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10 兵不血刃
歐洲最強大的四個國家,蘇聯,德國,法國和英國,英國和法國已經撤退到了英倫三島,德國封鎖了邊境,蘇聯侵占了大半個歐洲。
蘇聯人對德國人的乖巧伸出了大拇指,德國的軍事實力是有目共睹的,在沒有搞定英國之前,還不宜和德國人開戰。
對付英國人蘇聯人有自己的辦法,這種方法日本人深有體會,同為島國,最怕的就是被封鎖,只需要將英倫三島切斷對外聯系,就會不攻自破。
在英法聯軍撤往英國后,緊接著戴維的聯合艦隊也駛進了泰晤士河,蘇日聯軍的特混艦隊在英國皇家空軍的威脅下,也無法靠近英倫島。
蘇聯人并沒有跟英國人在英吉利海峽上空爭奪制空權,也沒有對英國選擇轟炸,而是將新建的大西洋艦隊接替了蘇日聯軍的特混艦隊。
蘇聯的大西洋艦隊,主要是以三艘蘇聯級戰列艦,兩艘基輔級航母,四艘莫斯科級戰列巡洋艦,六艘烏克蘭級驅逐艦,三艘APP級潛艇為主。
大西洋艦隊的主要任務是攔截英國和法國在大西洋上的商船隊伍,這些艦船都是最新下水的新式艦船,航速都是二十八節以上。
而英國皇家海軍的十七艘戰列艦,二十三艘戰列巡洋艦,十五艘驅逐艦,都是一戰末期建造的老式艦艇,船體大,航速慢,在機動能力上比蘇聯新下水的艦船稍顯不足。
英國并沒有打算給海軍新建艦艇,因為他們知道,英國和法國在世界上雖然已經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但是并沒有失去經濟地位。
英國,法國和美國的經濟貿易關系,決定了美國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同樣的道理,如果美國的商品不能出售到其他國家,美國也會不得以參戰的。
英國人的算盤打了幾百年了,從來不會有錯,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益,想辦法將美國拉下這潭水,只有美國才能夠跟蘇聯對抗。
一周內在大西洋西部,已經被蘇聯的大西洋艦隊攔阻了五十多艘美國商船,還有六十多艘英國和法國商船,英國和法國商船都被蘇聯人要么扣留要么擊沉。
在美國東海岸的各大港口內,有大量的英國和法國商船,也有美國本土商船滯留,這些商船都是對歐洲各國商品輸出的,由于歐洲陷入戰爭之中,所以這些商船無限期延滯。
這個時期的美國,還沉浸在投機倒把的一戰余熱中,美國的軍事儲備還不及英國和法國,但是由于它在一戰中本土未受影響。
所以美國的潛力無限,經濟一直處于高速發展中,美國的制造能力已經遠超英國和法國,就是德國和蘇聯也不可能比肩而立的。
對于蘇聯給歐洲造成的影響,這并不在美國的預料之中,在這之前,美國,英國,法國都認為德國和日本才是最可怕的。
美國國會已經通過了擴建海軍的議案,將新建戰列艦,航母,戰列巡洋艦,驅逐艦等,這份議案將使美國海軍擴大五倍還多。
美國地處北美大陸,東西兩邊國土都頻臨大洋,所以注定了美國軍隊的建設比例,偏重于海軍,陸軍和空軍相對而言,發展滯后。
大西洋越來越亂,不斷的有英國和法國商船被擊沉,戴維派出的護航戰艦,由于航速慢,也被蘇聯艦艇在追逐中,戲虐一番,然后擊沉。
沒有原材料就意味著有工業基礎,也無米下炊,英國全國開始了收集鋼鐵活動,大量的散落民間的鐵器被收回,用于制造飛機和改造艦船。
蘇聯充分利用了本國里海的各大造船廠,意大利的造船廠,西班牙的造船廠,法國的造船廠,以每月超過六艘的速度,如下餃子一般的建造大型戰艦。
蘇聯的第二代飛機伊系列的升級版,殲系列開始生產,也分為輕型和重型兩種類型的戰斗機,圖系列的轟炸機也升級為雙發發動機。
蘇聯在本國和已占領國,超過二十多家飛機廠,同時生產制造飛機,月產量已經超過了四百多架戰斗機,五十多架轟炸機。
由于蘇聯在歐洲的海陸軍三軍已經占據了絕對優勢,在歐洲逗留近一年的蘇日聯軍的特混艦隊,在意大利西西里島舉行了分列式。
日本特混艦隊出行一年,沒有損失一架飛機,一艘艦艇,一個船員,這樣的成績已經再次改寫了航海史,日本特混艦隊沿原路返回東亞。
英國新的首相丘吉爾上臺,一改前首相的保守做法,積極擴軍備戰,將空軍的規模再次擴大三倍,陸軍擴大兩倍,海軍擴大四倍。
丘吉爾延續上一任首相的做法,向民間征集鋼鐵的同時,派出大規模護航艦隊,前往大西洋東部為商船護航,在大西洋北部繞幾圈,然后到達英國。
這種迂回做法,使得蘇聯大西洋艦隊截獲英國商船的幾率大大降低,即就是截獲了,在力量是也不是護航艦隊的對手,只能目送遠去。
如果蘇聯海軍將大西洋艦隊集合在一處,雖然力量增強了,但是可搜索面積就減少了,所以蘇聯海軍往往是顧此失彼。
與此同時美國海軍也加入了護航隊伍,這更加使得蘇聯海軍不知所措,蘇聯已經在組織力量,準備對德國動手了,如果大西洋上出現變動,勢必推遲對德國的動手時機。
莫斯科的斯大林大元帥抽著煙斗,他一直盯著世界地圖,現在先動手打英國,還是打德國舉棋不定,而現在又多了一個美國。
斯大林對拿下德國信心不足,對攻擊英國也是信心不足,對攻擊美國更加信心不足,接掌蘇聯政權以來,斯大林覺得自己從沒有這么難下決定過。
孤注一擲的跟三國同時開戰,蘇聯也不是沒有一戰之力,美國可以讓日本先牽制著,蘇聯同時對付德國和英國,還不是等于光對付德國一個。
蘇聯海軍起步較晚,現在盡管已經全力發展海軍,在大西洋上,也僅僅只是能和英國相比,美國盡管是后起,卻已經趕上來了。
需要更多的資源,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已經走到印度洋的日本特混艦隊,突然接到了大本營的來電,讓其配合蘇聯陸軍進攻南亞次大陸-印度。
在斯大林看來,歐洲已經在其掌握之下,只要不惹德國,歐洲方面應該已經沒有大的憂患,英國已經孤懸海外,蘇聯大西洋艦隊還在擴大中。
只要給大西洋艦隊一年半載的時間,其艦隊規模,就足以全面封鎖大西洋,即就是跟英國和美國艦隊進行決戰,也有了自保之力。
所以在經過再三考慮后,蘇聯和日本的目標定在東南亞和南亞,只要將亞洲掌握在手中,這就是無窮無盡的資源在手。
西亞在一年前落入蘇聯之手,中亞是蘇聯的后花園,這早就被控制了,下來的就是南亞和東南亞了。
蘇聯陸軍在西亞和中亞整軍的時候,日本本土預備役部隊,二類乙等師團將近三十個師團,通過商船,軍艦等方式轉到了中國山東。
然后由陸路乘坐火車,一直轉運到了廣西,在亞洲,蘇聯已經占據了大部分地區,而南亞和東南亞,輪也該輪到日本了。
西亞和中亞的蘇聯陸軍部隊,只是在軍事上進行武力相助,在占領上,還得依靠日本陸軍自己,共同占領的話,就是盟友也會為資源吵架。
日本特混艦隊搭載的陸戰隊和水兵,在印度西岸城市孟買強行登陸,駐印度英軍不戰而退,孟買不到半天就淪陷,日軍士兵幾乎是排隊走著過去的。
日本軍隊出現在印度,印度的軍事單位只有三千多英軍和三萬多本地招募的非職業士兵,英軍不戰而退,這些士兵一哄而散。
印度變成了無政府狀態,印度一直是英屬殖民地,由英國政府派駐印度的印度總督管理,印度總督帶著英軍撤退到了北部叢林中,印度社會大亂。
從廣西出發的日軍師團,或走水路,攻占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或走陸路進入越南和泰國,已完成對南亞和東南亞的軍事占領。
越南屬于法國殖民地,法國在越南駐扎的軍隊只有七百多人,更多的是越南本地招募的士兵,也比印度好不到那里去,日軍一來,幾乎都一哄而散。
東南亞雖然多山多雨林,地形非常復雜,但是各國之間的聯系主干道還是有的,日軍以半機械化行軍方式,不到十天就占領了東南亞全境。
并且第80師團,第81師團,第82師團,第83師團,越過了尼泊爾進入了印度東部,跟從阿富汗進入印度的蘇聯第42軍,第43軍,第44軍匯合。
至此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從斯大林開始轉換思路,日軍開始行動,短短的一個月,南亞和東南亞再次進入日本軍隊手里。
至此世界上最大的洲,亞洲,最富裕的洲歐洲都落入了蘇聯和日本手里,這為他們進一步擴大戰爭規模,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資源各方面的保障。
菲律賓和印尼是美國的殖民地和工業原料產地,在日本海軍和陸軍的強大攻勢下,美國駐東南亞軍隊根本沒有抵抗之力,自動退后澳大利亞。
日軍僅在南亞和東南亞各國,搜集和逮捕到了三千多美國人,兩千多英國人,和一千多法國人和一些其他西方人員。
日軍的留守艦隊和蘇聯的太平洋艦隊在太平洋和東南亞海域,一直等待美國,英國和法國的海軍戰艦,卻一直沒有碰到一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