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死,怎么會這樣。”張溥焦急的咒罵道,他的旁邊,是一臉擔憂的陳貞慧。
上次在花船上聽聞王思遠王三公子陰謀密會衛所軍官時,他就隱約感覺到一股不好的風潮,心思敏感的他,覺得在江南地界會出些亂子,故此,之后他就一直留在南京城,沒離開,與他一起的,還有當時參與宴會的陳貞慧。
兩人共同留在南京城,品酒讀書,夜宿秦淮,好不風流快活。過不得多久,王思遠帶領的冒稱倭寇的海盜上岸劫掠,擄掠人口,甚至就連他的老家太倉都遭劫了,只有南京坐在的應天府還算太平,沒有倭寇流竄過來。
雖然家鄉受到劫掠讓張溥有點傷心,但自己的推測出乎預料的準確,又讓他心底有些開心,自己的還是很有預見能力的嘛。帶著這樣又開心,又有點擔憂的心情,他繼續留在了南京,而陳貞慧也被這肆無忌憚的倭寇給嚇到了,不敢回家,也只好一同留下來,打算參加南直隸的鄉試。
只是,后來發生的事情,卻讓張溥有點看不懂了,東南出現了倭寇,皇帝派大軍前來平叛很正常,而從海上來也很正常,畢竟皇帝剛以海軍來了個漂亮的前后夾擊,團滅了女真八旗,此時再度啟用也正常。
而且,以張溥的眼光來看,皇帝這怕也是給漕運改海進行鋪墊和趟路,只要這次行動成功,以后漕運估計都是從港口出發,走海路北上了。
然而讓人驚訝的是,這只被皇帝寄予厚望的海軍艦隊,一到寧波就被滅了,連人都死了好幾千,整個帝國的海軍艦隊全軍覆沒。
皇帝陛下拍下來平叛的軍隊就此停在寧波進行修整,不在動彈。而南京城中的氣氛也有些讓張溥摸不準了,兵部尚書熊明遇和魏國公徐弘基公開吵了好幾次,原因很簡單,熊明遇想帶兵去寧波,但徐弘基不讓。
最終這件事以熊明遇突發疾病,稱病不出而告終,不過,在暗中有傳言,熊明遇并沒生病,而是被魏國公給囚禁起來。
種種事情的發生,讓張溥越來越看不清
這南京城的風向了,就在他猶豫著,是不是要離開的時候,天突然就變了。
大隊大隊在街道上巡邏,接管各種番庫衙門的兵丁,讓醒來的張溥默然感覺,整個世界都變了。發揮自己強大的交際能力后,張溥終于弄清楚了到底發生了什么。
魏國公徐弘基起兵,言稱要撥亂反正,要將天下歸到正軌,他聲稱,先帝留下的遺詔和親筆遺書都在自己手中,當今皇帝得位不正,乃是陰謀篡奪而來,是謀害先帝后才得以登基。
自己身為與國同休的勛貴,絕不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故而起兵,欲撥亂反正,讓天下重歸正軌,希望天下有志之士能夠揭竿而起,云集響應。
弄清了發生的事情,張溥的心就定了下來,閑下來之后,他還有心情對徐弘基的檄文指點一二,蔑笑其為想當然的白癡言論,如此檄文,定然無人響應。
然而,后面發生的事,卻如同唱大戲一樣,不僅狠狠的打了張溥的臉,也讓文人士紳看的目瞪口呆,瞠目結舌。
在徐弘基以自己的兵馬占了南京城后,第二天,便有應天府的衛所軍響應,率眾來投,第二天,長江上就開來了遮天蔽日的船只,之前劫掠東南的兩萬盜匪稱,感魏國公之風骨正氣,特率眾來投,欲為匡扶社稷的偉業添磚加瓦。
而徐國公也不負眾人所望,他自號討逆聯軍總兵官,面對來投的兩萬海盜首領王思遠,直接授予討逆聯軍副總兵官的職位。
到了第三天,松江府華亭縣徐家召集家中佃農青狀,湊了只三千人的隊伍,占據了華亭縣,響應魏國公的旗幟,宣布加入討逆聯軍。
隨后,便是各個在地方擁有大量土地的士紳家族效仿徐家,召集家中長工佃農,直接奪站州縣,宣布起義,加入討逆聯軍。
最后,甚至那群已經很久沒有事干的,以漕運為生的苦力漢子,不知道從哪里聽到皇帝要取消漕運,改成海運的消息,也鬧起事來,弄了這隊伍,占了個縣城,劫掠起來。
面對這種紛亂
的情況,南直隸各地的縣令知府根本遏制不了,世家大族在本地本身就人脈根基身后,各個基層文吏都被他們所掌控,如今起事,外地而來的流官根本擋不住。好在,畢竟都是士林一脈,都是沾親帶故,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所以也不會很為難,不強逼加入,你不想干掛印而去就可以。
在這種寬松的環境下,很少有官員能夠抵抗的,不是加入討逆聯軍,就是掛印而去,前往北方。到最后,令人感到神奇的是,竟然沒有一個官員在這場起事浪潮中喪生。
各地紛紛響應后,便是朝著南京聚攏,畢竟那里有個很大的山頭,魏國公,而且對方聲稱有著先帝遺書遺詔的存在,天然具有統治地位,自然要過去。
就這樣,大半個月過去了,除了鳳陽府外,整個南直隸全部反了,所有州縣舉兵歸附魏國公,加入討逆聯軍,征討弒父篡位的朱由校。
南直隸發生這樣的情況仔細想想,其實并不是偶然,朱由校一上臺,就發布了要改革的信號,而后便是一系列的動作,撤掉北直隸,改為行省,增加警部,下面州府逐漸建設警局,都察院和大理寺全部外派下設機構,分奪知縣知府的權利。
天下沒有傻瓜,朱由校種種舉動,無不昭示他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皇帝,所有人都相信他會對天下的制度進行一番大改。而后,從前流傳的種種傳言,什么取消農業稅,土地國有化,征收商稅,取消科舉,等等或正常,或荒謬的流言一下子流傳開來。
他們都相信,這些傳言中的東西,皇帝或早或晚,肯定會實施的,而這,絕對觸碰到了地方的利益,而且是絕大部分人的利益。
故此,有這南直隸全部起事的場面,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議的事情,只需一名搖唇鼓舌之人,南直隸便會變天。
浙江若不是有著俞咨皋的上萬大軍在寧波屯住,在這股風潮下,也不知道會有多少州縣跟風。天下最不缺明眼人,看透了皇帝的想法后,不知道多少人心中不滿,他們不缺實力,缺的只是個機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