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姆伽是印度東北部比哈爾邦的一座偏僻小鎮,小鎮四周除了干旱的河灘和荒涼的山谷,還有一座第一次大戰時期遺留的戰俘營。
為了使中國軍隊在印度獲得自主的、不受制于英國當局的境遇,史迪威多方奔走努力。最終英美三國達成的協議,將蘭姆伽及其周圍數百公里山區劃出來供盟軍軍使用。英國人規定,中過軍隊只能在這片荒涼山區活動,其它地方一律不準踏足。
這對史迪威來說,已經足夠了,他要在此,將這支殘破的隊伍訓練成一支王牌之師。早在部隊踏足蘭姆伽的時候,他就對將士們說:“請記住,雖然我們活下來了,但緬甸戰役失敗的恥辱背負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而且我們不是這里的主人,在這里我們就是寄人籬下。所以我們一定要沿著失敗的路打回去,用勝利洗刷我們的恥辱,回到我們的家園。”
從此“打回老家”成了駐印軍的口號。
夕陽西下,在蘭姆伽醫院,王為理坐在外面呆呆看著晚霞。他和其它從野人山走出的戰士,被轉移這里,做最后的康復。從野人山活下來的士兵,并沒有去往訓練場,因為他們的消化功能已經紊亂,即使是可口的牛肉、餅干、面包和水果,對于他們的腸胃來說也無異于石頭,所以他們必須在醫院做康復訓練。
想想不久前還在野人山里垂死掙扎,現在卻悠閑的坐在這里看夕陽,讓王為理覺得一切如此的不真實。他害怕這是一個夢,怕自己醒來的時候,發現仍身處那讓人發瘋的野人山。
“二哥,你在這啊。”
王為理聽聲音就知道是王為本來了。回過頭來說:“你來的正好,我怎么還覺得像是做夢,我會不會還在野人山里呢。”
王為本笑道:“從第一天起你就這么說,哪有夢做這么時間的。”
“天堂和地獄轉變的太快,讓我有點難以接受。”王為理也知自己是神經過敏,但有時候有些話不吐不快,畢竟野人山那段經歷太慘痛。其實不光是王為理,許多士兵經常在半夜里被噩夢驚醒,那段慘痛的經歷,短時間內不會在他們心里消除。
“對了,這個給你。”王為理從脖子上摘下一串項鏈,這是上官麗死前交給他的,他怕丟掉,就一直帶在脖子上。
“這是什么。”
王為理說:“這是上官麗那個苦命的丫頭交給我的,說是為正送給她的定情信物,讓我交給為正留個念想。我可不知道如何面對為正,這東西還是你去送吧。”說著就把項鏈硬塞給王為本。
王為本攥著項鏈,說:“咱們還不知道什么時候回國,你想的太早了吧。”
王為理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一想到為正要是站在我面前......我想想都愁得上。”
“好吧,真要是有機會,我來給他說。”
“上官麗這丫頭也是可憐,多好的姑娘啊,就這么沒了。”王為理惋惜道,那些情景歷歷在目,回想起來,讓他心痛不已。
王為本說:“人死不能復生,我們能做的,就是多為她燒點紙錢,讓她在那邊過的好一些。”
“嗯,明天我就出院了,這里有賣火紙的嗎?”
“有的,這里有華僑開的紙扎店。”
“好的,我明天就去。”
兄弟兩聊了一會,就一起去看大牛。那大牛自從被救出后就一會清醒,一會瘋癲。奇怪的是,他不能吃肉,只要吃到肉準保會瘋。這讓王為本很是奇怪。
不過王為本卻沒有多余的時間去照顧他,部隊自從駐扎在蘭姆伽,就開始緊鑼密鼓的訓練。王為本在孫立人的保薦下,他的訓練完全是按照軍官的標準進行的。
部隊剛進駐蘭姆伽的時候,史迪威想把駐印軍的中層軍官撤掉,換成美國軍士。為此他從美國國內運來了多達300名各級軍官,準備“換血”。這樣一來,這支部隊就將變成一支美軍的外籍部隊,這個雄偉卻有些可恥的計劃遭到了中國軍官士兵的集體反對。為此孫立人和他大吵起來。
史迪威這個計劃終究沒有實現。而孫立人從軍中選出一批有基礎的苗子,授以預備軍官,加緊培訓。
每天除了吃飯睡覺的時間,幾乎都在訓練。早在史迪威剛撤到印度的時候,就召開了記者發布會,會上史迪威反復對記者們說:“我們一定會以勝利者的姿態,重回緬甸。請記住我的話,我們會以勝利者的姿態,重回緬甸。”
史迪威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對士兵的要求很嚴格,這個平時和藹可親的老頭,此刻卻像魔鬼一樣折磨著士兵。士兵每天苦不堪言,而史迪威卻說:“一切都是為了勝利,現在的流汗,是為了以后不在流血。如果這點苦都受不了,那你們肯定回不了家了。”
一個家字,讓官兵無不思鄉,對于身在異國他鄉的士兵來說,一個家字何以了得,想要回家就必須打敗緬北的日軍。一個家字,又讓他們重新點燃了斗志,全心投入各種訓練中。
1942年,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失敗了,緬甸全境被日軍占領,滇緬公路被徹底切斷。整個大西南后方陷入恐慌之中,人們紛紛傳言:國民黨政府要遷往西北了,沒了美國人運送的炮彈,咱們遲早要頂不住的。當時昆明許多有錢人,打了包袱逃難去了。
當初十萬大軍入緬作戰,就是為了保住這條唯一的生命線,但是事與愿違,遠征軍入緬三個月就敗的一塌糊涂。就是蔣中正也沒有料到如此,遠征軍的慘敗,更讓蔣中正堅定了對抗戰的一個信念,那就是——單單靠中國,這個半壁淪陷的疲弱之國,試圖打敗日本,那是不可能的。中國不是日本人的對手,英國也不是,只有牢牢拉住美國人,才有能力打贏這場戰爭。
同樣,美國也需要中國堅持下去,因為如果中國崩潰了,日本人就能騰出手來,在太平洋上全力打擊美國和英國,這是他們盟國不愿意看到的。
1942年5月,羅斯福總統宣布,不惜一切代價,打通到中國的補給線。于是,挑戰人類極限的“駝峰航線”出現了。
新的運輸線路是這樣的——援華物資從美國,運到當時印度東部的丁江機場,美國的飛機由這里運載物資,向東飛躍橫斷山脈到達昆明。為了躲避占領緬甸的日軍從地面襲擊,飛機不得不往北飛行,穿過喜馬拉雅山脈東端。
當時是無人敢嘗試飛躍世界屋脊的,因為那時的飛機根本就飛不過,喜馬拉雅山的山頂,只能在山峰之間繞來繞去,從空中看,山峰就好比駝峰一樣,因此它被稱為“駝峰航線。”
飛越駝峰對于盟軍飛行人員而言是近乎自殺式的航程。航線跨越喜馬拉雅山脈,穿行于緬甸北部與中國西部之間的崇山峻嶺之間,頻繁遭遇強紊流,強風,結冰,設備老化。
后來因為戰士的緊張,對物資的需求量加大,運輸機時刻不停地從印度北部的13個機場起飛,在約800公里外的6個中國機場之一降落。有些疲勞不堪的機組成員一天可飛到三次往返之多。機械師在露天維修飛機,在頻繁的暴雨中用油布遮蓋引擎。
一架飛機都是歇人不歇機,飛行員去休息的時候,會有另一個飛行員繼續駕駛著這架飛機往返。經常有飛行員一覺睡醒后,在登上飛機,就發現這不是以前的那架。這就說明以前的那架飛機連同飛行員失事了。
由于地區的偏遠以及中緬印戰區較低的優先級,飛行必須的零件和補給供應十分緊張,飛行人員經常被派往喜馬拉雅山麓撿回飛機殘骸上的零件以維修編隊內剩余的飛機。這些悲劇性的墜機的一個副產品是當地出現了大量的由飛機殘骸鋁片做成的器具。
據統計,在駝峰航線上墜毀的飛機有1500架,飛行員2000多人。有時,每月飛機損失總額占所有飛機的50%,但仍在沿途服務。如此大的損失換回來的是,70萬噸援華物資被運往中國,有效的支持了抗戰大業。
戰爭就是這樣,你有了物資,有了槍炮才能打得贏,“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你打打游擊還行,永遠不可能從正面戰場上扳倒敵人。因為敵人一旦占領這個地區,就會剝奪它的資源,建造兵工廠。你費盡力氣,不知道死了多少人才繳獲一把步槍時,敵人早就不知道生產了幾十把機槍,所以你永遠不可能趕上敵人的腳步。
因此,要想打贏戰爭,拼得就是人和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