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

人的活動一般總是由一定的動機所激發,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學習動機在學習活動中的意義是很大的,古今中外不少教育家和心理學家都對它特別重視。那么,什么是學習動機?它與學習目的的關系如何?有哪幾種主要的學習動機理論可資借鑒?學習動機有哪些重要的變化規律?怎樣激發、轉化和維持學習動機?

一、動機與學習動機

為了說明學習動機的涵義,先明確一下動機的性質是必要的。

動機是以內驅力和誘因為必要條件而存在的。有機體的內驅力可以分為生理和社會的兩種。生理的內驅力,如饑渴、休息、睡眠、等,亦可稱為第一級水平的內驅力;社會的內驅力,如認可、從屬、愛情、獨立等,亦可稱為第二級水平的內驅力。無論哪一種內驅力都與需要密切聯系,都是引起有機體活動的激活狀態。但需要和內驅力并非同一狀態,內驅力是當需要缺失時有機體內部所產生的一種能量或沖動,以激勵和組織行為去獲得需要的滿足。

人的動機不僅可由內部因素來激發,也可由外在刺激來引起,而所有能引起個體動機的外部刺激(或情境),就特別稱之為誘因。誘因按其性質可分兩種:凡是驅使個體趨向或接近目標者,稱為正誘因;凡是驅使個體逃離或回避目標者,稱為負誘因。從方法的角度,又可以把誘因分為三種,即理智的誘因,它通過調動理智而引起學習動機,如目標與反饋;情緒的誘因,它通過激**緒而引起學習動機,如表揚與批評;社會的誘因,它通過喚起社會刺激而引發學習動機,個人競賽與團體競賽、期望與評價等即屬于此類。誘因和內驅力是緊密聯系的:一般地說。既沒有無內驅力的誘因存在,也沒有無誘因的內驅力存在。可以先有內驅力而后選擇行動目標,也可以先有誘因誘發出需要,然后喚起內驅力。由此可見,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行為及其動機常常是由內驅力與誘因的相互作用來決定的。

我們可以把學習動機界說為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導致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

學習動機與學習活動可以相互激發、相互加強。當學生缺乏學習動機時,可以先組織他們開展學習活動,然后通過學習活動逐步地引發和形成其學習動機。學習動機一旦形成,它就會自始至終貫穿于某一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因此,學習動機可以加強并促進學習活動,而學習活動又可以激發、增強甚至鞏固學習動機。

二、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

學習動機和學習目的是緊密相連的。一般地說,在學習活動中沒有無學習動機的學習目的,也沒有無學習目的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的區別是十分明顯的。學習動機是學習活動的原因、出發點,學習目的則是學習活動所追求的結果、歸宿。更通俗地說,學習動機回答的是“為什么”學習的問題,而學習目的則回答的是“為了什么”學習的問題。

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的區別雖然如此顯而易見,但在日常生活中,卻往往是不易截然分開的。二者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某一種較復雜的學習活動往往可以劃分為好幾個階段,其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的變化情況是,在這一階段是學習動機的東西,在下一階段卻成了學習目的;同樣,在這一階段是學習目的的東西,在下一階段又成為學習動機。例如,一個學生為了要精通某一門外語,就必須記住大量的外語單詞。這樣,“要精通某一門外語”就成為“要記住大量外語單詞”這一學習目的的學習動機。進而言之,他為了掌握現代的科學知識,就至少要精通一門外語。這樣,“掌握現代科學知識”又成了“至少要精通一門外語”這一學習目的的學習動機。正是由于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相互轉化、共同推進,二者才貫穿于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保證學習質量,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的關系是錯綜復雜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正如原因和結果的關系,不是一對一的,一個學習動機不只指向一個學習目的,一個學習目的也不只由一個學習動機出發。實際生活中的一種情況是,某一學習活動可能只有一個學習動機,但可以有若干局部的或階段的學習目的;某一學習活動只有一個總的學習目的,卻也可以有若干局部的或階段性的學習動機。另一種情況是,在同一個人或不同的人身上,同樣的學習動機可以指向幾種不同的學習目的;圍繞同一學習目的展開的學習活動也可以包含幾種不同的學習動機。在學習活動中,考慮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的這種錯綜復雜的關系,對于搞好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第8章 學習概述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43章 課堂群體的管理(3)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43章 課堂群體的管理(3)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41章 課堂群體的管理(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5章 智力差異(2)第43章 課堂群體的管理(3)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43章 課堂群體的管理(3)第43章 課堂群體的管理(3)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42章 課堂群體的管理(2)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9章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9章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9章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43章 課堂群體的管理(3)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5章 智力差異(2)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4章 智力差異(1)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41章 課堂群體的管理(1)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43章 課堂群體的管理(3)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8章 學習概述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
第8章 學習概述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43章 課堂群體的管理(3)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43章 課堂群體的管理(3)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41章 課堂群體的管理(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5章 智力差異(2)第43章 課堂群體的管理(3)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43章 課堂群體的管理(3)第43章 課堂群體的管理(3)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42章 課堂群體的管理(2)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9章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9章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9章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43章 課堂群體的管理(3)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5章 智力差異(2)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4章 智力差異(1)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41章 課堂群體的管理(1)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43章 課堂群體的管理(3)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8章 學習概述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图县| 西充县| 汉沽区| 临洮县| 合肥市| 滦平县| 绍兴县| 合川市| 辉南县| 阿克苏市| 华阴市| 无棣县| 宜宾县| 海宁市| 康平县| 磐石市| 白玉县| 南涧| 濮阳市| 信阳市| 日喀则市| 攀枝花市| 安西县| 措勤县| 禹州市| 东阳市| 文成县| 肇州县| 长治市| 北流市| 娱乐| 循化| 鹤峰县| 龙陵县| 德安县| 桃江县| 当涂县| 沽源县| 扎鲁特旗| 乡宁县| 隆昌县|