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收取北美五十州
“所以,姜先生對抗小冰河期的辦法到底是什么?”
朱高煦充滿敬意地問道。
在他看來,姜先生這種言談間便是未來數百年大勢,揮斥間即可化解降臨眾生身上的災難。
簡直就是如同話本里古代那些身懷仙術的軍師一般。
神秘,而強大。
李景隆也同時面露期待。
正是因為通過姜星火的話語,了解了風和水的本質,又了解了降水線對農耕文明到底是有著何等恐怖的影響,李景隆才更加心懷畏懼。
不知者無畏。
若是沒有姜星火的這一席話,光是告訴他,每年少三寸雨水會如何如何,李景隆定然是根本不信的。
姜星火則微笑著說道:“這些問題,當然也有考慮過。先說后一點吧,其實大明本土的耕地這件事,根本就不用擔心,因為你可以試想,首先,人地矛盾是始終存在的問題,難道大明百姓生娃的速度你也擔心嗎?只要有地種,多少人都能放開了生出來。”
若是撥云見日,給他有理有據地描繪出來,很多道理其實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以至于人們經常只能看到眼前的事情,難以去放眼未來,設想未來究竟會發生什么。
姜星火的話語,讓李景隆和朱高煦愈發好奇,這時候他們才想起來,只顧著討論移民新大陸的可能性,都忘了問新的陸地在哪里了,他們幾乎齊聲問道。
“只要大明在未來的一到二百年內人口達到峰值前,找到更適宜居住的陸地,把一部分超出耕地負擔的人口遷徙過去,就可以讓這片‘殖民地’成為大明北方氣候崩潰時最穩固的壓艙石萬事開頭難,只要找到宜居的陸地登陸,并且隨后不斷地拓展宜居的陸地,不斷輸送人口和物資,其實用不了幾十年,很快就可以基本穩定下來并且對大明本土形成初步的反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好處還會越來越明顯,便可以緩解這次持續數百年的小冰河期災害了。”
“不管是上策、中策,還是下策。我們所做的一切討論、暢想,都極為可能不是現實會發生的事情,所以只討論對策本身可操作的合理性,不討論在當下大明的政治環境下,未來是否能真的實現。”
“要錢不要命的人多了去了,只要有一個開頭的,知曉了那邊天地廣闊,不用再擠在家鄉的一畝三分地上,而是在那邊一個人能種三十畝地,自然有的是人愿意去了?!?
難道你指望火雞或者美洲羊駝給你拉犁嗎?
所以,這不是成死循環了?
李景隆想了想,繼續深究道。
反正,如果從大明到北美洲,向東行的船舶是應盡可能利用西風漂流選擇最短航程航線的,通常在中高緯度航行時采用大圓航線或混合航線,低緯度航行時采用橫向線航線。
在北美大陸上生活的馬和駱駝,一萬三千年前就滅絕了,而西部牛仔們騎的馬,都是從歐洲引進的。
因此,大明只需要帶上大明本土農作物的種子,就可以放開了種,第一點的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兩人對視一眼,朱高煦開口搶聲說道:“要先聽上策!”
李景隆微微搖頭,在他眼里,確實是無解的死循環。
——這就是地理大發現的意義!
第一點糧食作物不行能解決,而第二點,輪到了北美本土動物不行。
沒有交通坐騎倒還好說,大不了辛苦點步行,可沒有牛馬等農耕助手,就點不了“鐵犁牛耕”的科技樹,北美土著世世代代都只能停留在最原始的刀耕火種階段。
可就在姜星火沉思之際,朱高煦卻忽然插嘴。
當然了,對于北美土著永遠都解決不了的困難,對于大明來說,不過是幾十艘船的事情罷了。
而之所以眾多學者都認可商朝古人和印第安人的關系,這主要當地出土的文物與華夏的各種古文物高度相似有關,比如陶罐、甲骨文字等。而且根據記載發現,印第安人與商朝在習慣方面也有很多相同之處,比如人物跪坐石雕像就可以證明。
而姜星火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教育者的角色。
事實上,這也只是姜星火的一廂情愿,若是真的實施起來,恐怕趕盡殺絕的概率,還是比較大的。
“這怕不是得幾萬里之遙吧?”
“另外……”
姜星火點頭說道。
首先,北美大陸東西兩側為海洋,利于發展貿易與運輸,內陸則有貫穿南北的水系,極為便于灌溉,還有占據世界百分之二十淡水儲量的五大湖,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水分條件較好。
當然了,如果想要跨洋航行,風帆肯定也要進行相應的改進。
姜星火所說的,便是從泉州港之類的南方海港出發,在西太平洋順著西風帶直接抵達中美洲,然后沿著海岸線向北,順著環太平洋暖流回到日本。
站在社會金字塔最頂端的那一撥古人,當然并不比現代人傻,只是有些事情他難以理解、從未見識,就仿佛有一層濃重無法看透的烏云一般擋住了真相,所以才覺得不可能。
未來工業時代所必須的那些石油、煤炭還有各種稀有金屬之類的也先不談,只說在農業時代的土地等自然資源價值。
這是后世比較成熟的跨洋航線,在古代的風帆戰艦時代,更是注重風力的應用,帆船順風不順風完全是兩回事。
而在姜星火穿越前的那個時代,卻證明了北美不是土地不行,只是土著農作物不行罷了,北美大平原的土地條件,小麥、水稻,什么都可以種,種下去收獲就差不了。
別說什么能不能從亞洲到北美大陸原始人都能做到的事情,踏入了文明社會的人類,不是沒有可能做到的。
朱高煦聽完,亦是連連點頭,頗為贊許地瞥向李景隆。
姜星火干脆說道:“一步一步來,不要想著一次性大規模地就把事情做完,移民其實跟移山一樣,就是個日積月累的工夫你想想,哪有一下子就能把一座大山給搬空的?不都得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頓了頓,姜星火又補充道:“不過,雖然說起來似乎簡單,這個過程會比較漫長,同時還需要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可謂是福澤萬代,但耗時耗力?!?
第一點,也是最尷尬的一點,那就是雖然北美大陸土地肥沃,耕地面積廣大,但是.當地沒有土生土長的糧食作物!
北美本土的可食用作物主要有四種,分別是南瓜、向日葵、菊草、藜(類似于菠菜)。
李景隆認為,如果不糾結以當下的大明來猜度未來的大明,那么姜星火所說的這些東西,確實極有可能實現。
這個問題,李景隆認為光是靠農業增產,是解決得了一時,解決不了一世的。
當然了,這也只是前提條件,最重要的是,印第安人確實和漢人在各種條件上來看,還沒到不可融合的地步,如果是昆侖奴那種,姜星火自然是會做出完全相反的提議的。
單論北美大陸這塊土地本身,就已經是令任何一個國家都會極度眼饞的無價之寶了,環境之優越,縱觀全球亦無出其右者。
“所以說,這就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情,起碼也要三四代人,才能初步建設完成,而第一代人,只需要建立前哨的灘頭駐地;繼而稍微進行探索,在合適的港口處建立貿易站;然后向內陸探索的同時,完善港口設施,建立一座城池;最后才會考慮大舉進軍內陸,拓寬耕地范圍的事情。”
之所以產生“殷人東渡”的學說,主要是在商朝時有東征的軍隊消失了,而通過對商朝和美洲大陸時間的對峙,發現軍隊消失時,美洲大陸就意外出現了新的文明——奧爾梅克文明,于是這也就讓“殷人東渡”說法更具可靠性了。
而如今,李景隆卻非常清楚,三寸雨,對于北方的耕地,就是生死之差!
故此,李景隆雖然做了一些思考,但是依舊無法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出有什么辦法,能夠對抗持續數百年的小冰河期。
姜星火沉吟剎那,他要是告訴兩人,在未來其實會有很多人遠赴萬里去淘金,只為了更好的生活,但恐怕不是現在的例子也沒什么說服力。
畢竟,人生實在是太短了,一個人所能獲取的人生經驗、閱歷,也是基于當下的時代。
李景隆略微思忖后同意了姜星火的說法。
兩個人看完后,都沉默了。
李景隆發出了一連串的問題。
“大明到了未來一百年內的時間段,定然是國力雄厚、人口眾多,就算確實如高、高羽所說,想要移民海外的人趨之若鶩,可是新的陸地,別無它物?!?
朱高煦與李景隆都點了點頭。
既然是暢想討論,那當然就默認政治環境允許這種政策的發生。
畢竟……天災這種東西,真不好說啊。
伱把一個現代的嬰兒放回古代,他會被培養成古代人。
“其二便是,新的陸地的那些土著人,也有可能就是華夏先民的后裔,跟我們并沒有極為不可接受的差異。”
“什么安土重遷?!敝旄哽闫财沧?,“說白了,不就是冒險的收益,沒達到能讓人豁出命去干的地步嗎?”
李景隆點了點頭,無論是五胡亂華和后續的南北朝時期,還是諸如沙陀人等北方胡人再次與漢地融合的五代十國時期,亦或是造成了靖康之恥的女真人.不論這些胡人多么野蠻善戰,最后的結果都是被同化成了漢人的樣子。
先不討論從大明到美洲移民的可行性和具體操作步驟。
正所謂“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北美五十州”。
沒有高產的糧食作物,就沒有繁衍人口的基礎。
而且,即便是有農業增產的辦法,人口也會相應增多啊!
至于為什么本地人沒有在農業時代發展出一個龐大的帝國,則是受限于本地兩點奇怪的因素了。
這位仁兄不愧是紙上兵圣,實踐能力怎么樣不說,起碼紙上談兵的時候,講的還是頭頭是道的,朱高煦覺得自己就沒有這個水平。
“是很遠?!苯腔瘘c頭承認,“但是海上跟陸上畢竟不一樣,在物資充足的前提下,順著風不過數月便可以抵達,而且回來走另一條海路,也是順風?!?
這也就是后天教育的意義所在。
姜星火比量了一下他的文字地圖,極右側畫了一下,以作示意。
姜星火的這個說法,便是前世看到的“殷人東渡”學說。
“其次,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必然會有更加高效的、用于農業種植生產的器物出現縱觀歷史,這是必然發生的現象,而我相信,若是大明真走上了海外擴張這條道路,那么世界殖民和海外貿易這兩件事幾乎是必然而然地同時發生的,反過來,為了追逐利潤,不管是手工業還是農業,都會有更多提高生產能力的發明創造產生出來?!?
面對李景隆的質疑。
而從北美洲返回大明,船舶則是應盡可能避開西北太平洋的臺風和低氣壓,該航線也有兩個變化,是隨季節進行的波動,一般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以避北太平洋的海霧和風暴。
李景隆皺眉沉默了半晌后,忽然抬起頭說道:“若是新的陸地自然稟賦如此優越,開拓新的陸地倒不失為一條可行的辦法。只不過我華夏素來安土重遷,如何會有人拋家舍業不遠萬里地去新的陸地上討生活呢?”
那么,培養出一點超越時代的視野,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了揭開印第安文明,姜星火前世的科學家做出了很多假設,其中“殷人東渡”是主體,是對北美洲的印第安人起源的一種假說,是否是正確的,姜星火不敢保證,但最起碼確實有其可能性。
“這樣一來,一開始的小規模移民恐怕很難積攢出足夠的資源供后續人使用,大規模移民過去之后,一開始的數年肯定不能依靠耕種自給自足的,如此多的人,如何獲取足夠糧食、衣物等基礎物資呢?總不能讓他們餓死吧。另外,如果真的后續大量移民過去后,大明本土的耕地怎么辦?還得安排人手維持耕種吧。若移民的都是無地的人口還好,可若是真有利益,就注定會有很多有地之人也會賣地而去,到時候大明本土的糧食反而不夠吃了怎么辦?這些工作可是浩大的工程!”
反之亦然,如果一個出生在古代的嬰兒穿越到了現代被人收養,接受正常的義務教育,那他如果不考慮身體基因、抗體方面的迭代差距,智力和認知力,有極大可能跟同齡的現代孩子并沒有太大差距。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北美沒有任何可以馴化后,供人交通或協助耕種的本土大型哺乳類動物。
姜星火這么說,倒也不是圣母心。
姜星火繼續說道:“當地之人,倒也不必一定選擇趕盡殺絕。”
接著,姜星火大概說了一下路線。
實際上,姜星火所說的這片新的陸地,自然就是美洲大陸。
見兩人頷首同意,姜星火開始說道。
在“可馴化”這個前提條件下,能達到“供人交通”的哺乳類動物,包括但不限于牛、羊(羊車)、馬、駱駝,能達到“協助耕種”的哺乳類動物,包括但不限于牛、馬
遺憾的是,北美大陸一樣都沒有。
“其一是華夏文明對人數少的落后民族的同化能力極強,這在過去的歷史中,已經無數次地驗證過了.當然,我不是說這種民族融合是正義的正確的,事實上,這種所謂的‘融合’往往伴隨著無數先民的痛苦與血淚,這里只說這個結果?!?
“不是沒有辦法,相反,辦法不少,上中下三策,你們想先聽哪個?”
姜星火開口緩緩說道:“我可以保證,這塊新的陸地,農耕條件一定是比大明現有的條件更加優秀的,中部有著廣袤的平原和南北貫通的水系,也同樣是雨熱同期,易于耕作?!?
“新的大陸究竟在哪?為何姜先生說有可能是華夏先民的后裔?”
姜星火淡淡一笑,看著兩人目光堅定地說道。
朱高煦疑惑問道:“姜先生為什么說對本地人不用趕盡殺絕呢?難道不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嗎?”
而兩點因素,大明恰好都能解決。
“可以,但是有個事先聲明。”
事實上,這無關乎智力,而是真真切切的時代局限性。
李景隆復又問道:“那移民的物資問題呢?”
對于某些地區來說,永遠都不可能突破的自然上限,只需要其他地區習以為常的東西交流一下,便可以突破。
教育的,還是古代大明受教育水平良好(雖然有人不愿意學)、走南闖北生活經驗豐富(從北砍/逃到南)、參加過實際工作(砍人與指揮砍人)的兩個學生。
姜星火收回思緒,說道。
“上策,作為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其實是最為簡單的?!?
至于玉米,直到大明這個時代,北美土著才在東海岸種植了短暫適用于夏季生長的玉米。
姜星火一時語塞,李景隆也是有些尷尬,道理,好像確實是這么個道理。
從西到東來說,西海岸有綿長的山脈,可以如同一道天然長城一樣,有效阻擋寒流的內侵;中部大平原一望無際,極度適合農業種植,耕地面積廣大到約占世界總耕地面積的十分之一,養活多少人都沒有問題;至于東側則稍微差點,雖然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雨熱同期理論上事宜農耕,但是北美大陸東海岸的冬天究竟是暖是寒,取決于寒流具體的走向,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聽了姜星火的解釋,李景隆這才略微釋然。
朱高煦聽完,感覺這確實是個好辦法。
但李景隆仍然搖了搖頭:“姜先生所說的方式,應該算得上是對抗未來小冰河期一個好辦法,不過太耗費時日精力了,大概需要十幾二十年才能初步見效,且投入巨大,若是沒有朝廷下巨大決心,集一兩代人之力,恐怕是辦不成的?!?
“而且,若是如歷代變法那般,支持的皇帝咳咳,恐怕就會還沒做成,還沒見到成效,就會被徹底廢止,而變法的道理便是如此,做成了,培養出來得利的階層,變法就成了;做不成,半途而廢,那自然也就是人亡政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