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知道松山陣地為何難以攻克,就得先了解它的構造。
1942年5月日軍進駐怒江西岸后,將松山作為警備中心、進攻據點和防御支撐點三位一體的戰略目標,開始陣地建設。1943年太平洋敗退中,日軍戰略專家預見到,松山作為支撐滇西和緬北防御體系重要支撐點的作用凸顯重要,遂擬將松山建設為永久性防御要塞。緬甸方面軍15軍令第56師**出工兵聯隊,并從中國滇西、緬甸、印度等地強征民夫1670余名(其中印度人80余人,東南亞華僑138人),晝夜施工。為了防止他們逃跑,日軍嚴加看守,連夜里上廁所都有人跟著。工事完成后,為了保密,日軍將抓來的民夫以打防疫針為名,全部秘密注射處死,并焚尸掩埋,戰后在大埡口曾發現“千人坑”。
至1942年底完成第一期施工。后又以防御為主,對松山腹部陣地加固和擴建。在滾龍坡、大埡口、松山、小松山、大寨、黃家水井、黃土坡、馬鹿塘編成7個據點群,每個山頭均以一個最堅固的母堡為核心,四周連接數個子堡拱衛,每個子堡又連接數個散兵坑共。共有子母堡40多座,堡壘互為側防。
其堡壘為地堡,一般分三層構筑,相當于一座三層樓埋在地下。上作射擊,中作掩蔽部或彈藥糧食倉庫;下層掘斜坑道,其末端筑成地下室,有的還有第四層做地下室。地堡極為寬闊,坦克亦可開進開出。
堡壘上掩蓋碗口粗的木樁,排列成行,積四五層,上鋪30毫米厚的鋼板數層,積土厚逾1米,就算被山炮擊中,也不能破壞此堅固工事。堡壘冒出地面的四周,安置盛滿沙石的大汽油桶,排列三重,桶間復加鋼板數層,桶外被土,就算是150毫米榴彈重炮命中也不能破壞,內部也就感到微微震蕩而已。
堡壘內三層之間,也蓋有二三層周長在50厘米左右的圓木,就算上層倒塌不會影響下層。堡壘外圍遍布蛛網狀交通壕,以連接各主要陣地,甚至步兵炮也能在里面移動。且交通壕側壁鑿有大量洞穴式掩蔽部,并連綴大量散兵坑。部分據點外設有鐵線網兩三道,縱深4米。隨著堡壘陣地群的建成,整個松山也將近挖空,狀如大型蟻巢,地下交通網絡四通八達,電燈、供水俱已解決。因偽裝良好,無論空中還是陸上,都不易查覺,也不易破壞。
日軍字母堡內儲備了一年的糧食,準備與遠征軍決一死戰。駐扎在這里的日軍守備大隊長金光惠次郎曾放出豪言:中國若不付出十萬條人命,休想拿下松山!
當初遠征軍的計劃是主攻騰沖,松山和龍陵方向的日軍以防御為主。后來遠征軍渡江作戰都半個月了,美軍突然繳獲一份情報,內容讓衛立煌大驚。
原來日軍通過間諜早就掌握了遠征軍的作戰方案,日軍的防御部署完全是針對方案來的,這才造成了一線部隊舉步維艱的場面。
衛立煌緊急召集宋希廉,霍揆彰兩位集團軍司令商討對策,最后商榷的結果是:改變作戰計劃。龍陵,松山方向不是以防御為主嗎,現在也以進攻為主。
臨陣變更作戰計劃,可是兵家大忌。蔣中正都問他:“臨陣變更部署,關系重大,若不慎失敗,誰來負責?”
衛立煌回道:“如果失敗,卑職愿領罪責。”
遠征軍改變戰略部署,是日軍始料不及的,計劃也高度保密。1944年5月25日夜晚,11集團軍各部隊突然接到向怒江東岸前進的命令,所有部隊車輛都不得開燈,士兵不得高聲喧嘩,否則軍法從事。
這一重大軍事行動幾乎瞞過了日軍的耳目,后來日軍的電臺發現松山對岸一帶的通訊信號突然增強時,才引起警覺,但為時已晚。中國士兵已經出現在松山陣地面前,緊接著,潮水般的中國大軍沿滇緬公路開來,將松山團團圍住。
具偵查報告,松山守敵不過一千來人,若論兵力論,遠征軍是松山的三十倍,取勝應該萬無一失。遠征軍士兵第一眼看到松山各峰時,也沒把它放在眼里。這樣的山頭在他們的軍旅生涯中不知見到過多少次,早已經駕輕就熟。可是一切都超乎他們的想象,松山幾乎成了他們的墳墓。
6月4日,71軍新28師82團占領竹子坡,初戰小勝,讓71軍軍長鐘彬認為松山沒什么了不起的。
6月5日,仗著火炮和空中優勢,28師士兵迅速向陰登山陣地移動,但僅僅一刻鐘,就被打了回來。沖到山頂的82團第三營僅剩一個排生還。被打回來的士兵甚至沒有看清敵人在哪,藏在什么地方放槍,只知道四周突然出現強大的火力網。
突然的失敗,打破了遠征軍樂觀的信念。在接下來的半個月里,新28師在松山在各山頭陣地之間遺尸三千,在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的進攻。
半個月就報銷了三千多官兵,讓衛立煌、宋希濂都坐不住了。6月中旬雨季來臨,山洪暴發,怒江江面漲寬一倍,交通斷絕,山道泥濘,騾馬、飛機均不能行。無后勤保障,遠征軍軍心動搖,攻勢頹退。衛,宋都意識到原計劃中處于次要位置的松山已成為關鍵,它就像一把尖刀,把遠征軍分為三塊,首尾不能相應,松山不克,騰沖和龍陵之師都成孤軍,隨時有被敵人各個擊破,全線崩潰的危險。于是急調39師,第2軍增援。
戰至7月,遠征軍雖拿下一些外圍陣地,但負責主攻的71軍等部隊損失慘重,在無力發起攻擊。于是換做第8軍,接替攻打松山。
第8軍軍長何紹周,副軍長李彌兩人深知此次任務的艱險,雖然已經獲悉敵人的工事堅固復雜,火力強大。但是除了用大量兵力硬攻,兩人都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了。
整個七月,大雨磅礴,數以萬計的中國官兵在泥濘的山坡上攀爬,冒著大雨向日軍陣地進攻。而日軍則利用惡劣的天氣頻頻發起反擊,陣地反復爭奪,戰斗異常艱苦。
戰至7月中旬,第八軍損失慘重,收效甚微,在這么打下去非殘了不可。于是衛立煌才命王為正所在的48師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