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第519章 盡心

“經國濟民者,天理也;世風奢靡者,人欲也。”

胡儼開始了他的最后一搏。

而作為最后的對策,顯然是經過胡儼深思熟慮的,條理非常清晰。

“經國濟民,合氣質之性,亦需合天地之性。”

“何謂經國濟民與天地之性相合?”

胡儼自問自答道:“仁、義、禮、智、信,此五者也。”

胡儼話語稍頓,眾人卻變得若有所思了起來。

剛才的核心辯題,是“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也就是“存天理滅人欲”。

現在,眼見著僅靠“天理人欲論”這個防線,恐怕最好的結果,都只是勉強守住。

而總體上來講,由于在本體論上的一敗涂地,太學之會的總體結果,還是反方辯手的大敗虧輸。

而且,“天理人欲論”這條搖搖欲墜的防線,到底能不能夠守住,也很難說。

所以胡儼索性心一橫,直接轉移核心辯題了。

一場論戰的核心辯題,一般來說,不是某一方想轉移,就能轉移的,要得到雙方的認可。

而胡儼所轉移的辯題,既是反方唯一反敗為勝的機會,也是正方辯手們,需要正面接下來的辯題。

因為胡儼所拋出來的辯題,其實就是在經濟發展中的倫理道德問題。

實際上,之所以會有這場太學之會,就是因為隨著變法的進行,商品經濟的發展,引來了思想道德層面的種種變化。

所以,胡儼拋出的新辯題,反倒比剛才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更為貼近矛盾主旨。

但與此同時,這也意味著,如果沒有可靠的論點,那么反方辯手們,失敗的概率反而更大。

因為在這種依托于商品經濟發展下的倫理道德問題上面,傳統的程朱理學,并沒有多少深入研究。

也就是說,全靠胡儼自己的臨場發揮了。

能不能超神爆種,是這最后一搏的關鍵。

其他人,也都很快意識到了這一點。

楊士奇滿懷希冀地看向了胡儼。

曾經,楊士奇并不是很高看這位在內閣里沉默寡言,做事穩妥的大儒。

因為胡儼的歲數,比他們大不少,也不是科舉出身,在基層學政系統摸爬滾打了很多年,是靠著多年積累的名望以及過硬的儒學實力被提拔進內閣的,但胡儼為人教條,甚至有些死板,是不可不扣的醇儒。

故此在很多事情上,做事較為靈活變通的楊士奇,都不太認可胡儼。

但不管是變法開始時胡儼的挺身而出,還是今日胡儼堵上一切所換來的這場太學之會,胡儼強硬的風骨,都讓楊士奇對他的態度,有了很大的改觀。

而今日胡儼一力擔之的決絕,以及從絕望中不斷尋找希望的勇氣和能力,更是讓楊士奇非常敬佩。

但是胡儼,真的能做到打敗姜星火嗎?

楊士奇的心頭升起了一個問號。

姜星火是如此的強大,這種強大甚至讓他產生了慌亂和絕望。

但胡儼很快就用自己的爆種表現,給予了楊士奇和所有反方辯手新的希望。

“天地之性,道德也。”

“道德之仁義禮智信,不僅約束天下之人,更可約束經濟關系。”

“仁者,愛之理,心之德。君子所以為君子,以其仁也。若貪富貴而厭貧賤,則是自離其仁,而無君子之實矣。”

“義者,君子之所喻也。君子不以其道得之,謂不當得而得之,然與富貴則不處,于貧賤則不去,君子之審富貴而安貧賤也如此。若有白金遺道中,君子過之,曰:此他人物,不可妄取,小人過之,則便以為利而取之矣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殉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已隨之。”

“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禮貴得中,奢易則過于文,儉戚則不及質,二者皆未合禮,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質而后有文,則質乃禮之本也。”

“智者,猶識也。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農,此自然之理也,足食之大務,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則在乎人君正其心術,以立紀綱而矣。”

“信者,約信也,以實之謂信。人不忠信,則事皆無實,為惡則易,為善則難。交易以信,則市易易,反之,則難矣。”

當胡儼停頓的時候,現場響起了不小的驚疑之聲。

顯然,胡儼根據“仁義禮智信”這五種道德觀念來對商品經濟行為進行約束,是基于程朱理學里朱熹觀點的一次不小創新。

胡儼的整體觀點,就是認為財富可以后天獲得,但財富獲得的途徑和手段要符合道德標準,“不義之財”不可以被提倡的,雖然趨富惡賤是社會的現有價值取向,但君子取利要有道。

而在消費觀念上,胡儼也試圖以程朱理學,為大眾提供一個標桿,主張把個人消費倫理拔高到了脫離世俗物質享受的層次,追求一種精神享受的至高境界。

總得來說,是程朱理學現有的義利觀基礎上的理論突破。

既堅持了儒家根本的道德原則,又顯得不是那么不切實際。

實際上,由于在商品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確實有很多人為了發財不擇手段,在利益面前失去了對道德底線的堅守,而胡儼的這種提法,就有點類似于近代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和“道德人”的理論假設,而在經濟活動中,誠信等基本原則確實是值得提倡的,以損害道德為代價的經濟活動,其實對于整個社會風氣都是一種損害。

胡儼的觀點,哪怕是姜星火,也不能說沒有任何意義,這里面肯定是有一些積極意義的,這是無法否認的,所以在這個層面上,胡儼就已經取得了穩住陣腳的作用。

畢竟站在道德高地上,對下面指指點點,天然就立于某種不敗之地。

但這種改變,對于傳統的程朱理學,或許是一種進步,可對于姜星火的新學來說,卻依舊太過保守和落后,是披著“仁義禮智信”的虎皮的道德綁架。

姜星火思忖片刻,開口道:“仁義禮智信,不待發而始有也,未發之時,此五者未嘗不流行于中,即使發之時,五者有何聲臭之可言乎?若必以不容說者為頭腦,則參話頭以求本來面目者為正學矣。”

“宋儒因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在人心,推原其上一層以謂之性,謂之曰仁義禮智信,性反覺墮于渺茫矣。”

姜星火的立場站的很穩,并沒有因為對方的某種“讓步”而隨之妥協。

因為從心性論的角度,姜星火壓根就不認為儒家基于天地之性所衍生出來的“仁義禮智信”這些東西,是屬于實理范疇,也就是他反對這種在“仁義禮智信”之前先立一性的形而上學,如果是基于這種邏輯去推導一個“天性”,那么跟佛家成佛的邏輯有什么區別呢?

說白了,“仁義禮智信”沒錯,道德也沒錯,但理學家將這些東西,定義為“天理”范疇,屬于“天地之性”,來居高臨下地指導社會經濟生活,在姜星火看來就是錯的。

如果今天他接受了這種對方的“妥協”,承認了理學家的道德準則對于經濟活動的指導地位,那么其實一切都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今天的太學之會,爭到現在,爭的就是到底存不存在“天地之性”這種至高的、凌駕于一切現實之上的概念。

“解大紳方才所言,蓋赤子之心,見父自然知愛,見兄自然知敬。”

姜星火繼續道:“若是真有一個天理,基于物質遺傳的種種本能,方是天理源頭,何消去存天理,而后發之為仁義禮智信?如孝子見父赴役,天寒起盥冷水,見之痛哭曰:為人子而令親如此,尚得為人乎!于是以身代之。此痛哭一念,是從天理而求得的嗎?我以為,宋儒往往說倒了。”

“《孟子盡心上》所言: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有親親而后有仁之名,則親親是仁之根也,今欲于親親之上,求其所發者以為之根;有敬長而后有義之名,則敬長是義之根也,今欲于敬長之上,求其所發者以為之根.此宋儒所以有‘性中曷嘗有孝悌來’之論,天地之性不明,由此故也。”

針對胡儼所提的“仁義禮智信”這個根本論點,姜星火給予了重點針對回應。

對于當先的“仁義”兩點,在儒家體系里,仁的基礎是親親,義的基礎是敬長,這個是孟子明文規定的,而所謂親親,指的就是孝,所謂敬長,指的就是悌。

姜星火認為,孝悌作為仁義的根基,非如程朱所理解的那樣仁義為孝悌之根本、孝悌為仁義之發用。而是“仁義禮智信”這些道德準則都是虛名,譬如仁義,是先有親親敬長,才后出現的。

從名實關系上看,“仁義禮智信”這些道德準則,是基于物質遺傳的人倫關系和后天社會關系形成的,孝悌之行為實,仁義禮智為名,這就完全顛倒了程朱理學在天地之性所派生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原則問題上的觀點。

而接下來,雙方又是一陣唇槍舌劍。

辯論,再一次陷入了僵局。

姜星火“理欲統一”的心性論觀點非常牢靠,反方辯手們根本無法駁倒,之前以退為進的招數,也宣告無效了。

實際上,辯論到了這里,所有反方的辯手,胡儼、楊士奇、王允繩、高遜志、汪與立、楊敬誠心頭都升起了一股無可奈何之感。

本體論方面,姜星火的物質細胞理論,實在是無可辯駁,所以已經開局輸一半了。

剩下的這一半,也就是心性論,姜星火更是咬死了“理欲統一”的觀點一步不退。

如之奈何?

幾人交換了一下眼神,楊士奇這時候忽然看到,在負責記錄的楊榮,給他使了個眼色。

“若是真到了局勢為難的時候,不妨用此法破局。”

楊士奇想起了此前他們所商議的內容。

眼下,似乎就到了不得不用的時候了。 因為再拖下去,沒有對策的話,那就輸了。

楊士奇又等了等,眼見胡儼也是無計可施,于是咬牙出聲道。

“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

“性者,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從以出者也。”

“人有是心,莫非全體,然不窮理,則有所蔽而無以盡乎此心之量,故能極其心之全體而無不盡者,必其能窮夫理而無不知者也。既知其理,則其所從出,亦不外是矣以《大學》之序言之,知性則物格之謂,盡心則知至之謂也。”

曹端聞言卻是一怔。

——盡心論。

因為理學的盡心論是心性論的一部分,全靠心證,而心證的東西,拿來辯論是沒有結果的。

所以,這就是屬于拖時間的無賴打法。

但凡要點臉面的,肯定是干不出來這種事情的,所以胡儼沒好意思。

而楊士奇今天為了贏.不,或許只是為了輸的不那么難堪,直接把理學的盡心論給祭了出來。

而理學盡心論的基本觀點就是盡心與窮理致知、體認天理這三者,是一并顯發的,只要盡得此心之全,亦即意味著對萬物之理的窮極無余,在邏輯層次上,萬物之理是天理的顯現。

最終版本的朱熹則認為,對于人心,想要盡得此心,必須窮理致知,只有這樣才能透顯涵具靈昭明覺之知的本心,并上達天理,最終實現人的氣質之性與天理的天地之性的統一。

解縉此時只道:“謬矣!”

“孟子所謂‘動心忍性、強恕而行’,講的都是盡心,心之在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如此種種,如孺子入井而有惻隱之心,不盡則石火電光,盡之則滿腔惻隱,無非性體也,人與天雖有形色之隔,而氣(物質)未嘗不相通,知性知天,同一理也,何必舍近求遠?”

解縉的意思是,朱熹等宋儒認為“性/理”是獨立實體,所以才有“必以知性先于盡心”的盡心論說法,繼而以窮理為入手工夫,而其所窮所知之理乃天地萬物之理,反失卻人心惻隱羞惡等條理,不說南轅北轍,也可以說是舍近求遠。

汪與立這時候反駁道:“是以圣人設教,使人默識此心之靈,而存之于端莊靜一之中,以為窮理之本;使人知有眾理之妙,而窮之于學問思辨之際,以致盡心之功。巨細相涵,動靜交養,初未嘗有內外精粗之擇,及其真積力久,而豁然貫通焉,則亦有以知其渾然一致,而果無內外精粗之可言矣。”

汪與立的說法,就是典型的理學的“交融貫通之境”,也就是宋儒們總結出的境界法門,是知覺之心體在窮理、致知之后“心理合一”的證成。

此時此刻,反方辯手們已經不指望贏了,只指望輸的不要這么難看。

而眼見楊士奇用的“盡心論”這招似乎有點效果,反方辯手們也是跟著一擁而上。

高遜志亦是開口道:“專務于內,從心求理,則物不盡;專務于外,從物窮理,則心不盡。物不盡,心不盡,皆是理不盡,故而必心物內外交融,達至于心理合一之境界。”

楊敬誠亦是打起精神來說道:“必其表里精粗無所不盡,而又益推其類以通之,至于一日脫然而貫通焉,則于天下之物,皆有以究其義理精微之所極,而君子之聰睿,亦皆有以極其心之本體而無不盡矣。”

融會貫通之境,這個說法被反復提及,實際上就是宋儒認為當為學致知進至脫然貫通境界,知覺之心知與物之理則一體契合,故本心所具之靈昭明覺之知,不僅能夠究極天下之物的精微義理,也能夠究極此心體之量。

有點類似于“大自在”、“大圓滿”的意思。

胡儼亦是勉力說道:“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涵泳乎其所已知,敦篤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屬也。是以平居靜處,虛明洞達,固無毫發疑慮存于胸中.至于事至物來,則雖舉天下之物,或素所未嘗接于耳目思慮之間者,亦無不判然迎刃而解,仁義禮智信,種種天理,皆由此而證。”

張宇初這時候也開口了,既然涉及到心性,那正是他最近研究的心學所在,他更有發言權一些。

“孟子言良心,何不指其降衷之體(宋儒概念里的‘性體’)言之?而形容平旦之氣,似落于跡象,不知此即流行之命也。知此即為知命,猶之太虛何處不是生意?然不落土,則生機散漫,無所收拾。”

這就是繞開宋儒,回歸到孟子這里,強調在先秦儒學的哲學體系中,“良心”和“平旦之氣”比“性”更為根本。

順著這個思路,姚廣孝亦是說道:“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此語即喜怒哀樂未發之體,未嘗不與圣人同,卻是靠他不得,蓋未經鍛煉,一逢事物,便霍然而散,不妨說‘工夫所至,即為本體’,盡心而得本體,有違先儒之論。”

破題的思路,基本都是一致的。

既然反方辯手始終強調盡心而得本體的宋儒觀點,那就去先秦儒家的理論上找依據。

反正理論體系上,肯定是古代圣人的觀點,更加有權威性。

而在宋儒這里,是強調有心體或性體之類的一先天本體,然后經由工夫,復其本體。

正方辯手們,就強調先盡心工夫,工夫精熟,心體流行自然條理分明,此為性體或者說本體的根本,在這個邏輯框架下,本體不再是一先天本體,而是工夫所至,心的一種良好狀態或屬性。

“不然!”

楊士奇固執道:“人生時浩然之氣,被那氣質混濁頹塌之氣所遮掩,這浩然之氣,乃是工夫后養得。”

解縉笑道:“浩然之氣本非固有,如何養得?與那昏濁頹塌之氣不過是一氣罷了,工夫則點鐵成金,不是將好氣來,換卻此氣去也。”

楊士奇堅持道:“人之一心,湛然虛明,如鑒之空,如衡之平,以為一身之主者,固其真體之本然。而喜怒憂懼,隨感而應,妍媸俯仰,因物賦形者,亦其用之所不能無者也。”

這里就是分別從體、用兩個方面來論說人心,也是程朱理學對于人心的經典論斷。

從本體的一面來講,認為人心本體、本真的一面如明鑒一般純凈虛明,不染一物,又如衡器(天平)一般公平公正,不著私意;但在發用的一面,則認為人心不能不因“喜怒憂懼”、“妍媸俯仰”這些外在情緒表現出隨感而應、因物賦形的情感表達和價值判斷。

實際上,這也是程朱理學心性論與盡心論的根子了。

從理學對人心體用兩個方面的闡發不難看出,人心不僅是知覺的主體,且作為知覺主體的人心本身具有德性色彩和善惡判斷。朱熹所謂人心不僅能知覺,而且有善惡,也就是“心有善惡,性無不善”.由于朱熹的人心在發用一面既已體現為善惡兩方面的道德屬性,因此從盡心論的角度來看,人的認識就不是純粹的認知問題了,而是心性的道德修養問題。

胡儼亦是說道:“人有是心,莫非全體,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知有不盡,故其心之所發,必不能純于義理,而無雜乎物欲之私,雖欲勉強以致之,亦不可得而致矣。”

這里就是說,程朱理學認為人心即便通過“盡心”的工夫,也并不能窮極事物之理,究其根本就是人心被私欲遮蔽,而私欲對于“盡心”是有極大危害的,僅會影響和阻礙“盡心”的進一步推進,也會對修身養性帶來直接影響,而朱熹的觀點則是人心一旦被私欲所蒙蔽,那么就算想勉強“盡心”,也很難做到.換言之,“盡心”不是一個靠自身努力所能完全達成的認識過程,阻礙認識活動難以繼續推進的非是人自身之知識能力缺乏的問題,而是認識主體自身的道德修養問題,也就是人欲的問題。

實際上,雙方激烈爭論的觀點,始終都是基于不同本體論派生出的心性論。

而宋儒以朱熹為代表的盡心論,正是其分別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反映,根本上是理氣二元在心性論上的反映。

正方既然主張物質一元論,那么自然反對有所謂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之分別,認為浩然之氣與昏濁頹塌之氣總是一氣,養得好則昏濁頹塌之氣變而為浩然之氣,養不好則浩然之氣變而為昏濁頹塌之氣。

所以,根子上這些心性論派生的說法,還是本體論上的爭端。

只不過現在的問題在于,本體論可以用細胞學來實證,心性論卻不能,所以駁不倒反方。

姜星火靜靜地聽著他們的爭吵。

一場太學之會,眼見著就從上午,來到了中午。

明日高懸。

姜星火方才開口。

“所以,諸位都認為,盡心難以致良知?”

胡儼微微頷首應道:“然也,誠如伊川先生所言:良知良能,皆無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

反方辯手們,并沒有覺得胡儼的回答有什么不妥。

“良知”是盡心論的一部分,屬于專有名詞。

該詞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而在宋儒的話語體系中,有進一步的引申含義,朱熹在作《孟子集注》時對“良知”這個詞的“良”作注時,用的事“本然之善”這四個字解釋。

呃,倒也不必一看朱熹做的注釋,就覺得夾雜私貨了。

實際上,朱熹確實縫合了不少東西,也自己為了理論上的邏輯自洽而夾雜了私貨,但至少在“良知”這個詞上,朱熹所注與孟子的原意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良知”是一種先天的知覺,也就是孟子所謂不必思慮而能知覺的意思。

同樣,朱熹在注釋孔子那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時,寫的注釋是“生而知之者,氣質清明,義理昭著,不待學而知也”,這里面對于“知”的語境,跟之前是完全一致的。

但跟先秦儒家零散地提到良知或知不同,朱熹把這個詞跟之前所重點說的“敬”“誠”之類的一起提高了重要程度。

在朱熹這里,良知是人生來就從天那里繼承的東西,是天賦,是天灌注到人心中的東西。

換句話說,還是“天理人欲論”的基本觀點,是一脈相承的。

因此,“良知”在朱熹這里會高頻率地出現,而且往往跟他的心性論綁定在一起。

朱熹在《大學章句》里寫了“人心之靈莫不有知”,在《大學或問》中寫“人莫不有知”,在《孟子集注盡心章句上》對孟子“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進行注釋“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如此種種,不勝枚舉,都是良知的意思。

正因為這種廣泛使用,所以當姜星火提出“良知”的時候,根本就沒人反應過來有什么問題。

姜星火看著高懸在天空中的太陽,額頭被陽光照射,已是沁出了幾滴汗珠。

——他有點煩了。

所以,姜星火決定早點結束這場太學之會,給予反方辯手們最后一擊。

“依我看來,經濟社會運行,不需要什么仁義禮智信作為高高在上的約束,說到底,既然良知是與生俱來的,那就能使人知善知惡,能使人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正確判斷,所以不管是解決盡心還是方才提到的道德,只需要三個字就夠了,致良知。”

第61章 白銀貨幣化第442章 內幕第245章 工業【求月票!】第545章 建文第120章 新獄友注意出廠時機第160章 巴羅-李嘉圖等價第217章 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求月票!第127章 《國運論》第35章 “明堡宗”是誰?!第101章 大軍出動,掃清江南第543章 場區第317章 黃浦第490章 稅收第323章 審判第538章 癥結第81章 模擬結束,失態的夏元吉第557章 建交第515章 理欲第54章 我已開悟,立地成佛!第378章 反轉第135章 “民族國家”第340章 拂袖【第一更求月票!】第40章 于謙分魚,稱量天下第467章 主炮第142章 準備好棺材吧第175章 陸權論第15章 不就是想立二皇子為儲君嗎?第374章 于謙【七月求月票!】第227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求月票!】第293章 生亂第281章 拜師【求月票!】第457章 斷腕第296章 叩闕第131章 世界島戰爭第428章 戰象第341章 援軍【第二更求月票!】第422章 攻克第456章 偽鈔第431章 濟養第307章 實驗第396章 暴昭第232章 為什么大明與新大陸無緣?【求月票第244章 《哲學通信》第158章 詔獄掃盲班第353章 暴露【7K二合一求票!】第5章 黑衣宰相第87章 谷王密謀:突襲詔獄第129章 地理決定論:華夏與日本第127章 《國運論》第117章 天竺 呂宋很近啊!第454章 遇刺第517章 心性第440章 蛀蟲第153章 我全都要!第226章 燕校尉果然不凡【求月票!】第518章 中場第414章 病危【求月票!】第111章 華夏農耕文明的真正成因第44章 不生病衰老就能一直活著第118章 殖民第一步,藩王海外建國第458章 假賬第552章 機密第286章 妙錦第222章 黃宗羲定律【求月票!】第87章 谷王密謀:突襲詔獄第412章 龍場【求月票!】第542章 震動第2章 大明國運短一截第460章 吃蟹第103章 建文帝,回不來嘍劇情檢討兼3月爆更計劃第150章 稅收的本質,是博弈第264章 推墻而出【求月票!】第10章 君不見第261章 兼并?不【求月票!】第447章 吏治第246章 理由【求月票!】第518章 中場第376章 求榮第107章 大明滅亡:小冰河期第201章 《大明星空志》【求月票!】第178章 皇帝與太子的分權第330章 罪證第228章 庸者裁汰之法【求月票!】第176章 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第193章 如何推動近代科學的產生第62章 永樂牌常規動力印鈔機第233章 馬三保的故事【求月票!】第73章 我不在乎王座上的是誰第506章 棱堡第2章 大明國運短一截第453章 瘋子第541章 仇讎第177章 吃煤的鐵馬第474章 求見第79章 變鈔就能接著玩?真香啊!第124章 化肥仙丹!第464章 會計第374章 于謙【七月求月票!】第446章 京察
第61章 白銀貨幣化第442章 內幕第245章 工業【求月票!】第545章 建文第120章 新獄友注意出廠時機第160章 巴羅-李嘉圖等價第217章 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求月票!第127章 《國運論》第35章 “明堡宗”是誰?!第101章 大軍出動,掃清江南第543章 場區第317章 黃浦第490章 稅收第323章 審判第538章 癥結第81章 模擬結束,失態的夏元吉第557章 建交第515章 理欲第54章 我已開悟,立地成佛!第378章 反轉第135章 “民族國家”第340章 拂袖【第一更求月票!】第40章 于謙分魚,稱量天下第467章 主炮第142章 準備好棺材吧第175章 陸權論第15章 不就是想立二皇子為儲君嗎?第374章 于謙【七月求月票!】第227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求月票!】第293章 生亂第281章 拜師【求月票!】第457章 斷腕第296章 叩闕第131章 世界島戰爭第428章 戰象第341章 援軍【第二更求月票!】第422章 攻克第456章 偽鈔第431章 濟養第307章 實驗第396章 暴昭第232章 為什么大明與新大陸無緣?【求月票第244章 《哲學通信》第158章 詔獄掃盲班第353章 暴露【7K二合一求票!】第5章 黑衣宰相第87章 谷王密謀:突襲詔獄第129章 地理決定論:華夏與日本第127章 《國運論》第117章 天竺 呂宋很近啊!第454章 遇刺第517章 心性第440章 蛀蟲第153章 我全都要!第226章 燕校尉果然不凡【求月票!】第518章 中場第414章 病危【求月票!】第111章 華夏農耕文明的真正成因第44章 不生病衰老就能一直活著第118章 殖民第一步,藩王海外建國第458章 假賬第552章 機密第286章 妙錦第222章 黃宗羲定律【求月票!】第87章 谷王密謀:突襲詔獄第412章 龍場【求月票!】第542章 震動第2章 大明國運短一截第460章 吃蟹第103章 建文帝,回不來嘍劇情檢討兼3月爆更計劃第150章 稅收的本質,是博弈第264章 推墻而出【求月票!】第10章 君不見第261章 兼并?不【求月票!】第447章 吏治第246章 理由【求月票!】第518章 中場第376章 求榮第107章 大明滅亡:小冰河期第201章 《大明星空志》【求月票!】第178章 皇帝與太子的分權第330章 罪證第228章 庸者裁汰之法【求月票!】第176章 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第193章 如何推動近代科學的產生第62章 永樂牌常規動力印鈔機第233章 馬三保的故事【求月票!】第73章 我不在乎王座上的是誰第506章 棱堡第2章 大明國運短一截第453章 瘋子第541章 仇讎第177章 吃煤的鐵馬第474章 求見第79章 變鈔就能接著玩?真香啊!第124章 化肥仙丹!第464章 會計第374章 于謙【七月求月票!】第446章 京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塘沽区| 伊通| 仙游县| 内丘县| 伊宁市| 兴城市| 镇雄县| 平阴县| 基隆市| 阿尔山市| 阿克苏市| 贵溪市| 盐山县| 新泰市| 巩留县| 南开区| 长海县| 大渡口区| 双辽市| 桐柏县| 江口县| 达日县| 威宁| 江阴市| 偃师市| 油尖旺区| 顺义区| 上虞市| 平阳县| 农安县| 五河县| 宁晋县| 白河县| 革吉县| 双牌县| 武城县| 德清县| 铁岭县| 永靖县| 郑州市| 尖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