍事發展的方向,那就是遠程武器、火器。這一切都需要時間,給自己時間的話,以先軍政策,二年之內,完全可以打造出一支以此爲主的部隊,徹底的壓制住明皇。
去帝號此事關係重大,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七大恨立國之事,惹的明國舉朝來攻,這是大明的忿怒所在。同樣也給了明皇極大的面子。
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個幻想,就是不知道在如此兵臨城下之時,明皇會否答應,這一點黃臺吉也是沒有一點底。因爲明皇對大金這一方太過仇恨了。但現在黃臺吉只想讓其退兵,若任其一路北上,攻進了瀋陽,那一切都完了。大金必然立刻的四分五裂,這一點當然不是黃臺吉想看到的。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只要明皇動心了,大金的種子也就留下了。到時臥薪嚐膽,好生的磨礪,重生的機會還是有的。這樣的心思幾乎不停的在招喚著黃臺吉。
另一方面,即使是明皇不充,也沒有損失什麼,自己一樣會開展自己抗爭的道路。
“皇上,一旦此事被宣揚出去,可是對皇上英名有損啊。”范文程嚇了一跳,怎麼說成了去帝號,給歲貢,當兒皇帝了?這個風意味著什麼?首先若成功的話黃臺吉會成爲大金的罪人,受大金萬世唾罵的對象,喪權辱國的賣國賊。雖然這是假的,一樣起到這樣的效果。其次,若失敗的話,大金將成爲笑柄,奴顏婢膝的去向明皇求和,而不獲準,這讓大金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