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田口廉也中將,沒有郎朗和李杰那種多愁善感。他此刻正體會“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快感之中,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獲得“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愜意。部隊經過20余天的休整,軍心士氣和體力都得到完全恢復。因帕爾作為反攻緬甸的基地、新兵訓練營、向中國輸送物資的儲備庫,其充足的、遠遠超出日軍補給標準的大量軍備給養物資,使得這支進來時就像叫花子一般的軍隊,此刻如同暴發戶一般抖了起來。牟田口廉也通過這次作戰,在獲得榮譽、勛章和資本之后,還得到了包括各師團長在內所有官兵前所未有的信任和擁護。那些對自己作戰計劃頗有質疑的高級軍官,甚至包括飯田祥二郎中將,都紛紛對自己當初的“愚蠢”向他表達歉意之情。牟田口將軍大度地一笑了之,姿態頗高地說了很多精誠團結為國盡忠之類的話。他在十五軍乃至整個南方方面軍都獲得了崇高的威望。世界永遠是這樣,一件事一場戰斗,當發出質疑聲之后,你勝利了,是英明神武,高屋建瓴;失敗了,就是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反正勝利者不該受到指責,這句話放之四海皆準,尤其在戰場和商場更是這樣。
大日本皇軍在準備休整的時候,在印度的中英美聯軍也沒閑著。史迪威從遙遠的中國北方和新絲路上把歸他調配的戰斗機、轟炸機運輸機調到中國西南和印度。要求美國國內(要晚些時候)給予他完全的支持。英國人在嚴峻的局勢之下,不得不答應委座反復提出的中國參加反攻緬甸兩項要求,即:英軍必須全面參加海上和地面戰役;英軍須掌握制空權并得到空軍強有力的支援。
出兵的政治問題和軍事問題總算是在決策層面解決了,可是,這個時候又有一個非常嚴重的操作層面的問題凸現出來,那就是兵力問題。中國在印度的遠征軍,遠沒有達到歷史上的兩個軍六個師,十余萬人之眾。由于狼之隊入緬作戰的結果,隨英軍進入印度的****只有孫立人將軍的第38師。其余絕大多數中國士兵都撤回國內。史迪威將軍為了血洗自己兵敗緬甸的恥辱,原本準備向本國和委座提出要為中國訓練十萬遠征軍的打算。可是,狼之隊出色的表現,引起史迪威對這支軍隊的強烈興趣。他在視察了這支部隊之后,發現這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根本無需美國人的訓練,只需要增加一定的裝備和補給(按照美國的標準)就足堪大用。因此,他對這支軍隊傾注了極大的注意力。他也知道自己這么做會犯委座的忌諱,需要照顧委座的情緒和感受。再說,哪個將軍也不會嫌自己的兵多。在他和委座商討建立中國駐印度軍的打算之后,得到了熱烈的響應。
按照史迪威的原定計劃,在印度建立一支完全有美國人訓練的全美械中國部隊若干個師,用于****緬北,稱為“X部隊”;在云南昆明基地建設主要有美國人訓練的美械部隊30個師,用于反攻緬甸東北部邊境(歷史上是用于****怒江),成為“Y部隊”;然后在廣西桂林基地再建設30個美械師,稱“Z部隊”,與“X部隊”“Y部隊”一起用于在中國大陸發起全面****,一舉殲滅在華日軍。這樣天上掉餡餅的事兒,委座哪能不歡欣鼓舞呢?可是,委座高興,英國人卻積極反對。英國人能夠“恩準”孫立人將軍的部隊駐印度,一方面是感念這支軍隊在緬甸任安羌為自己解圍,另一方面只是希望他們能夠協助抵擋日本人進攻。因為英國當局本來就對孫立人將軍這支部隊的態度非常矛盾,既想把他們作為拱衛印度的有生力量,又擔心他們的到來會對印度的獨立運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史迪威多方奔走,努力使在印度的中隊獲得自主的、不受制于英國當軍的境遇,理所當然的遭到英國駐印度總督韋維爾的拒絕。后來馬歇爾出面勸說丘吉爾服從美國計劃,處處要仰仗美國的英國人只能屈從。
這一些列的變故拖延了史迪威實施計劃的進程。英國人也從未停止在其中的掣肘,使得訓練計劃在大多數時候持續延緩。再后來,中國局勢由于特區在東北戰場的進攻,而發生重大變化。委座內心對國際事務的關注程度急劇下降,一心致力于解決自己的“家事”。自詡熟悉和了解中國的史迪威,其實根本不了解中國人的內心世界和骨子里的東西。中國人自古就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不僅是一種理想和最佳狀態,更是一個有志之士邁向成功步驟和順序。修身才能齊家,然后治國最后才是平天下。家和國、國與家,在中國漫長的家天下的歷史中,從來都是一回事。委座自然也無法擺脫這種思維,他出于對國內局勢的考慮,強烈要求把整訓完畢的孫立人將軍所部撤回國內,以備所謂的“不時之需”。史迪威對這樣的要求自然非常惱火,以減少美援為要挾,委座則沉著冷靜,以不再派兵參加中國駐印軍集訓相抗衡。最終,以史迪威讓步告終。
委座對派員出國受訓雖然不再那么積極,可是對國內的所謂“Y”部隊的訓練卻毫不放松。一封封打著反攻緬甸幌子,向美國人要這要那的電報,都快把史迪威煩死了。沒辦法,出于長遠戰略考慮,美國人只能滿足委座的要求,不斷加大援助規模。對委座越來越失望的史迪威,再次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狼之隊身上,并傾注了極大地熱情。然而,曾經驍勇善戰的狼支隊,在中緬邊境迅速膨脹并完成換裝之后,竟然也墮落到和中國國內軍閥毫無二致的地步。種種因素的干擾下,史迪威始終無法完全實現擁有一支自己具有指揮權的軍隊夢想。到達印度的中國駐印軍最終不到6萬人,完成訓練的不足2個師。即便這些部隊,也要時時處處受制于委座。
萬般無奈之下,史迪威也好、蒙巴頓也罷,不得不“懇請”委座出兵緬甸。委座出乎意料得極為痛快的答應了英美懇請,然后,麻利的把球踢給了李華雄。委座怎么能放過這個既可以削弱狼支隊,又能夠討好英美的機會呢?你李華雄不是總跟英美眉來眼去嗎?現在該是你表現的時候了。駐扎在中緬邊境的狼支隊,又是擴軍又是爭奪資源,總不能白養著吧!李華雄也不含糊,指示郎朗積極和盟軍東南亞司令部聯系,協同配合盟軍的行動。正當蒙巴頓和史迪威期待狼支隊能夠采取“更加積極的行動”的時候,狼支隊的機場被徹底摧毀。為了盡快消除這一事件對整個計劃的影響,史迪威親自來到狼支隊,協調彼此立場。
“其實,史迪威一直沒弄清楚自己的位置”郎朗對史迪威好言安撫,史迪威在得到郎朗“只要恢復空中補給和制空權,狼支隊將義無反顧的采取斷然措施”的承諾之后,滿意離去。
“沒錯!”李杰深以為然“其實,史迪威想在中國印度建立一支自己能夠完全擁有指揮權的軍隊,絕對是廢話和妄想。不論是X部隊還是Y、Z部隊,畢竟是中國的軍隊。美國出槍出人幫助訓練,并不代表這支軍隊就是你美國的雇傭軍,而是出于雙方的共同利益,彼此是平等互利的關系。看來,要想讓這幫自以為是的西方老爺,改變居高臨下的俯視態度,就必須讓他們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罪。”
“自作孽,不可活!受著吧!日本人如果足夠聰明的話,大英帝國的罪還在后面呢?”郎朗冷笑道。
牟田口廉也的確變得聰明了。他總算聽取了飯田祥二郎的建議,要想取得進攻印度的勝利,絕對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鮑斯在印度的影響力和作用,牟田口廉也在英帕爾戰役中就領教了。因此,他熱烈期待鮑斯能夠在印度發揮新的更大的作用。鮑斯也沒有辜負日本人的期待,公開發表了《告全體印度國民書》,鼓動印度軍民拿起身邊的武器,用行動趕走“骯臟的、可恥的、野蠻的”英國殖民者。
由于以甘地為代表的溫和派先后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20年9月~1922年2月)、文明不服從運動(1930年3月~1934年4月)、個人文明不服從運動(1940年10月~1941年12月)以及退出印度(1942年8月8日~1944年5月24日)都相繼遭到失敗,嚴重挫傷了印度國內主張以溫和方式擺脫殖民統治的積極性。尤其是爆發在戰火逼近印度之際的退出印度運動,聲勢可謂浩大,可是42年8月8日,國大黨通過甘地提出要求英國退出印度的決議。結果,次日清晨英國殖民當局就將甘地和國大黨各級領導人全部逮捕。入獄者接近6萬人,國大黨遭禁。英國殖民當局的行動沉重打擊了印度國內的溫和派力量。在這樣的前提下,以鮑斯為代表的激進派就獲得了贏得更廣泛印度人支持的難得機遇,這也是英國殖民當局史料未及的事情。當鮑斯的“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及其軍隊還在遙遠的新加坡的時候,他在印度國內的影響力或許只是一種可能性。而現在,鮑斯建立的軍隊以民族解放者的身份已經攻入印度之后,那么這種可能性就成為現實性,并“像瘟疫一般在南亞次大陸蔓延”(蒙巴頓語)
作為老牌殖民者的英國人自然清楚這種巨大的危害性,他們一方面加強對英印軍隊中印度軍人的控制,一方面釋放了甘地為首的國大黨各級領導人,以更寬厚的條件換取甘地對“反法西斯事業”的支持,從而希望能夠抵消鮑斯的影響力和危害。甘地堅決要求建立國民政府和印度人掌管國防的要求。沒人愿意放棄到手的利益,英國人更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典型。他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甘地也好鮑斯也好,他們雖然主張擺脫殖民統治的方式不同,但是他們所要實現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就在英國殖民當局與國大黨緊急磋商之際,發生了一件令英國人很受傷的事。加爾各答港的印籍水兵和碼頭工人爆發起義。
雖然英國人加強了對印度官兵的監視和控制,但是他們的人數畢竟太少了。碼頭上堆積如山的軍用物資,使得印度碼頭工人獲得武器極為方便。起義一發生,水兵們就向鄰近英艦展開攻擊。這些軍艦上的印度籍士兵組成敢死隊員,引爆彈藥庫。猝不及防的英國海軍軍艦在內外夾擊之下,紛紛沉沒在“自家”港口內。碼頭工人則在軍艦炮火的支援下,對港口駐扎的英軍展開進攻。起義很快就遭到英國殖民當局的殘酷鎮壓而遭到失敗。然而,殘余的起義軍在水兵們的幫助下,乘船逃向仰光方向逃離。
在臨走前,他們摧毀了部分港口設施和大部分停靠在港內的美國運輸船,造成極為嚴重的損失。憤怒的英國人,要求美國空軍對這些叛逃軍艦實施毀滅性空中打擊。對此已有防備的起義官兵,請求“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給以空中支持。于是在孟加拉灣,美日兩國空軍展開了一場規模不大的空戰。雖然最終以日本人失敗,起義軍全部擊沉而告終,但是這件事以及影響對風雨飄搖的英國殖民當局無異于一記重拳。為了盡可能避免發生連鎖反應,英國人不得不加快與國大黨的磋商進度。僅一天的時間,蒙巴頓就同意了除英國退出印度之外,國大黨所有的要求,唯一的條件就是戰時印度政府和印度人掌管的國防軍必須站在同盟國一方。
然而,似乎一切都晚了。加爾各答的炮聲在印度,尤其是印度東部穆斯林聚集地(孟加拉)中心達卡,引發了示威,要求英國佬滾出印度。部分地區爆發了起義或者騷亂。被英國人壓迫百余年的印度人,似乎已經失去了任何耐心。亡國奴的日子一天也不想過。
大敵當前,印度國內政局卻動蕩不安,引起了英美的強烈恐懼。軟硬兩手一起上,他們深知胡蘿卜如果沒有大棒的威懾則難以奏效。一場規模空前的***正在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