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第三大河——尼日爾河是西部非洲最大的河流,發源于幾內亞境內的富塔賈隆高原靠近塞拉利昂邊境地區的叢山之中,源頭海拔900米,距大西洋岸僅250公里,干流流經幾內亞、馬里、尼日爾、和尼日利亞等國,注入幾內亞灣。
支流伸展到科特迪瓦、布基納法索、乍得、喀麥隆等國。
尼日爾河全長4160公里,流域面積810萬平方公里,年入海平均流量6300立方米/秒,年徑流量2000億立方米,年徑流深約100毫米,屬中等水量流域。
從河源至馬里境內的庫利科羅,為尼日爾河的上游河段,長800余公里,從庫利科羅到尼日爾首都尼亞美為中游河段,長約2000公里,河道呈一向北彎曲的大弧形,尼亞美以下為尼日爾河的下游河段,長1300公里。
尼日爾河上游支流眾多,在幾內亞境內接納了2條重要支流。
一條是發源于馬森塔區境內的米洛河,在尼揚當科羅區境內從右岸匯入尼日爾河。
另——條支流是發源于達博拉區境內的廷基索河,它經過平原迂回曲折的流程,在錨吉里附近從左岸匯人尼日爾河。
尼日爾河上游在馬里境內還接納發源于幾內亞、在庫魯巴附匯入尼日爾河的散卡臘尼河。
尼日爾河中游段支流較少,—條重要支流是發源于科特迪瓦高地的巴尼河,在馬里境內莫苷提附近匯入尼日爾河,長416公里,是由巴烏萊河、巴戈埃河和巴尼芬河等2條河流匯流而成。
如以巴戈埃河為源算起,巴尼河全長1110公里,流域面積13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796立方米/秒,徑流量251億立方米。
在尼日爾境內,河道大多處于干旱地帶,降雨量小,蒸發強烈,河系的時令性更為明顯,支流賈多河、科馬杜爾河、古魯奧爾河、達爾戈爾河均不是常年有水。
中游馬西納至廷巴克圖河段河漢和沼澤湖泊眾多,是尼日爾河的內陸三角洲地帶。
尼日爾河下游在貝寧境內有3條小支流—梅克魯河、阿利博里河和索塔河匯人,這些河雨季的洪水較為規律,一年有幾個星期的流量維持在50~100立方米/秒之間。
尼日利亞本來具備了創造一個崛起故事的所有要素: 貧窮的非洲國家,突然天降橫財,繁榮的前景曾經拔地而起,一如1956年從尼日爾三角洲的沼澤地首次噴涌而出的石油。
世界市場渴求三角洲的原油,這種甜蜜的低硫液體,被稱為邦尼輕油,能夠輕而易舉地煉制成汽油和柴油,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尼日利亞已加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托石油帶來的財富之賜,政府的腰包鼓了起來。
一切看來似乎都充滿希望——可是結果一切都沒對頭,密密麻麻、到處堆滿垃圾的貧民窟綿延數公里,令人窒息的黑煙從一座露天屠宰場冒出,在房頂上翻滾。
街道坑坑洼洼,滿是車轍,流氓團伙在校園里游蕩,小販和乞丐蜂擁圍住排隊加油的車輛,這就是哈科特港——尼日利亞的石油樞紐、河流州首府,端端正正地坐落在三角洲油田的中央,腳下就藏著比美國和墨西哥加在一起還要多的石油儲量。
哈科特港本該是光鮮氣派的,但實際上卻傾頹腐敗。
離開市區,在這片世界上最大濕地之一的三角洲上,小溪、河流和和輸油管像血脈一般分布著,就在這片迷宮中,還有一個幽冥世界: 緊鄰著河岸的村莊和小鎮破敗不堪。
說是村鎮,其實不過是一片土墻茅舍和銹痕斑斑的棚屋,一群群饑餓的半裸兒童和面色陰沉、無所事事的成人在土路上晃悠。
沒有電,沒有凈水,沒有醫藥,沒有學校,漁網干晾著, 獨木舟兀自橫在泥濘的岸邊。
多年來,石油泄漏事故、天然氣火焰產生的酸雨、為鋪設管道而對紅樹林進行的砍伐,已經滅絕了魚群。
對尼日利亞來說,成也石油,敗也石油,石油占該國出口收入的95%,總收入的80%。
1960年,尼日利亞出口的幾乎都是棕櫚油和可可豆之類的農產品, 如今,這些東西在貿易項目中幾乎排不上號。
而且,這個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在食品上過去是自給自足的,但現在進口的比自己生產的還多。
因為煉油廠老是停工,盛產石油的尼日利亞卻還要進口大部分燃料,即便如此,加油站也常常因缺乏供應而關閉。
聯合國最近一份報告顯示,就生活質量而言,尼日利亞低于從利比亞到西亞的所有其他主要產油國,其1100美元的人均年收入比塞內加爾還低,而塞內加爾主要的出口貨物是魚和堅果,尼日利亞被世界銀行歸入脆弱國家的類別,深為武裝沖突、流行病和政府的失敗治理所困擾。
去年以來,一批蒙面的秘密武裝叛亂分子打著尼日爾三角洲解放運動(MEND)的旗號,加劇了對石油平臺和泵站的襲擊,令無休無止的危機感愈益加深了。
MEND等組織的武裝人員殺死士兵和保安、劫持外籍石油工人、在三角洲的瓦里市引爆了多枚汽車炸彈以抗議南華聯邦石油公司人員來訪。
他們還占領了幾內亞灣離岸六十多公里的一個鉆油平臺,以炫耀MEND的魔掌能伸得多遠,這一系列攻擊使尼日利亞每天有超過50萬桶的石油出口被阻斷,該國不得不開采海上油田,以彌補收入損失。
每有這類動亂,世界市場上的每日石油價格就應聲上漲,根據總部在布魯塞爾的國際危機組織的報告,在這個民憤激昂的地區,不斷升級的暴力正使這里變成一枚定時戰爭炸彈。
尼日利亞本有機會成為模范國家,現在卻變成了危險的國度,它嗜油成癮,驅使越來越多的人做起了發財夢,不惜去干腐敗、破壞、謀殺的種種勾當。
而命運最殘酷的捉弄莫過于此: 三角洲地區采了半個世紀的石油,卻未能使人民過上好日子,相反地,老百姓越來越窮,也越來越絕望。
每天都有遠洋油輪在邦尼島的考桑海峽排起長隊,好似巨大的花車游行,它們等著從附近的一個出口終端把石油吸上船,每艘能裝載搶手的邦尼輕油。
打從16世紀初,西非和新大陸間的奴隸貿易開張時起,一直有絡繹不絕的船只在這個24公里長的堰洲島集結。
如今,這里淹沒在一片現代的噪音之下: 出租摩托大聲轟鳴、市場貨攤上基督教布道者的宣講、棚屋中的手提音響播放著鼓和吉他的悸動,這一串串憤懣和憂傷的聲息,應和著這個地方剝削的悲劇。
“這不公平,”費利克斯 ·-詹姆斯 - 哈里在伯尼島西端菲尼馬村的一所禮拜堂里面嘟囔著說,這個村莊離油氣廠區不遠。
“我們幾乎抓不到魚,要生存都很難?!惫?0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這天下午他本該劃著獨木舟出海,撒網捕捉小龍蝦和沙丁魚, 但他卻只能跟其他五六個漁民一起,在一座憋悶的混凝土砌塊建筑里面坐著,無所事事。
他們的漁村原本是在一個小海灣對岸,那里現在矗立著一座座如大教堂穹頂般雄偉的燃料儲罐,一所液化天然氣廠的設施高高聳立,比森林里所有的樹都高。
20世紀60年代初,菲尼馬村從海灣對岸搬遷過來,動搖了社區的經濟根基,哈里說:“我們再也無力供養全家了?!?
在尼日利亞的戰爭區,有成千上萬的難民在尋找干凈淡水和食物,他們很多是沿著輸油管道造就的道路前行,但他們并不知道,他們所尋找的水源大多已被污染。
尼日利亞政府軍與當地武裝游擊隊,為爭奪石油財富的戰爭,使成千上萬人流離失所,他們不得不穿越世界最大的濕地之一,這個濕地現在已被戰爭所造成的油廢物污染不堪。
戰爭開始于兩個月之前,是由于當地武裝組織不滿意對石油的存儲,而核心問題是貪婪、貧窮、能源危機和污染,而受害者是尼日爾三角洲的人民和生靈。
不僅因為戰爭本身,還因為戰爭所造成的有毒物質、工業廢物和石油泄漏使他們的飲用水受到污染和毒害,同時還有他們賴以為食物的魚類,也受到了嚴重的污染。
根據國際報道,成千上萬的戰爭難民從尼日爾三角洲涌出,他們不愿做戰爭雙方的無辜犧牲品,他們很多在沼澤和紅木叢中跋涉和休息,沒有醫藥、食物和水,他們可以飲用的水源只有瓶裝水。
尼日爾三角洲的人口大約3000萬,其中20%的日生活費不足1美元。
尼日爾三角洲的地方游擊隊和政府武裝常常以各種水體為戰場,并且河流和湖泊也難免受到戰爭污染和破壞,戰爭雙方爭奪的焦點是石油,但戰爭并不總是在街道和城市進行,而大多是在河流和湖澤的小船上進行。
尼日利亞是非洲最大的原油出口國,據美國能源部報道,1975年,該國日產原油1100萬桶,居世界第七位,出口原油的收入由聯邦政府控制,九個主要原油出產省份只能得到所獲得利潤的13%。
尼日利亞從1965年發現原油,年收入約為1000億美元,但這些原油出口的利潤還不夠用來整治對河流所造成的污染,很多農村地區甚至沒有水和電,尼日利亞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并不比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人們好多少。
當世界的人們擔心石油供應的時候,尼日爾三角洲的居民卻在為獲得安全飲用水和基本衛生條件而奮斗。
原油的泄漏是經常的事情,據聯合國統計,1965-1975年間,該三角洲共有1800余次原油泄漏事件。尼日利亞官方調查確定了1000多處受污染的站點。
“飲用水問題確實是尼日爾的重要問題,”皮特-萊恩是尼日利亞拉格斯大學的教授,他說:“人們很難從河流中直接獲得清潔飲用水,只有一些很深的井才有可能,這里的水問題是一個難以解決的環境污染問題,河流上游的人們可以從河中直接取水使用,河水是清潔的,但在尼日爾三角洲并非如此,因為在這里,即使沒有原油泄漏造成的污染,還有咸水污染?!?
一滴石油可以讓25升的水變得不能飲用,據國際媒體報道,尼日爾三角洲的市民實際上每天都在飲用石油污染過的水和用油污染過的水洗澡,另外,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石油污染使這里的魚類受到很大毒害,而魚類又是這里居民的主要蛋白質食物來源。
根據尼日利亞環境部的研究,自從尼日爾三角洲采油以來,共有900萬-1200萬桶油泄漏到這片土地上,一半以上的原油泄漏是由于輸油管道和存儲器具銹蝕造成的,而28%是由于戰爭破壞的。
老化和銹蝕的輸油管可以更換,然而戰爭何時才能停止呢?戰爭破壞和污染使尼日爾三角洲的民眾處于水深火熱中。
”龍哥,嚴總的電報?!?
嚴明的電報打斷了正在看《紀事報》的龍建強,電報很簡短---10天后會面詳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